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患者 女 ,4 9岁。腰痛 ,双下肢无力 10余年、加重 5天来诊。查体 :腰椎曲度变直 ,无侧突及活动受限 ,双下肢肌力下降 ,感觉减退。CT轴位平扫 ,骨窗显示L3 ,4 椎间盘水平椎管内纵行完整骨间隔 ,把椎管、脊髓分为左右两部分 ,局部椎管横径扩大 ,双棘突畸形。诊断 :脊髓纵裂并双棘突畸形 (图 1)。MRI检查 :腰椎矢状面、横断面T1加权像显示L3 ,4 椎间盘水平椎管、脊髓分为左右两半 ,其间有完整的骨性间隔 ,脊髓末端位图 1 CT轴位平扫 ,骨窗显示L3,4 椎间盘水平椎管内纵行完整骨间隔 ,把椎管、脊髓分为左右两部分 ,局部椎管横径扩大 ,… 相似文献
4.
视神经肿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视神经肿瘤的CT、MRI表现。方法 对病理学或临床证实的30例视神经肿瘤患者行CT、MR检查。结果 脑膜瘤17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3例,梭形肿块11例,不规则眶内肿块3例;CT为软组织密度;MR T1W1呈中等或低信号,T2W2呈中等或高信号;肿瘤钙化5例,肿瘤内“轨道征”10例,均有明显强化,累及管内段及颅内段3例,同时发现肿瘤有流空血管影5例。视神经胶质瘤8例,3例表现为视神经弥漫性增粗,5例表现为梭形肿块;CT为软组织密度;MR T1W1呈低信号,T2W2呈高信号,均明显强化;累及管内段、视交叉6例,2例伴发神经纤维瘤病。视神经转移瘤5例,4例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侵及视神经,l例肺癌转移至视神经。结论 CT、MR检查不仅可以推测视神经肿瘤的性质,还可以明确肿瘤侵及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0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蝶窦5例,上颌窦3例,筛窦2例。CT表现:受累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增生肥厚。MRI表现:T1WI为低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相同)2例,等信号7例;T2WI信号不均匀,7例以低信号为主,2例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侵犯邻近结构:眼眶9例,其中6例累及眶尖区,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与邻近眼外肌分界不清楚,7例包绕视神经;6例侵犯海绵窦,可见形态不一的软组织影;脑膜增厚、强化5例,3例侵犯脑实质,表现为水肿1例,肉芽肿2例;4例侵犯翼腭窝及颞下窝;3例鼻咽部软组织增厚;2例上颌神经和1例下颌神经明显增粗、强化;3例面颊部软组织肿胀;1例硬腭骨质破坏。结论窦壁骨质破坏伴硬化、MR T2WI低信号、易侵犯眶尖及海绵窦为本病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CT和MRI2种检查方法能够对本病的诊断、鉴别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颅内侵犯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鼻咽癌颅内侵犯的CT与MRI表现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MRI发现颅内肿块,并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颅内侵犯者15例,其中8例作了CT扫描。结果 MRI全部发现颅内病变,并作出正确诊断,表现为中颅凹鞍旁的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冠状位增强扫描可见连接鼻咽部肿块与颅内肿块的条状强化影,2例侵犯岩尖及后颅窝。15例同侧乳突均有炎症。作CT检查的8例中,3例平扫未发现颅内病变,3例增强扫描发现病变但未能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结论 MRI是诊断鼻咽癌颅内侵犯的首选方法;CT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增强扫描、骨窗观察颅底骨质有无破坏、乳突有无炎症及必要时扩大扫描范围、加扫冠状位等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8.
9.
颅内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颅内脂肪瘤的分布特征、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16例颅内脂肪瘤,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37.6岁。结果:CT表现为脂肪样低密度区(CT值:-44~-71HU),MRI表现为短T1中等T2和高质子密度信号,在各序列上与脂肪组织信号同步。11例单发,5例多发。主要分布在中线及旁中线区,其中9例(56.25%)为胼胝体区。11例(68.75%)合并有颅内、外的单或多发异常,其中9例(56.25%)为胝低体发育异常。结论:颅内脂肪瘤好发于颅中线区及其邻近部位,CT及MRI有特征性表现,常合并颅内、外多发异常,结合CT及MRI检查可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颅内畸胎类肿瘤CT、与MRI的特征性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与材料本组10例,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在11—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5岁。10例中8例行CT检查(3例同时做增强扫描);4例行MRI检查(2例同时行增强扫描),其中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10例颅内畸胎类肿瘤中,皮样囊肿5例,畸胎瘤5例,病变位于松果体区4例,鞍区2例,前颅凹脑实质内1例,第三脑室及第四脑室各1例,小脑1例。3例脑畸胎瘤呈囊实性混杂密度块,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其内均见有斑点片状钙化影,2例含有脂肪密度,肿瘤占位效应明显,但瘤周水肿轻微,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5例皮样囊肿呈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囊壁显示不清楚,其中1例增强扫描囊壁及囊内容物均未见明显强化。3例脑畸胎瘤行MRI检查,肿瘤呈短T1长T2混杂信号2例,短T1短T2混杂信号1例,其中钙化呈黑色低信号,脂肪呈白色高信号,经脂肪抑制后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皮样囊肿呈长T1长12信号。结论 CT与MRI对颅内畸胎瘤的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CT对钙化与骨骼的显示优于MRI,而MRI多轴位成像对显示肿瘤大小范围、脂肪组织及周围邻界组织的解剖关系较CT有明显优势。两者结合术前正确诊断率90%(9/10),能准确定位、定性,对临床拟定正确的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垂体脓肿的CT、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垂体脓肿的术前CT、MRI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垂体脓肿患者的病历资料,结合文献对其影像学特征,术前误诊及诊断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7例患者术前诊断垂体脓肿只有1例,诊断为垂体炎1例.表现各种垂体功能低下5例.中枢性尿崩5例.垂体脓肿的CT表现与脑脓肿无区别.垂体脓肿MRI表现趋向T2高信号,T1等或低信号,伴有环状增强.部分患者MRI表现为T1高信号T2高信号.结论垂体脓肿的影像学诊断有赖于综合分析CT、MRI影像特征及脓肿的间接影像表现.垂体功能的减退及中枢性尿崩的出现对垂体脓肿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癌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评价CT和MRI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病理证实的50例甲状腺癌:38例进行CT扫描,28例作MRI检查,其中16例兼作CT和MRI检查。结果:肿瘤内出血6例(12%)、相邻结构受侵11例(22%)、颈部淋巴结转移15例(30%)、甲状腺内囊变26例(52%)和钙化24例(48%),对甲状腺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CT对甲状腺癌内钙化的发现明显优于MRI,对肿瘤侵犯相邻结构的显示与MRI相仿。MRI对肿瘤内囊变,出血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现优于CT。结论:在甲状腺癌的定性诊断上,MRI优于CT,但若能将两者相结合,能更准确地作出甲状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成人脑白质病的CT、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成人脑白质病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资料与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63例脑白质病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血管性脱髓鞘42例,硬化性脱髓鞘7例,感染性脱髓鞘6例,中毒性脱髓鞘4例,脑白质营养不良性脱髓鞘4例。CT表现为脑白质内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区,MRI表现为脑白质内多发长T2信号。结论MRI较CT能更清晰地显示脑白质异常,准确地反映病理改变的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脑白质病变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成像特点,提高诊断率。资料与方法:选取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均行CT平扫、MRI平扫及增强扫描,8例行CT增强扫描,分析其CT、MRI征像特点及检查手段。结果:CT能显示肿瘤钙化,眶壁骨质改变,呈渐进性强化,最后明显均匀强化,MRI三维成像能发现微小病变,显示肿瘤毗邻关系更佳,压脂像冠状位扫描能清晰显示肿瘤与视神经、眼外肌的关系。结论:CT、MRI互补,能明显提高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16.
17.
CT和MR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估CT和MR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4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前全部行常规MRI检查,其中19例行Gd-DTPA增强MRI检查;17例作CT平扫,其中12例作静脉注射增强CT检查。结果:颅内表皮样囊肿多位于桥小脑角池,本组病例中占34.9%(15/4例);肿瘤多呈不规则形态,占70.45%(31/44例);CT平扫多呈均匀低密度,占70.59%(12/17例),造影后多无强化,占91.71%(11/12例);MRT1加权像上多呈均匀低信号,但略高于脑脊液,T2加权像上多呈均匀高信号,占61.36%(27/44例),Gd-DTPA增强后多无强化,占84.21%(16/19例)。肿瘤周围的脑组织均无水肿,占100%,肿瘤较大时可以挤压、推移周围脑组织或脑室结构,引起比较明显的占位效应,占70.45%(31/44例);肿瘤较大时,很少引起阻塞性脑积水。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在CT和MRI像上有特征性表现,MRI无论在定位和定性诊断上优于CT,Gd-DTPA的应用有助于颅内囊性占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王宇红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5,(4):56-57
目的:通过总结36例脑结核瘤的CT与表现,分析并讨论了颅内结核瘤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以便于帮助影像医师提高脑结核瘤诊断准确率。方法:本文共收集颅内结核瘤36例,男12例,女24例,检查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Aura全身螺旋CT机及安科公司Open Mark2000核磁共振机。结果:病变位于顶叶及顶枕交界区16例,颞叶13例,小脑及脑干5例,垂体2例,1例病灶伴出血,10例病灶周围伴点状钙化,其中多发8例,单发28例。颅内共有52个病灶,本组中结核瘤位于幕上38个,幕下12个,垂体2个。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病灶,部分可见略高密度及钙化影,病灶周围可有明显低密度水肿带,可呈现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后呈环状或结节样强化。MRI上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32例),T2WI为高或等信号(30例),增强后病灶呈均匀结节样或花环状强化,其中19例中心可见液化坏死区,T2WI表现为病灶中心为高信号,外围可见低信号环。结论:颅内结核瘤影像学有一定的特异性表现,较好的应用影像学手段并有效的结合临床,可以提高术前确诊率,为临床提供正确诊断并使病人得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9.
血管网状细胞瘤的CT、MRI诊断(附7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血管网状细胞瘤的CT及MRI诊断水平,作者回顾性分析了75例经CT(69例)和MRI(19例)检查的结果。结果显示,肿瘤位于小脑67例,额叶2例,颞叶l例,小脑累及延髓、枕大孔、椎管、脊髓和桥脑小脑角各l例。CT见囊性低密度伴瘤壁结节(囊中瘤)35例,囊性低密度18例,环形囊壁11例,实质性高密度4例,混合密度6例。12例MRI呈长T1、长T2信号伴瘤壁结节。手术病理,47例囊性肿瘤伴瘤壁结节0.1—3cm;单发者7l例,多发者3例,l例颞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合并多发性血管网状细胞的混合瘤。分析结果表明,CT及MRI对位于小脑半球或蚓部向邻近延伸生长,无“囊中瘤”特点或实质性肿瘤,结合肿瘤增强显著或瘤内有顺磁性血管流空表现,病人为中青年,病程特点,应考虑本肿瘤诊断。 相似文献
20.
崔中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12):1468-1469
目的 评价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诊断中应用MRI、CT的价值及表现.方法 选择2018年8月-2020年8月实施诊疗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8例,分析和对比MRI诊断、CT诊断资料,即比较MRI、CT诊断的诊断准确率,并对MRI、CT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临床治疗明确诊断的病历显示,脑内型51例,脑外型7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