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炬 《当代护士》2009,(7):72-74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伤员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以及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SDS抑郁量表、SAS焦虑量表对46名汶川地震伤员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使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其影响因素,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观察效果。结果46例地震伤员干预前后焦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9.1%、32.6%,抑郁症状发生率为84.8%、30.4%。影响焦虑、抑郁情绪的因素为:个性特点、地震前家庭经济状况、病后家庭成员的关心程度、治疗期望值、担心出院存在残疾。结论制定针对性强的心理干预措施可明显缓解地震伤员焦虑、抑郁情绪,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74例地震伤员的心理反应与护理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伤员的心理反应,为做好护理支持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的地震伤员心理反应调查表,对74例年龄≥17岁的因地震灾难所致创伤性骨折的伤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心理反应、躯体症状和心理需求.结果 本组伤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身反应,以害怕、焦虑、没有安全感、失眠和噩梦为多;100%的伤员希望早日康复,89.19%的伤员希望不丧失劳动力.结论 地震伤员的心理反应不容忽视,应及早给予护理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伤员的焦虑程度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96例汶川地震伤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组地震伤员SAS平均标准分为(44.17±9.86)分,高于全国常模的(33.80±5.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响伤员焦虑状况的因素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系统、受伤情况、受灾情况。结论汶川地震伤员的焦虑程度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护理人员应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相似文献   

4.
心理干预对地震伤员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地震伤员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根据焦虑、抑郁程度,对34例地震伤员分别进行个体化和集体化的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评定34例伤员心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结果经心理干预治疗后,伤员的焦虑程度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抑郁程度虽无明显降低(P>0.05),但抑郁人数由干预前的11例(32.35%)下降为5例(14.70%)。结论地震伤员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心理干预可明显缓解地震伤员的焦虑和抑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汶川大地震后第6周骨科地震伤员心理健康状况,为伤员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地震后第6周仍住院治疗的骨科伤员105名,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研究工具.结果 本组伤员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4个因子得分高于常模(P<0.05或<0.01),常见的心理问题分别是躯体化25.7%、焦虑21.9%、抑郁21.0%、恐怖18.1%.结论 地震灾害后第6周地震骨科伤员心理健康问题仍较突出,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及对伤员的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冯灵  杨蓉  陈静 《华西医学》2009,(5):1256-1257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伤员焦虑状况。方法:采用Zung氏自评焦虑量表(SAS)对2008年5月住院的81例汶川地震伤员的焦虑状况进行调查,有效问卷79例。结果:地震伤员焦虑水平(50.25±11.40)显著高于国内常模(29.78±0.46)(P=0.000〈0.05),存在焦虑的共38例,占受试者的48.10%(38/79),其中中至重度焦虑共13例,占16.45%(13/79);焦虑水平与文化程度(P=0.270〉0.05)、伤情(P=0.846〉0.05)及性别(P=0.13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应激情况下地震伤员存在明显的焦虑心理问题,医护人员要重视伤员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护理,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社区空巢老人接受社区照顾现状及其与空巢老人抑郁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100例空巢老人接受社区照顾的情况和心理抑郁症状。结果 :空巢老人抑郁平均分为(10.74±6.89)分,发生率为49%;有配偶、与子女亲友联系密切、接受社区照顾的空巢老人抑郁发生率低(P〈0.05)。社区生活照顾、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娱乐活动、社区心理支持均可降低空巢老人抑郁的发生风险。结论 :社区照顾可以降低空巢老人的抑郁发生率,应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对空巢老人的社区照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地震伤员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根据焦虑、抑郁程度,对48例地震伤员进行以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团体辅导,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 depression scale,SDS)评定辅导前后伤员的焦虑和抑郁状况。结果团体辅导前后地震伤员的SAS和SDS得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团体辅导后伤员的SAS和SDS得分显著低于辅导前,焦虑和抑郁阳性率明显下降,阳性患者的症状分级程度也较辅导前明显减轻。结论地震伤员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可缓解地震伤员的焦虑和抑郁。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地震伤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紧急心理危机干预,顺利完成对地震伤员的转送。方法随机抽取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受伤、且在我院住院治疗并拟转至外地救治的伤员148例,在转出前7天、转出前1天分别进行一般自制调查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定。在初次评定后,给予相应的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包括宣泄、疏导、解释、认知重建等技术)。结果实施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后,转送至外地伤员的SAS、SDS总粗分及标准分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地震灾后转送至外地救治伤员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在实施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后,可明显减轻转送至外地伤员的抑郁、焦虑及恐惧等心理障碍,主动配合转运,且有利于其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5.12汶川地震伤员及来自灾区的伤员陪护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我院收治的68名地震伤员及59名伤员陪护进行心理评估并与中国常模比较,且按是否丧亲进行亚组间比较。结果:受试者SAS评分高于正常者41例(32.28%),SDS评分高于正常者45例(35.43%);受试者SAS、SDS评分高于中国常模,有显著性差异(P<0.01);丧亲亚组SAS、SDS评分高于未丧亲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地震伤员及陪护存在抑郁、焦虑情绪,采用SAS、SDS量表评估地震灾民的心理状况,筛选有心理障碍的地震伤员及陪护,对心理干预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放弃化疗肿瘤患者第一亲属在患者放弃化疗后的心理体验,为提高肿瘤患者家庭及第一亲属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分析法深度访谈15例放弃化疗肿瘤患者第一亲属的心理感受,每例访谈进行全程录音,采用Colaizzi分析法收集资料,提炼主题。结果放弃化疗肿瘤患者第一亲属心理体验归结为3个主题:得知患者放弃化疗时的心理反应有焦虑与埋怨、悲哀与恐惧、懊悔与无助、矛盾与无奈;患者放弃化疗后对第一亲属生活及心理的持续影响包括对生活的影响:生活重心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心理的持续影响主要有抑郁和焦虑,自责内疚等。结论肿瘤患者家属承受巨大的精神和生活压力,尤其是患者放弃化疗后。因此,需要对放弃化疗的肿瘤患者的亲属尽可能提供医疗、信息、情感等多种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并瘫痪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并瘫痪患者不同时期出现的恐惧、焦虑、愤怒、抑郁等心理状况进行了相应的心理护理。结果:18例脊髓损伤并瘫痪患者能消除恐惧、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心理护理是脊髓损伤患者正确面对新生活,战胜疾病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刘婴  秦波  刘玉琦 《全科护理》2012,(18):1640-164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眼球穿通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于眼球穿通伤病人,心理治疗贯彻始终,总结458例眼球穿通伤病人的护理经验与效果。[结果]本组病人情绪稳定,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手术及治疗,提高了治愈率,康复效果较好。[结论]心理治疗贯彻始终、调动积极情绪,使病人正确对待人生中突如其来的挫折,缓解焦虑及抑郁情绪,使病人身体和心理健康共同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大肠癌晚期患者面临死亡时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真实心理感受.方法 用立意取样法,对15例大肠癌晚期患者运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收集资料,用Colaizzi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临终前情感痛苦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感受:对治疗护理丧失信心;缺乏舒适的感受;对人造肛门带来的麻烦感到无助.②对死亡的感受:对死亡恐惧的感受;对死亡迫近的感受;心里落差的感受;心里负担的感受;被迫接受的感受.③情感支持的需求:情感支持的感受;寻找一种解脱方式.结论 应重视大肠癌晚期患者的主观感受,用爱心去倾听,以共情去感受,为其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帮助其提高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地震伤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I。)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地震伤术后康复期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选取给予康复护理的伤员,对照组选取给予常规护理的伤员,比较两组ADI。评分。[结果]观察纽ADI.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02),年长、肾衰竭、焦虑、脊柱骨折、上肢骨折、下肢骨折、复合型骨折为影响ADL的危险因素。[结论]对地震伤员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是促进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重要措施,注意年长、肾衰竭、复合型骨折和焦虑等多种因素对疗效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context of hospitalization experienced by traffic accident victims and their family caregivers. Us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and orientated by the convergent analysis, the investigation took place at an emergency hospital, in Fortaleza, Ceará, in 2004, with 14 people - seven patients with skeletal muscle trauma and seven relatives accompanying them. In the participants' standpoint, the hospitalization moment is permeated by depression, anxiety, sadness, fear, concern, unawareness, affront from the health team to the patient and family, being exacerbated by the physical traumas, economical difficulties, social and legal impli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integral principle, care to traffic victims should be extended to their relatives, because the latter also suffer injuries when they come across sudden death, serious traumas and sequels in significant pers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烧伤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对策。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对600例烧伤患儿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震惊与焦虑、悲伤与恐惧是患者家属的2个主要的情绪表现;多数家属了解患儿疾病的主要治疗、主要药物的名称及用法、常规检查及特殊检查的目的和内容,但对监护仪器和特殊药物的相关情况了解较少;患儿家属对护士的要求集中在全力抢救、生活照顾、缓解病情、安慰与心理支持、延长生命等5个方面;患儿家属对疾病相关的知识均有较高的需求。结论针对烧伤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医务人员应认真履行告知义务,积极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疏导,并提高交流技巧,以增强家属与疾病抗争的信心,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后华西医院门诊病人心理与行为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地震时、地震后群众在知识、态度、行为方面的变化及心理状况,以期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门诊服务。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用自行设计的《汶川大地震后华西医院门诊病人心理与行为现状调查问卷》对华西医院门诊病人进行调查。运用SPSS 13.0录入和分析数据。结果震后晃动感持续时间与被调查者年龄、性别、家庭住址、灾难经历、亲友伤亡情况等因素有关;震后睡眠质量与被调查者年龄、性别、家庭住址、灾难经历、亲友伤亡情况、晃动感持续时间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否享受医疗保险者震后就医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不同文化程度者震后疫情知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震时个体的应激行为与年龄和灾害经历有关;震后更关注健康,珍惜亲情和友情;震后群众心理应激反应的产生、程度及维持时间与多因素相关;震后群众风险意识增强;对华西医院医疗救护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及对开展灾后心理辅导的需求强烈。  相似文献   

19.
Upon learning that they must undergo surgery, children experience a range of emotions including fear, anger, guilt, and sadness.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children who are prepared for surgery and who have support throughout their hospitalization recover more quickly and have fewer emotional problems, such as separation anxiety and sleep disturbances, than those who are not prepared. Pre-surgical preparation programs allow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the opportunity to preview the hospital experience in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to reduce anxiety, increase knowledge, and enhance coping. Meet Me at Mount Sinai (MMAMS) is an innovative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program for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that seeks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preparation for surgery. MMAMS is led by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of health care providers including a pediatric surgery nurse practitioner, a registered nurse, a social worker, and a child life specialist. The program utilizes a culturally-sensitive, multimodality preparation model to prepare children and families for the surgical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