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依那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观察40例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最宽P波和P波离散度,并于依那普利干预治疗3个月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前的P波离散度为(55.3±3.8)ms,P波离散度≥40 ms 32例(80%),治疗后P波离散度为(43.6±3.4)ms,P波离散度≥40 ms 7例(17.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那普利能减轻高血压病患者心房解剖重构及电重构,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影响。方法:61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经胺碘酮转律成功后,在继续口服胺碘酮基础上,随机分成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给予缬沙坦干预,测量P波离散度(Pd)及左心房直径(LAD),观察AF发生率。结果:试验组6个月后Pd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左心房直径较对照组明显缩小,AF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结论:缬沙坦可减小Pd、LAD,可部分预防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AF)患者胺碘酮复律前后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的变化,探讨Pmax、Pd对AF胺碘酮复律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45例阵发性AF转复为窦性心律房颤者行心电图检查测量P波最大时限与最小时限,计算Pd,观察6个月后心房颤动复发与未复发组Pd差异。按AF是否复发分为AF复发组与AF未复发组,观察测量两组的Pmax和Pd,转复为窦性心律房颤者行心电图检查测量P波最大时限与最小时限,计算Pd,观察6个月后心房颤动复发与未复发组Pd差异。结果心房颤动复发组Pd较未复发组Pd明显延长(39±11)VS(27±13)(P〈0.01)。Pd≥40组心房颤动复发率较Pd〈40组明显为高(68%VS45%,P〈0.01)。结论 Pd延长可作为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关系。方法 观察测量32例AF患者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并与30例正常人对比分析。结果 AF组的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AF组多数患者P波离散度≥40ms,P波最大时限≥110ms。结论 P波离散度及P波最大时限是预测AF体表心电图的一个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6个月以上病情稳定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血液透析频率每周3次,每次4小时。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另加用左卡尼汀治疗。用药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透析前的血红蛋白、尿素氮、血肌酐、血钾、血钙、心电图,测量并计算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补充左卡尼汀能显著改善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78例初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式为电解剖标测系统加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测量术前体表心电图各导联的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术后随访32.9±4.8个月,有效组64例,复发组14例。复发组术前的P波离散度(46.2±11.8ms)较有效组(37.4±14.2ms)大(P〈0.05)。若以40ms为界值,术前P波离散度预测术后房颤复发的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59%。其他的临床及心电图指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肯定,复发组患者术前的P波离散度明显大于非复发组,术前P渡离散度对术后房颤的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被随机分为美托洛尔治疗组(A组,30例)和对照组(B组,30例),两组高血压降压治疗基本相同,都使用钙阻抗剂或ACEI类药。A组加用美托洛尔25-50mg/d。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分别测量Pmax和P波最短时间(Pmin),计算出Pd(Pd=Pmax—Pmin)。结果:治疗前两组Pmax和P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A组的Pmax、Pd显著降低,与B组相同时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Pmax、Pd相差有显著性(P〈0.01);而B组间相差不显著(P〉0.05)。A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胪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降低Pmax、Pd,减少房颤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方法 87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A组: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1例,B组:无PAF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例;全部病例均进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覆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A组P波离散度(Pd)、P波最大时限(Pmax)、左心宣心肌重量指数(LVMI)、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显著大于B组(均为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LVMI、nSBP均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PAF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Pd、LVMI、nSBP可以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PAF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吴桦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9):2054-2055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快速房颤(A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6例CHF伴A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8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胺碘酮静脉给药1d同时口服,对照组西地兰静脉注射后给予口服地高辛,两组治疗时间为3个月。观察用药后药物平均起效时间、心室率变化、心功能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短期内心室率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后3个月心功能改善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胺碘酮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具有安全性。结论:应用胺碘酮治疗CHF伴快速心室率AF,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慢性心房颤动(AF)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慢性AF合并CHF患者共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常规使用地高辛、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索Ⅱ受体拮抗剂(ARB)、抗凝剂。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静息心室率、运动后心室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min步行试验。观察治疗后6个月时的临床症状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的静息心室率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运动后心室率治疗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显著(P〉0.05),治疗后运动后心室率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②治疗6个月后两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试验都有明显改善(P〈0.01~0.05),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P〈0.05)。结论在使用强心、利尿、ACEI或ARB基础上,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能有效控制慢性AF伴CHF患者心室率,显著改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46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86.30%、复发率13.70%;阵发性房颤治疗成功率高于持续性房颤,复发率低于持续性房颤(P〈0.05);治疗成功组术后12个月左心房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复发组术前P波离散度大于成功组(P〈0.05),术后房颤周长小于成功组(P〈0.05)。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方法,对阵发性房颤疗效明显;P波离散度、术后房颤周长可作为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是否复发的临床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王希宁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98-1300
【目的】观察氯沙坦联合胺碘酮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疗效。【方法】105例高血压伴阵发性AF患者给予常规降压药物(除外ACEI和ARB类药物),AF转复后随机分为3组:A组胺碘酮治疗组;B组氯沙坦+胺碘酮治疗组;C组参松养心胶囊+氯沙坦+胺碘酮治疗组。疗程12个月。治疗前后均行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B组和c组左房内经明显小于A组(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B纽和C组明显高于A组(P〈o.05,P〈0.01),尤以C纽更为明显(P〈0.01)。【结论】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AF,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加服参松养心胶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心房(LA)大小及功能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复发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PAF患者167例,依据左室收缩末期左房内径(LAD)将患者分为LAD≥55mm、45mm≤LAD〈55mm、35mm≤LAD〈45mm、LAD〈35mm四组,分别测量左室舒张功能、左房收缩及舒张期容积、左房排空指数,随访PAF发作频率,并与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四组PAF发生频率有明显差异,LAD增大PAF发作频率增加(P〈O.05),左室舒张功能与PAF发作频率相关,左室舒张功能下降,AF发作频率增加(P〈0.05)。【结论】PAF患者,LAD增大、左室舒张功能下降,AF发作次数明显增加,LAD、左室舒张功能是PAF复发和维持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5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予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加用缬沙坦80 mg/d,1周后依据血压变化将其剂量调整为80-160 mg/d。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左室重量、左房内径、P波离散度、夜间平均收缩压、A波最大速度和房颤平均持续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1年后,治疗组左室重量、左室内径、A波最大速度和P波离散度均有明显改善(P均〈0.01),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均〉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在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组房颤的平均持续时间缩短(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能显著改善预测房颤发生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并评价该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象为AMI者,共41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①溶栓再通组21例;②常规治疗组20例。应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病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CT离散度变化。结果溶栓再通组2周、1个月时的QTD、QTCD均较常规治疗者相应时间段小(P〈0.05或〈0.01),但3、6个月时的QTD、QTCD两组间无差异性(P〉0.05);同组内比较,患者3、6个月时的QTD、QTCD比2周时小(P〈0.05或〈0.01),1个月同2周时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2周时溶栓再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Lown Ⅱ级或以上)低于常规组(P〈0.05),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相比,前者QTD、QTCD较大(P〈0.01或〈0.05)。结论溶栓后冠脉再通的AMI患者的QT离散度较小,说明冠脉再通改善心肌复极和传导的差异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58例心脏器质性病变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依那普利,要5mg/次,2次/d,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P波离散度的改善情况。结果58例心脏器质性病变患者治疗12周后,P波离散度(Pd),Pmax明显下降,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那普利可降低Pd,Pmax。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纤颤 (PAF)与P波离散度 (Pdisp)的关系及胺碘酮对其治疗效果 ,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观察测量 5 0例心房纤颤患者最宽P波时限Pmax和Pdisp ,并与 3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无心房纤颤病史者作对比分析。PAF患者予胺碘酮治疗 ,观察有效者与无效者服药前后Pmax、Pdisp的变化亦作对比分析。结果 PAF患者Pmax、Pdisp与对照组比较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PAF患者Pmax >110ms、Pdisp≥ 4 0ms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PAF患者予胺碘酮治疗后 ,胺碘酮治疗的有效率为 79%。有效组治疗前后Pmax、Pdisp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无效组治疗前后Pmax、Pdisp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Pmax、Pdisp可用于预测PAF的发生与评价药物疗效。胺碘酮对治疗及预防PAF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刘志康  李列平 《华西医学》2009,(10):2583-258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ACEI/ARB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将55例2型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CEI/ARB)和治疗组(ACEI/ARB+低分子肝素),疗程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h尿蛋白,Scr、BUN、血浆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24h尿蛋白、Scr均显著下降(P〈0.01,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2)治疗后两组血浆白蛋白均增加(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BUN均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后两组TC和TG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减少DN患者的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ACEI/ARB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将78例2型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CEI/ARB)和治疗组(ACEI/ARB+疏血通注射液),疗程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mAlb),Scr、BUN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尿白蛋白均显著下降(P〈0.01,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2)治疗后两组血浆白蛋白均增加(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Scr、BUN、TC、TG和血钾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联合应用疏血通注射液能有效减少早期DN患者的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鸟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观察乌司他丁治疗前后患者血、尿淀粉酶(AMY),肌酐(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Ⅱ(TNF-α)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经乌司他丁治疗后,患者血、尿AMY、Cr、BUN、TNF-α,PAF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血AMY水平在治疗后4d和7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治疗后10d基本恢复正常。尿AMY水平在治疗后7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治疗后10d也基本恢复正常。而BUN及Cr水平在治疗后4d即基本恢复正常,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TNF—α及PAF水平在治疗后4d和7d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鸟司他丁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肾脏功能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机体合成TNF—α和PAF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