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儿科2000年1月~2004年9月诊治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6例临床资料.结果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除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肝脾肿大常见外,肝功能变化以酶学改变为主,其中以乳酸脱氨酶升高最常见;各年龄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简称异淋)均明显高于骨髓变异淋巴细胞,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重症可致死;对于起病急、进展快、肝功损害重、多系统损害者,应注意EBV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3.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7例临床及实验室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67例均有发热 ,咽峡炎 62例 (92 .5 % ) ,浅表淋巴结肿大 5 2例 (77.6%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 >10 % 5 6例 (83 .6% )。检测血清 EB病毒 (EBV)抗体 46例 ,阳性 3 7例 (80 .4% ) ;定量 PCR查 EBV-DNA2 1例 ,阳性 16例 (76.2 % ) ;确诊后给予抗病毒、抗炎治疗 ,15例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疗效较显著 ,重症 2例给予丙种球蛋白 ,2天后病情明显好转 ,颈部淋巴结及肝脏明显缩小 ,压痛消失。提示用特异性 EBV-Ig M和 EBV-PCR检测 ,诊断准确。本病因表现多样化、病情轻重不一、病程长短不等 ,故易误诊。若及时确诊 ,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总结,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2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童,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EB病毒外壳抗原IgA抗体阳性,应用阿昔洛韦、干扰素等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所有患儿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患儿多,易误诊漏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重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ns monomicleosis,IM) 2 1例 ,发热 2 0例 ,皮疹 8例 ,颈部淋巴结肿大 19例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12例 ,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5例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1例 ,咽峡炎 19例 ,单纯肝肿大3例 ,脾肿大 5例 ,肝脾均肿大 5例。外周血 WBC(6 .1~ 2 6 .6 )× 10 9/ L ,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肝功能异常 7例 ,EBV-Ig M阳性 10例 ,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2例。予干扰素和 (或 )静脉丙球及退热、护肝等对症及支持治疗 ,住院 10~ 2 6天2 1例均痊愈。 IM以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周围血中出现非典型淋巴细胞 ,EBV- Ig M阳性为特点。 IM临床诊断并不难 ,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早期使用干扰素和 (或 )静脉丙球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7.
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EB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性、极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7年1月-1999年12月收住的13例误诊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诊治的儿童传单112例临床资料。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双眼睑浮肿(33%),肝肿大(12.5%),鼻塞(42%),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疹(3.6%),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变异淋≥10%(30.4%);传单肝功变化以酶学改变为主,其中以乳酸脱氢酶升高最常见;T细胞亚群检测92.5%表现CD3~+CD8~+明显增高,CD3~+CD4~+、CD3~+CD4~+/CD3~+CD8~+明显减低。EBV-VCA-IgM阳性(92.9%),EBV-DNA阳性(84.8%)。结论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综合分析临床特点与实验室结果,可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50例临床资料.结果:50例中22例(44%)有发热、咽峡炎、肝脾大、淋巴结大、皮疹等典型症状;早期临床表现多样,容易与其他疾病的症状重叠并混淆,早期误诊32例(64%);淋巴细胞≥50%者34%,单核细胞+淋巴细胞≥60%者50%,异型淋巴细胞≥5%者80%;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肝脏酶学改变:乳酸脱氢酶升高35例(70%),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30例(60%),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1例(62%),总胆汁酸升高20例(40%);呼吸系统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23例(46%);抽搐2例(4%).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早期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主要表现为感染相关性淋巴或淋巴样腺体组织反应性改变和多器官功能受损.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良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5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现状,明确EB病毒感染对儿童的危害。方法对我院2002年至2005年3月儿科收住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135例病人作临床分析。结果从本次统计来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造成多脏器功能损害,发病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近年有增多趋势,且危重病例有增多,死亡率有增高。使用更昔洛韦治疗对病程的控制有一定作用。结论临床医生必须加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治,适时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减少此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96例患儿中3~6岁患儿65例,占67.7%;96例患儿均发热,其中高热患儿81例,占84.3%;伴淋巴结肿大72例,占75%;伴咽峡炎者86例,占89.6%,其中扁桃体表面附着白色渗出物75例,占78.1%;伴肝脏肿大46例,占47.9%;脾脏肿大42例,占43.8%;鼻塞59例,占61.5%;眼睑浮肿者41例,占42.7%;皮疹者28例,占29.2%;伴有其他症状者34例,占35.4%;所有病例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均大于10%,其中3例达到50%以上,占3.1%。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好发于3~6岁儿童,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大于10%,感染后体内出现EB病毒IgM抗体阳性率100%。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15.
杜颖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3):192-194
目的 观察阿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 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采用阿昔洛韦静脉滴注1~2周,同时给予退热等对症处理;对照组20例应用病毒唑治疗1~2周,对症处理同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在退热时间(P〈0.01)、淋巴结消退时间(P〈0.01)、异型淋巴细胞消失时间(P〈0.05)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促进EB—VCA—IgM转阴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阿昔洛韦是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于儿意及青少年,老人及婴幼儿亦偶有发生,是由EB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亚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传播途径主要由鼻咽腔通过飞沫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菊梅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16(2):173-174
目的 为加深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认识,提高诊断率。方法 对已确诊的80例(IM)患儿按年龄段进行分组,观察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学龄前儿童感染EB病毒后,发病率高。绝大多数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所有病例均有淋巴结肿大,80%的患儿有咽峡炎,50%患儿有肝脾肿大,皮疹不典型且比例较小。以双眼睑水肿、颈部包块为首发症状并不少见。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为主占91.3%,异性淋巴细胞≥10%67例,多聚酶链反应EB病毒DNA(PCR-EB-DNA)阳性76例。肝功能一般正常。结论 (IM)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外周血异性淋巴细胞的多次化验,PCR-EB-DNA的检测均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3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孩,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眶周水肿、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经治疗,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造成漏诊、误诊,故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由Epstein—Barr病毒(EBV)所致的一种传染病,临床呈急性或亚急性病程,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呈多样性。1999年1月-2003年6月我院收治IM患儿86例,现就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3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孩,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眶周水肿、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经治疗,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造成漏诊、误诊,故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