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要学会休息     
杜昭杉 《现代养生》2002,(10):18-18
我在青年时期,就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在以后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重要性,深感不会休息,就不能及时恢复体力,消除疲劳,这样势必影响工作,久而久之还会产生一些慢性疾病,对身体极为不利.近代有很多正在大展鸿图的科学家英年早逝,这恐怕与不会休息不无关系.所以只有学会休息,才能提高生命质量,使精力充沛,这样既能延年益寿,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袁睿 《大众健康》2007,(11):110-111
从哲学的角度看,休息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从哲学深处理解体息的含义是大有必要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0万次。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了。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4.
看了这个题目,可能有人觉得奇怪,休息谁还不会,还要什么学习?可是实际上确有许多人只知道工作,不懂得休息;只知道紧张,不知道轻松;只知道劳,不知道选。他们常常加班加点,几天几夜“连轴转”,严重消耗了体力和精力,结果弄得健康状况全线崩溃,甚至病魔缠身。你能说这种人会休息吗?  相似文献   

5.
李文海 《健康》2009,(2):16-17
人们习惯于感到累了才休息,其实为时已晚。因此——实验一美国科学家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让一批年轻力壮的美国士兵急行军,先"开足马力"快速行军,连续4个小时,共走了42千米,此时多数人已感到疲劳。经过两天休息,待他们体力恢复后,又令他们急速行  相似文献   

6.
累了,只要休息一下,精力便可得到恢复,这是一般人的观点。其实,疲劳有两种,一种是体力疲劳,另一种是脑力疲劳。体力疲劳或许如此,脑力疲劳则未必尽然。  相似文献   

7.
躯体上的反应能让我们重新明白什么是放松,什么是紧张。因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是相连的,比如每当人们感到有压力时,躯体肌肉就会紧张,放松身体也能帮助减缓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8.
慢性疲劳综合征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付慢性疲劳,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多休息、尽量避免体力活动。其实,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运动、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才是消灭慢性疲劳的最佳武器。  相似文献   

9.
如果身体经常感觉疲劳,一定要检查是否有器质性疾病。排除了疾病以外的疲劳,大部分与以下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王凤琴 《医药与保健》2007,15(10):53-54
随着生话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承受的工作、生活压力在不断加大,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比比皆是,如果不注意调节和防治,很容易出现过劳死。据报道:近5年来,中国科学院所属的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共134人因"过劳死"而辞世,平均年龄仅仅53.3岁。"过劳死"的概念是由日本学者最早提出的。过劳死最简单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累了,睡一觉,明天起床又是精神饱满——这种赶走疲劳的方式曾经屡试不爽。也有不少人这样安慰自己:没事,等到了周末睡他个天昏地暗,补补一周的觉就好了……但是,当这些万灵药也有失灵的时候,很多人有这种说法:我每天实在睡也睡了,吃也吃了,还是浑身无力!去医院检查又没问题,但就是提不起精神。尤其是许多受教育程度较高,从事管理、新闻、医务、计算机程序员  相似文献   

12.
明天 《现代保健》2008,(4):70-71
为什么你睡了11个小时仍然倦怠不堪?为什么你为度假花费了好几万却并没有增加对生活的热情?都说要去KTV、去夜店、去游乐园就能忘掉不快,更带劲地开始新的一天,但是尽兴归来为何心里只剩空虚?我们真的明白休息的含义吗?我们休息对了吗?  相似文献   

13.
袁穆 《自我保健》2009,(11):6-7
“疲劳”是一种信号,提醒你机体已经超过正常负荷,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如果机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诱发疾病。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较快.造成疲劳的原因也非常复杂,而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疲劳,其缓解的方法各有不同。为此,专家根据疲劳产生的原因.把疲劳划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14.
任菁菁 《健康博览》2008,(12):13-14
面对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压力,每个人都感到了疲劳,过劳死的例子也不少见。那么什么是疲劳?什么是过度疲劳,是不是累了就是疲劳?累过了是不是就是过度疲劳呢?该如何应对疲劳,健康地生活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在美国学习的体会,希望能让大家对疲劳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和大家一起做好疲劳的预防。  相似文献   

15.
季卫华 《现代养生》2010,(10):40-41
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张,致使许多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首要的问题就是放不开。人活在世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遇到困难和烦心的事就要自己化解,时刻拥有乐观的心态和快乐的心情,这样才能给自身健康注入新鲜血液,使其长久地保持活力。  相似文献   

16.
《健康世界》2011,(10):12-17
凌晨3点钟,刚刚赶完项目报告的孙彤躺在床上再也睡不着了,这已经是他在1个星期之内连续3天失眠了。作为项目经理,手上积压了几个大项目,老板每天催命似的要结果。  相似文献   

17.
也许你会觉得在某一领域具有卓越贡献的名人一定是个忘我工作的工作狂。因此,你会认为他们似乎都不会休息或休息的时间一定比平常人少。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那你就彻底错了。而事实上,这些成功的名人,他们不仅会工作,也会休息。不过,名人的休息跟普通人是有些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科学家通过多种研究.得出了“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休息”的结论。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改善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  相似文献   

19.
学会休闲     
俗话说,少年交给父母,青壮年交给社会,老年交给自己。既然老年是自己的,何不学会休闲呢? 有人会说,休闲有什么呵学的?休闲不就是休息吗?休闲不就是玩吗?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有些人休息时感到太无聊、太乏味,有些人长时间上网、打麻将却觉得很累,这无非说明他们不懂休闲,或者说不会休闲。  相似文献   

20.
葛公书 《健康大视野》2010,(19):122-123
2010年6月22日,我们在第二届“赛鼎杯”自然健康养(氧)生文化演讲大赛的舞台上认识了董大章先生,从一位身患十几年脉管炎面临截肢窘境的人,到使用科学的方法最终恢复了健康,他的养生经验值得学习、推广和复制。像这样的养生典范还有许许多多,在他们如雪片般的来信来稿中,我们选登两篇,将他们的养生心得与各位读者共同分享,让更多人获取健康快乐的秘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