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个炎症指标在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评价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多个炎症指标在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根据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指标(BASDAI)对78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活动期组与静止期组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并与BASDA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活动期组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IgA异常率高于静止期患者(P〈0.05)。活动期患者C反应蛋白和IgA高于静止期患者(P〈0.05)。对所有患者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C反应蛋白和IgA与BASDAI相关,C反应蛋白与IgA相关。其他指标与BASDAI不相关。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多个炎症指标如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与IgA均出现改变。C反应蛋白和IgA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可以作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功能.方法 选取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的3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15例正常人对照,空腹采血2 ml至2%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试管,行单克隆抗体直接标记,30 min内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同时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与魏氏法测定血沉(ESR),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数量.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组患者的外周血CD62P表达(13.60±7.6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78±1.04)%(P<0.01);强直性脊柱炎组患者的外周血CD63表达(6.92±4.1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13±1.85)%(P<0.05);CRP(20.18±23.17)mg/L与ESR(36.86.±31.23)mm/h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21±2.18)mg/L与(12.25±5.05)mm/h(均P<0.0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组血小板计数(259.54±102.59× 109/L)高于正常对照组(197.00±55.70×109/L)(P<0.05).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功能明显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期血小板的活化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CD62P和CD63的表达水平变化,分析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4—07/2005—1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8例,其中活动期18例,缓解期1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另外选择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空腹采血2mL至20g/L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试管,立即行单克隆抗体直接标记,30min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应用魏氏法测定血沉。 结果:送检血样均合格,43例观察对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人外周血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量很低,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但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接近。②正常对照组C-反应蛋白表达量很低,血沉不快,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升高,血沉加快(P〈0.01),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接近。③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CD62P的表达量与C-反应蛋白、血沉呈正相关(r=0.5224,0.7048,P〈0.01);外周血血小板CD63表达量与血沉呈正相关(r=0.4476,P〈0.05),而CD63表达量与C-反应蛋白无相关性(P〉0.05)。 结论:血小板活化功能对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糖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ASAH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ASAH患者70例,根据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分为正常血糖组(n=41)和高血糖组(n=29),比较两组患者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治疗期间DCI发生情况及随访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高血糖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高血糖组患者治疗期间DCI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糖组重度残疾、植物生存、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高血糖组患者治疗期间DCI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糖组重度残疾、植物生存、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DCI与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均呈正相关(r=0.481-0.556,P〈0.01)。结论 ASAH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是导致DCI发生、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积极控制血糖水平能使ASAH患者获得最大收益。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发现在炎症因子的刺激下内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表达CD146显著增加,故推测CD146可能参与了组织的炎症反应.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可溶性CD146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2例,分为两组.活动期组46例,非活动组16例.同时选择同期医院健康职工和大学生20名为对照组.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初诊时评估BASDAI、BASFI、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总体评分(PGA)、夜间痛、总体背痛评分、晨僵时间并测定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6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20例正常人外周血可溶性CD146的表达水平、魏氏法测定血沉及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溶性CD146与各项检测指标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外周血清可溶性CD146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溶性CD146的表达水平较非活动期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可溶性CD146的表达水平与BASDAI呈正相关(P<0.05);累及外周关节型者血清可溶性CD146较单独中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果表明,外周可溶性CD146表达水平的增加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疾病的活动性有关,其可能参与了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2011年确诊的AS患者125例,分为BMI1(体重过低)组,共36例;BMI2(体重正常)组,共63例;BMI3(超重)组,共26例,比较不同BMI组AS患者临床特征的异同。结果 (1)BMI1、BMI2和BMI3组中以腰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7.2%、60.3%、80.8%;以外周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2.8%、39.7%、19.2%(χ2=7.141,P=0.028);3组AS患者间的关节功能、X线分期、HLA-B27及X线上脊柱竹节样变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75)。(2)血沉[分别为(53.47±27.69)mm/1h、(50.55±31.45)mm/1h、(34.60±30.09)mm/1h,F=3.287,P=0.041]和胸廓活动度[分别为(3.67±1.52)cm、(3.14±1.30)cm、(2.47±1.79)cm,F=4.450,P=0.014]在3组AS间明显不同,而其他指标比较无差别(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I与AS患者的胸廓扩张度(r=-0.281,P〈0.0001)、血沉(r=-0.252,P〈0.0001)呈负相关,与晨僵时间(r=0.202,P=0.029)呈正相关,而与其他指标间无相关性(P〉0.05)。(4)LinearRegression(Backward法)分析发现CRP(t=2.961,P=0.004,β=0.310,95%CI:0.002~0.011)和晨僵时间(t=3.323,P=0.001,β=0.322,95%CI:0.009~0.036)为影响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的因素(R2=0.304,F=9.636,P〈0.0001)。CRP(t=4.462,P=0.004,β=0.419,95%CI:0.006~0.015)、枕墙距(t=2.142,P=0.036,β=0.221,95%CI:0.004~0.106)和病程(t=2.398,P=0.019,β=0.247,95%CI:0.012~0.134)为影响BASDAI的因素(R2=0.362,F=11.789,P〈0.0001)。结论不同BMI对AS患者临床特征有影响,BMI越高的AS患者越易以腰痛为首发症状,其晨僵时间越长、胸廓扩张度和血沉越低。但BMI对AS患者BASDAI和BASFI指标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中磁共振SPARCC评分与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相关性,评估SPARCC评分在AS诊断、治疗和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6例AS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测和SPARCC评分,同时调查和检测磁共振检测前1周BASDAI评分和外周血ESR和CRP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SPARCC评分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r=-0.15,P>0.05),与ESR、CRP以及BASDAI分值呈正相关性(r=0.81、0.76、0.74,P均<0.05)。结论磁共振能够反映AS的病理变化,与患者症状和血液炎症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于病情评估和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CD62P和CD63的表达水平变化,分析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07/2005-1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8例,其中活动期18例,缓解期1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另外选择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空腹采血2mL至20g/L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试管,立即行单克隆抗体直接标记,30min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应用魏氏法测定血沉。结果:送检血样均合格,43例观察对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人外周血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量很低,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但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接近。②正常对照组C-反应蛋白表达量很低,血沉不快,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升高,血沉加快(P<0.01),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接近。③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CD62P的表达量与C-反应蛋白、血沉呈正相关(r=0.5224,0.7048,P<0.01);外周血血小板CD63表达量与血沉呈正相关(r=0.4476,P<0.05),而CD63表达量与C-反应蛋白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功能对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TGP)联合甲氨喋呤(MTX)和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8例符合强直性脊柱炎标准的患者随机纳入2组:治疗组:29例,口服白芍总苷+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对照组:29例,口服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两组疗程均为3月。结果:经3月治疗,两组间Schober实验、胸廓扩张度、晨僵持续时间、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等5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但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值优于对照组,差异分别有显著意义(P〈0.05)或极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芍总苷联合甲氨喋呤和柳氮磺吡啶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及预后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变为关节滑膜炎,其增生及破坏少有自愈者。老年人(60岁以上)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又称为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一般认为持续高滴度类风湿因子阳性提示预后较差。而血沉是判定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的一个指标。 目的:通过一般情况和特异性实验室指标比较,分析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男女患者的不同临床特点。 设计:回顾性分析。 单位:鞍山市汤岗子医院风湿病科。 对象:纳入于2002/2004在鞍山市汤岗子医院风湿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且发病均年龄≥60岁。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无完整病史或相关辅助检查者。符合标准者106例,男48例,女58例,年龄60~80岁,平均(68&;#177;9)岁。 方法:对106例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一般状况、首发关节、受累关节及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类风湿因子及C-反应蛋白均为半定量测量,定义为1,2,3,4,5级。 主要观察指标: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一般状况、首发关节、实验室指标及性别因素的对比分析。 结果:入选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男女比例接近(1:1.21),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低于女性[(67.71&;#177;11.92),(68.06&;#177;8.68)岁;t=0.034,P〈0.05]。②首发关节受累者男性较女性多见,平均受累关节数分别为3.10,1.66个。女性患者以单关节较为多见,共22例,占全部病例的37.93%,男性7例,仅占14.58%,男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7.20,P〈0.01);男性患者腕、肩、踝关节受累较女性多见(29,10;14,5;17,9例;在21.05,7.53,5.62,5P〈0.01~0.05)。③随着病程的进展,女性患者最终平均受累关节较男性多(4.67,3.88个),男女腕、膝、踝关节受累例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3,51;24,41;21,41例;x^2=5.88,4.74,7.85,P〈0.05~0.01);男性平均病程要长于女性[(4.38&;#177;5.63)年,(4.17&;#177;3.11)年]。④在疾病初起,对患者的血沉、类风湿因子进行比较,女性患者较男性为高(69.29&;#177;38.63,44.43&;#177;9982;27&;#177;1.9,1.5&;#177;2.1 , t=2.65,2.1,P〈0.05);C反应蛋白女男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86&;#177;1.18,0.85&;#177;1.47,t=0.31,P〉0.05)。 结论:女性患者预后差于男性患者,且病情进展较男性患者为快。要改变疾病的结局,强调的是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33及可溶性ST2(sST2)水平,探讨IL-33及sST2在A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90例AS患者[男7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2±10)岁]和30例健康对照者[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0±14)岁]血清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33及sST2水平;同时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以及应用BASDAI指数评价AS疾病活动度,分析几.33和sST2与ESR、CRP、BASDAI的相关性。结果AS患者血清m.33及sST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1)。在AS患者中,血清IL-33水平与BASDAI呈显著相关性(r=0.219,P〈0.05),sST2水平与ESR、CRP及BASDAI呈显著相关性(r=0.256,P〈0.05;r=0.372,P〈0.01;r=0.569,P〈0.0001)。结论血清IL-33及sST2在A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且可能与AS的病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HLA.B27抗原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情况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到2011年5月期间150例AS患者,按HLA.B27抗原表达分为两组:HLA—B27阳性组(n=108)及HLA—B27阴性组(n=42)。分别检测两组血标本血沉、C反应蛋白、Ot1一酸性糖蛋白水平,并检查心电图、骨盆正位片和腰椎正侧位,比较两组的发病年龄、性别比、临床症状。结果①HLA—B27阴性组以31~45岁年龄段为主(占阴性组52.4%),阳性组以16~30岁年龄段为主(占阳性组57.4%);②HLA—B27阳性组较阴性组全身症状更为严重(P〈0.05);而两组在下腰痛、髋部疼痛、中轴关节炎、外周关节炎、眼炎方面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HLA.B27阴性组较多表现为在窦缓和/或传导阻滞,而HLA.B27阳性组则较多表现为左室高电压(P〈0.05);④HLA.B27阳性组ESR、CRP均较阴性组明显增高(P〈0.05);两组仅1一酸性糖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S患者临床症状与HLA—B27抗原有很高的相关性,HLA.B27抗原阴性患者与阳性患者相比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定量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12例KD患儿急性期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及其临床表现。将冠状动脉内径转换为Z值,KD患儿按冠状动脉Z值的大小分为4组,无扩张组(ND)415例、小冠状动脉瘤组(SCAAs)133例、大冠状动脉瘤组(LCAAs)47例及巨大冠状动脉瘤组(GCAAs)17例,比较各组患儿间性别、年龄、典型病例比例、发热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以及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及其Z值变化。结果 ND组KD患儿发热天数为(7.75±3.12)d、SCAAs组为(8.50±4.12)d、LCAAs组为(8.57±3.58)d、GCAAs组为(11.88±4.33)d,各组KD患儿发热天数随冠状动脉Z值的增大有逐渐延长的趋势(F=22.375,P<0.05)。各组KD患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白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36、1.116、0.121,P均>0.05);但各组KD患儿血小板数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量随冠状动脉Z值增大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以GCAAs组患儿的血小板数量最高(F=22.029,P=0.000)。与急性期比较,ND组的患儿在恢复期冠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0.34)mm vs(2.33±0.36)mm,t=1.926,P>0.05],但其Z值的比较(0.41±0.82 vs 1.17±0.75)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2,P<0.05);并且SCAAs组(1.32±0.89 vs 3.40±0.62)、LCAAs组(3.12±2.27 vs 6.20±1.28)、GCAAs组(11.88±6.77 vs 20.4±9.70)冠状动脉内径Z值均比急性期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3、4.579、3.480, 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径Z值是经体表面积校正的标准值,消除了病程中患儿年龄增长的因素,可准确反映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恢复期变化过程。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身体大小准确定量冠状动脉内径对KD管理及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川崎病(KD)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5例川崎病患儿分为A组(血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25例,B组(阿司匹林组)20例,观察两组治疗后退热时间、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恢复正常时间的变化及冠心病(CAD)发生率。结果45例患儿中,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9例(A组10例,B组9例),病变率42.2%,治疗后WBC、PLT、ESR、CRP、血沉恢复正常时间、CAD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A组冠脉病变2周后的恢复率(40.0%),高于B组(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治疗后主要症状改变情况明显好于B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HLA-B27、CRP和ESR的水平及相关性。方法检测对54例AS患者和48例健康对照者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uman leucocyte antigen B27, HLA-B27)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比较HLA-B27、CRP和ESR在AS的阳性率,探讨三者对AS诊断的相关性。结果HLA-B27、CRP和ESR在As患者阳性率分别为90.7%、85.1%、72.2%;A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HLA-B27、CRP和ESR的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AS患者HLA-B27与CRP和ESR以及CRP和ESR水平呈正相关(r=0.666;r=0.628;r=0.528,P均〈0.05)。结论HLA-B27是对AS诊断有较高灵敏度实验室诊断指标;CRP和ESR尽管不是AS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对AS的辅助诊断也具有重要价值,三者同时检测提高AS阳性率,有利于AS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并观察其与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 选取IBD患者65例,检测所有患者粪便标本中10种细菌的数量及WBC、PLT计数、ESR和血清CRP水平.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UC)组和克罗恩病(CD)组肠杆菌(EMB)、肠球菌(EC)、酵母菌(SB)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或P<0.01),UC组小梭菌(SC)显著升高(P<0.05);2组消化球菌(PS)、拟杆菌(BD)、双歧杆菌(BL)、乳杆菌(LC)和真杆菌(ES)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活动组EMB、ES、SB、SC、BD、BL、LC及WBC、PLT、ESR、CRP与缓解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WBC、PLT和CRP均与EC负相关,ESR与SB正相关(P<0.01).结论 IBD患者存在显著肠道菌群紊乱,炎性指标与部分菌种失衡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心功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检测140例AS患者心功能变化,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NC)进行比较;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与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1)AS组UCG检测结果异常率为33.56%,而NC组异常率为9.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NC组相比,AS患者左房室瓣口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峰)显著升高;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峰)、射血分数(EF)、E/A比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S组患者E峰与IL-35,A峰与心悸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E峰与病程、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G、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E/A比值与病程、IL-18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EF与病程、心悸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AS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异常率为33.56%,表现为E峰、EF、E/A比值显著降低,A峰显著升高且与实验室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60例AS患者为研究组,观察其SOD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年龄、病程、AS患者疼痛严重性10 cm水平视力对照法(VAS)、Bath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功能指数(BASFI)、Bath整体指数(BAS-G)、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医证侯积分的相关性;同时观察研究组在不同疾病活动状态下SOD的变化情况。结果①研究组中有63.33%的AS患者SOD水平低于与正常参考值,有36.67%的AS患者SOD水平在正常参考值之内,未见高于正常参考值者;②按病情活动性分组,疾病活动组的SOD水平显著低于缓解组(P<0.01)。③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AS患者血清SOD水平与VAS、BASDAI、BASFI、BAS-G、ESR、CRP和中医证候积分呈负相关性(P<0.01或P<0.05),与年龄、病程、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无相关性(P>0.05)。结论 AS患者血清SOD水平显著降低,且与疾病活动及免疫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 AS 患者中25(OH)VitaminD3水平以及疾病活动性指标(ESR、CRP)与 BMD 的关系及维生素D 的营养状况。方法 46例确诊的 AS 患者,按照 BMD 的检测结果分成三组: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分别检测三组人群中25(OH)VitaminD3、CRP、ESR 的水平。同时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 BMD 的测量,检测部位包括腰椎后前位(L1-L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结果 三组人群的25(OH)VitaminD3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CRP 与大转子处的骨密度呈负相关(r=-0.330,P <0.05)。骨质疏松组的 ESR、CRP 的水平与骨量正常、骨量减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质疏松组的 AS 患者 ESR、CRP 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AS 继发骨质疏松的发生可能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绝大多数的 AS 患者存在 VD 的缺乏和不足,并且随着骨量丢失的增加, VD 缺乏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维生素 D 是否参与其发病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