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31例肝炎综合征并颅内出血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与颅内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云南省大理州妇幼保健院1997-01/2007-10收治婴儿肝炎综合征并颅内出血31例,分析发病原因、诊治及预防。结果:31例肝炎综合征患儿给维生素K1、镇静、止惊、降低颅内压、保肝等治疗后,治愈19例,好转8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1例。随访观察继发癫痫4例,脑性瘫痪2例。结论:颅内出血发生概率与肝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故认为颅内出血与肝炎综合征有直接因果关系。而维生素K缺乏只是两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并非导致颅内出血的根本病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炎综合征患儿采用全程计划性健康教育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3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用全程计划性健康教育方法护理,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体征改善情况和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采用全程计划性健康教育方法护理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效果显著,可缩短治疗时间,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婴儿肝炎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将35例乙肝感染相关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加用UDCA,观察和记录临床体征、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UDCA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和肝功能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UDCA对乙肝感染相关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有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氨水平检测对婴儿肝炎综合征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9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病例组)和50例无肝病儿童(对照组)的血氨和肝功能指标。根据其血氨测定结果,将90例患儿分为血氨浓度正常组、轻度升高组和中重度升高组3组,比较各组肝功能指标和临床表现,并分析血氨水平与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血氨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儿神经系统症状比较,血氨水平中重度升高组与对照组、中重度升高组与轻度升高组的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氨水平与血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血氨水平较常规肝功能指标能更迅速地反映其病情改变。将血氨和肝功指标结合起来,能及时提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情发展,可早期干预、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何利 《当代护士》2010,(4):46-47
回顾性分析57例婴儿肝炎综合征合并症的护理要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的观察、非感染合并症的护理、感染合并症的护理.认为对于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除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外,还应对合并症进行严密的观察和个体化护理,从而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婴儿肝炎综合症是新生儿期、婴儿期一组征候群,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黄疸、肝脾肿、颅内出血等,后期出现耳聋等。实验室检测出现肝功能及脂类等生化指标异常,将102例婴儿肝炎综合症患儿的几项生化检测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丁晒丽 《中国临床护理》2011,3(6):503-503,507
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hepatitissyndrome,IHS)是由多病原、多病因引起的婴儿期肝脏损害,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发病、肝细胞性黄疸、肝脏病理征(包括肝大、质地异常)、肝功能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临床上婴儿肝炎综合征并不少见,但相关护理文献报道较少,由于患儿年龄小(多为1~3月),住院时间长,家长普遍对此病认识不足,心情极为紧张,细致周详的护理显得极为重要.我科对2009~2010年收治127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进行了特色的护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屈秀艳  崔育梅 《天津护理》2006,14(5):256-257
目的:让临床护理人员掌握婴儿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特点及抢救护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7例婴儿心源性休克患儿的病因及流行特点,休克的前驱症状及临床表现的观察,抢救及给氧的方法.用药的观察及采取有针对性的特殊护理实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7例患儿中14例抢救好转出院,3例患儿家长放弃抢救死亡。结论:护理人员掌握了婴儿心源性休克前驱症状到休克的临床表现观察,积极配合医生有效地纠正休克、  相似文献   

9.
费玲 《全科护理》2012,10(22):2028-2029
[目的]总结婴儿闷被综合征的急救及护理。[方法]对20例闷被综合征患儿给予物理降温、吸氧、止惊、补液、纠正酸中毒、防治脑水肿、改善呼吸循环功能等综合治疗以及精心护理。[结果]治愈10例,死亡6例,自动出院4例。[结论]加强闷被综合征患儿的急救及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2125-2126
探讨熊去氧胆酸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机体炎症反应效果。选择我院小婴儿科收治婴儿肝炎综合征16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82例)与试验组(86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护肝抗炎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治疗3w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包括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ɑ)和白细胞介素-6(IL-6),并比较两组肝功能变化,检测指标有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氨酶(GGT)以及总胆汁酸(TBA)。经治疗,常规组炎症因子TNF-ɑ及IL-6依次是(285.84±34.65)ng/L、(38.62±3.15)ng/L,试验组(204.58±46.62)ng/L、(28.36±3.47)ng/L,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试验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肝功能指标比较,两组TBIL、DBIL、GGT及TB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试验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仅常规组出现1例病情反复需手术治疗者。在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可有效减少机体炎性反应,促进肝功能恢复,增强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临床可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症状、体征,以探求慢性肝炎瘀血阻络证的临床诊断要点。方法:根据临床辨证和诊断选择慢性肝炎患者90例,按中医辨证分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每组各30例,观察各组病人胁肋胀闷疼痛、面色、口渴、饮食、乏力、恶心、二便、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慢性肝炎瘀血阻络证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为:面色晦暗,或见赤娄红丝,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中医证型与西医临床分类的关系:瘀血阻络证组重度占93.33%,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组的10.00%和湿热中阻证组的13.33%(P<0.01)。结论:瘀血阻络证是慢性肝炎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60例,按随机表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护肝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每日1次,每次1200mg,静脉滴注,4周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并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肝功能恢复明显较对照组快(P〈0.05)。临床显效率为36.7%,总有效率为86.7%。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改善临床症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自体骨髓千细胞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但针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缺乏系统有对照的临床研究。一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7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照是否同意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并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自0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12,24周观察肝功指标、症状、体征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并行2组对比。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至治疗后4周部分肝功指标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谷丙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至治疗后12,24周,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在同一时间点2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4,12,24周2组患者Child-Pugh计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同一时间点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在传统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等综合治疗乙肝肝硬化基础上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能更有效地改善肝功和凝血功能,患者症状好转,相对安全,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4.
陈钟  肖峻 《山西临床医药》2010,(12):890-893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48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给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对照组56例,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并均给予常规保肝、对症、支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8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肝纤维化指标及B超检查,并进行Child-Pugh评分。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善,Child-Pugh评分下降,HBV DNA载量下降,肝纤维化指标下降,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配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Child-Pugh评分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抗肝纤维化及改善肝功能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抗病毒药阿德福韦酯,而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取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E)评估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硬度(LSM)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间隔为(325.6±124.1)d,治疗后的LSM显著低于治疗前[(10.3±6.1)kPa vs(17.2±11.5)kPa,P0.001],治疗后LSM改善的患者有32例(53.3%)。结论: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TE是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进展的有用临床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李卫星  饶智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54-55,58
【目的】观察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单纯结核杆菌感染的患者525例,结核杆菌合并肝炎病毒感染43例。两组患者前4个月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治疗,后2个月采用异烟肼、利福平治疗,观察抗结核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单纯结核杆菌感染组发生急性药物性肝炎54(10.3%)例,结核杆菌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组发生急性病毒型肝炎20(46.5%)例,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病毒性肝炎肝功能损害严重(AST:210.6±77.4vs387.4±90.6,P〈0.05;ALT:207.3±45.3vs372.6±88.1,P〈0.01),肝功能恢复时间延迟(27.4±13.5vs41.4±18.3,P〈0.05)。【结论】抗结核杆菌的药物对结核杆菌合并肝炎病毒患者的肝脏毒性较强,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肝功能;抗结核治疗前应该常规检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认为肾移植后感染肝炎病毒,比术前感染有更为严重的肝损害表现,且有观点认为术前肝炎病毒感染对肾移植术后5年内肾功能影响不大。目的:分析肾移植后的重症肝炎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肾移植后重症肝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抑制剂方案调整和人工肝治疗。主要观察患者综合治疗后一般情况、肝功能、血常规及死亡率。结果与结论:19例重症肝炎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和抗病毒治疗,部分应用胆红素吸附治疗,12例应用人工肝治疗患者,精神和神智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胆红素和转氨酶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死亡13例,其中术后感染肝炎病毒的4例全部死亡,3例单纯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全部痊愈。结果提示肾移植后重症肝炎死亡率高,对于诊断为重症肝炎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抗病毒治疗和/或人工肝治疗,可使部分患者病情逆转,可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对于丙肝病毒阳性患者接受肾移植后安全性的问题是目前大家关注的热点。目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接受肾移植后临床观察及处理对策。方法:纳入22例患者,肾移植前肝炎病毒RNA均为阳性,其中14例患者肝功能轻度升高。移植后定期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积极防治可能的排斥反应。主要观察患者一般情况、肝、肾功能、肝炎病毒基因学情况及死亡率。结果与结论:移植后随访6~36个月,20例患者移植后4周~6个月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予护肝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1例移植后HCV-RNA阳性患者,因自行改变抗排斥方案于移植后1.5年出现严重的肝功能衰竭而死亡;4例患者移植后应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HCV-RNA转阴,其余18例患者HCV-RNA均呈阳性,需长期护肝治疗。表明,对丙肝病毒阳性受者,移植后应进行严格的随访,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及时采取相应处理和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治疗HBV-DNA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HBV-DNA≥104拷贝/m l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60例,其中给予一般保肝、利尿等基础治疗者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每日100m g)者为治疗组,两组各为30例。观察患者治疗中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定量等的变化,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如死亡追溯死因。统计分析两组治疗过程中上述指标、Ch ild-Pugh评分及其转归和预后的差异。结果:(1)治疗组ALT、TB、ALB水平12周后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2)观察结束时治疗组23例(76.6%)患者有病毒应答,而对照组为4例(13.3%)。(3)观察结束时治疗组中A级8例、B级21例、C级1例,Ch ild-Pugh评分下降≥2分者22例(73%);对照组A级1例、B级10例、C级11例,Child-Pugh评分下降≥2分者3例(10%)。(4)观察期内治疗组并发肝昏迷4例,肝肾综合征3例,肝癌1例;对照组则分别14例、10例、5例。治疗组死亡3例,对照组死亡8例。(5)治疗组共6例出现YMDD变异,5例出现病毒变异后加用阿德福韦酯10 mg/d继续治疗。结论:HBV-DNA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服用拉米夫定治疗能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有效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住院次数,阻止或延缓病情进展,预防肝癌发生。  相似文献   

20.
背景:长期应用拉米夫定导致YMDD变异是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恩替卡韦等新型强效低耐药抗病毒药物在乙肝相关性肝病中取得的很好的疗效,但对其在肝移植后预防乙肝复发作用的研究较为少见。目的:分析恩替卡韦联合小剂量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在肝移植后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移植患者的随访资料。所有患者肝移植前即开始给予核苷(酸)类似物预防,肝移植中和移植后均给予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低剂量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的预防方案。在所有患者和具有乙肝复发危险因素(术前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肝癌、YMDD变异)的患者中分别比较恩替卡韦+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夫定+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预防的不同效果。结果与结论:共完成253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移植,死亡29例。拉米夫定组共202例,有16例复发,26例死亡,复发率为7.92%(16/202);恩替卡韦组共51例,未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复发,3例死亡,两组患者复发率、死亡率差异不明显。恩替卡韦+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与拉米夫定+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相比,能有效降低具有乙肝复发危险因素患者的乙肝复发率。复发后均停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并调整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疗乙型肝炎病毒DNA均〈500IU/mL,肝功能稳定。Log-rank检验显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发后及时治疗对患者长期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结果说明,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预防方案的预防下,乙肝复发后及时处理对预后影响不大。恩替卡韦联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预防乙肝复发。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恩替卡韦联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较拉米夫定联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可以更有效地降低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