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新燕  温昌明  朱相宙 《重庆医学》2015,(24):3426-342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筛查在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0例超声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依据其年龄分布分为小于60岁组(A 组)与大于或等于60岁组(B 组),并且所有的对象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且观察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B 组中吸烟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 A 组(P <0.05)。临床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与下肢动脉疾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重度的颈动脉狭窄主要集中在冠心病与下肢动脉疾病中。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冠心病、下肢动脉疾病均是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清晰的观察颈动脉狭窄,老年冠心病和下肢动脉疾病是颈动脉狭窄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超声在颈动脉狭窄以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接受超声诊断的340名患者作为对象,其中:原发性高血压189例,冠心病140例,糖尿病128例,下肢动脉疾病87例,并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统计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并进行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颈动脉狭窄在50%-99%的患者数量为94例,其中:颈动脉狭窄在70%-99%(重度狭窄)的患者有27例,占比为7.9%。不同疾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不同。下肢动脉患者和冠心病患者更容易发生重度颈动脉狭窄。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冠心病和下肢动脉疾病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P分别为0.009、0.012和0.018。P〈0.05。至于性别、吸烟吏、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并不是导致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因素,P分别为0.167、0.982、0.735和0.612,P〉O.05。结论使用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高危人群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运用价值。其中:年龄超过60岁、有冠心痛和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是颈动脉狭窄的高危人群,应该在检测中重点排查,以便及早发现并进行诊断,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经超声诊断为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颈动脉狭窄程度,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西医诊断、中医证候诊断、脑钠肽(BNP)等,根据西医诊断记录疾病。分析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与BNP、冠心病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55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轻度狭窄437例、中度狭窄98例、重度狭窄22例。证候分布方面,重度狭窄组痰瘀互结证的比例高于轻度狭窄组[40.91%(9/22)比16.25%(71/437)],中度狭窄组痰浊内阻证的比例高于轻度狭窄组[13.27%(13/98)比5.95%(26/437)](P <0.05)。中度和重度狭窄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比例高于轻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心力衰竭、冠心病的比例高于轻度狭窄组(P <0.05)。轻度狭窄组入院时BNP≥400 ng/L的比例为14.97%(50/334),中度狭窄组为31.51%(23/73),重度狭窄组为20.00%(4/20),中度狭窄组BNP升高的比例高于轻度狭窄组(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重度狭窄、BNP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54,95%CI 1.355~10.961,P=0.011; OR=2.067,95%CI 1.230~3.475,P=0.006)。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与痰瘀互结证密切相关,颈动脉重度狭窄的冠心病风险最高,颈动脉重度狭窄、BNP升高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为冠心病的早期预防与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及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129例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组)采用超声及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单纯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选择同期住院的经超声及影像学检查证实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的12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血管狭窄的分布,比较2组之间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分析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狭窄部位以颈内动脉最为常见(63.8%),其次为颈总动脉(34.5%)和颈外动脉(1.7%)。狭窄组中糖尿病及吸烟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437,95%CI=1.799~6.566,P=0.000)和吸烟(OR=2.406,95%CI=1.258~4.604,P=0.008)是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外颈动脉狭窄中以颈内动脉狭窄最为常见,吸烟、糖尿病是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胡小丽  范燕  赵容  邓娟  杜衡 《吉林医学》2010,31(18):2877-287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与脑血管造影相关性,了解颈动脉超声在脑梗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颈动脉血管超声:内膜增厚53例,斑块形成55例(斑块检出率91.7%),血管狭窄28例(占46.7%),其中闭塞4例。血管造影:斑块形成51例(斑块检出率85%),血管狭窄32例(占53.3%),闭塞6例。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多有不同程度改变,对狭窄诊断准确率达87.6%,能为患者是否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提供筛查信息,同时对斑块性质的判断、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脑梗死患者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6.
张佳盈 《黑龙江医学》2022,(20):2476-2478
目的:探究颈动脉彩超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分析及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9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分为狭窄组(28例)及非狭窄组(172例),收集患者所有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是否肥胖或超重、是否缺乏运动、是否心房颤动、既往是否存在短暂性脑缺血、是否存在脑卒中家族史等,先开展单因素分析,再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引发脑卒中的单因素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显示,狭窄组患者年龄≥60岁、男性、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吸烟史、肥胖或超重发生率均高于非狭窄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89、4.679、33.797、16.092、9.986、14.626,t=3.586,P<0.05);多因素显示,年龄(OR=13.676)、性别(OR=2.769)、高血压病史(OR=10.133)血脂异常(OR=6.795)、吸烟史(OR=3.69...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110例正常人的颈动脉与下肢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并对比分析相关内容。结果:糖尿病组与正常组斑块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下肢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高于颈动脉(P〈0.01),随着年龄增加,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发病率增高,60岁以上组颈动脉与下肢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组(P〈0.01)。糖尿病组内膜粗糙增厚发生率颈动脉为53.33%,下肢动脉88.6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有助于临床及时预防和治疗,预防糖尿病动脉硬化以60岁以前为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斑块的位置、形态、大小、回声,残存管腔内径,狭窄处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期末流速(EDV),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60例患者共检出斑块92个,平均大小约(10.5±3.4)mm,低回声斑块40个(占43.5%),高回声斑块16个(占17.4%),混合回声斑块36个(占39.1%);斑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64个(占69.6%),位于颈内动脉20个(占21.7%),位于颈总动脉8个(占8.7%);60例患者中,轻度狭窄18例(占30.0%),中度狭窄27例(占45.0%),重度狭窄7例(占11.7%),闭塞8例(占13.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便捷、无创,可以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筛查,便于随访,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MoCA量表评估,依据患者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将其分为认知障碍组(n=90)和对照组(n=125);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痴呆家族史、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部位、CRP、Hcy等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筛选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1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高达41.86%(90/215),多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2.863)、体质量指数(OR=2.445)、高血压(OR=3.885)、长期吸烟史(OR=3.028)、颈动脉狭窄程度(OR=4.884)、CRP(OR=3.411)、Hcy(OR=4.522)等。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40%以上,且随着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而升高;应根据其发生机制及其高危因素,实施早预防、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AS)的超声检查结果及其危险因素,阐明各危险因素对不同部位AS的作用程度。方法:选择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受检者366名,根据超声影像学结果将其分为健康组(n=133)、单纯颈动脉硬化组(CAD组,n=42)、单纯下肢动脉硬化组(PAD组,n=69)和颈动脉硬化并发下肢动脉硬化组(CAD+PAD组,n=122)。分析各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HBP)、糖尿病(DM)史、高血脂和体质量指数(BMI)等危险因素,并对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受检者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4.8%(164/366),下肢动脉硬化的检出率为52.1%(191/366)。与健康组比较,PAD组和CAD+PAD组受检者的年龄、吸烟率、HBP检出率及高血糖的检出率升高(P<0.05)。与CAD组比较,PAD组和CAD+PAD组受检者吸烟率及DM检出率均升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高龄(45~59、60~74、≥75岁)、吸烟和高血糖是下肢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OR=2.520,OR=3.056,OR=6.895,OR=29.483,OR=4.136,OR=3.736,P<0.001)。结论:AS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龄、吸烟和高血糖是AS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吸烟和高血糖者下肢AS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颈动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高频探头检查颈动脉,观察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斑块的大小、性质及部位,管腔狭窄程度,测量血流参数等。结果 500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1支或多支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315例(颈外动脉斑块不计算在内),占总人数的63.12%,由于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局部狭窄(每例以1支最窄血管计)<50%者76例,占24.11%,50%~60%5例,占1.42%,>70%179例,占5.67%,其余55例未见明显狭窄,占1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00例,60例异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总动脉和/或颈内、颈外动脉狭窄;有50例同时显示颈内动脉系统的血管狭窄表现,2例未见异常,总异常率83%(50/60)。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对颈动脉超声狭窄、动脉斑块形成、内中膜增厚明显增加的评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检出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双侧颈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和椎动脉(VA)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1.7%,显著高于对照组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976,P=0.000);观察组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为63.3%,显著高于对照组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02,P=0.000)。观察组121个颈动脉硬化斑块,68个在左侧,53个在右侧,多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CCA、ICA部位;对照组42个颈动脉硬化斑块,23个在左侧,19个在右侧,多发于BIF、CCA部位。观察组患者经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1.7%,对照组患者经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7%,2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91, P=0.00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形态是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其中高危因素是不稳定斑块和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影响动脉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经过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出现血压降低32例和未出现血压变化的35例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影响动脉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狭窄程度(β=0.536;P=0.024;OR=2.591)、高血压(β=-1.654;P=0.006;OR=0.131)、球囊型号(β=1.818;P=0.012;OR=0.133)和支架的型号(β=1.328;P=0.021;OR=2.29)、病变位于球部(β=1.613;P=0.014;OR=0.133)和球囊扩张的次数(β=1.328;P=0.022;OR=2.39)与血压的降低密切相关。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继发的颈动脉窦反射引起患者血压降低是常见的并发症,其术前的血压、狭窄的程度、病变位于球部、球囊的型号、支架的型号及球囊扩张次数这些因素将会直接影响术后血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唐杨宇 《当代医学》2021,27(31):142-143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形成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42例非心脑血管疾病者为对照组;按年龄将84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50~69岁组、70~89岁组、≥90岁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IMT、斑块形成情况和管腔狭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双侧颈内动脉、颈动脉球部以及颈总动脉IMT值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MT增厚、斑块、管腔狭窄发生率(92.86%、88.10%、85.71%)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脂质软斑(42.11%)、混合型斑块(47.37%)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50~69岁组斑块形成率、IMT增厚率、管腔狭窄发生率最低,70~89岁组其次,≥90岁组最高(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和管腔狭窄情况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相关,能辅助该病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和不稳定斑块对脑梗死的意义.方法 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30例,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检出动脉粥样斑块、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两者同时存在差异性更明显.结论 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6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脑梗死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其颈动脉狭窄进行分度并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60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53例,占88.3%;对照组60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6例,占2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程度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颈动脉狭窄筛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1005例颈动脉狭窄大于50%病变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发病率及其独立危险因素,探索T2DM人群中颈动脉狭窄的筛查策略。方法:对1005例T2DM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记录各项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颈动脉狭窄〉50%的独立危险因素,以限定外周动脉狭窄的高危人群,提高筛查效率。结果:颈动脉狭窄(CS)〉50%的发病率为3.3%。CS〉50%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男性(OR:4.0;CI:1.3—12.1)、纤维蛋白原≥4g/L(OR:4.5;CI:1.7—12.1)。不具备这两个危险因素对CS〉50%的阴性预测率为98.6%。结论:T2DM患者中大规模筛查颈动脉狭窄的意义有限,建议在男性及纤维蛋白原≥4g/L的糖尿病患者中筛查CS〉5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在不同年龄组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291例,其中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155例,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斑块136例。按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前期组(年龄<55岁)和老年期组(年龄≥55岁);依据三分位数将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分为低PLR组(PLR<119.4)和高PLR组(PLR≥119.4),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发现在老年前期组,PLR与颈动脉斑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7,P=0.867),而在老年组PLR与颈动脉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4,P=0.017),调整其他动脉斑块危险因素后,高PLR与老年组颈动脉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28,5% CI:1.38~7.80,P=0.007)。结论 PLR是老年组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标志物,其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可能受年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不同年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狭窄程度的变化.方法:对在本院超声科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日常门诊及住院患者1 647例进行详细的颈动脉超声检测,并按不同年龄段分组,观察各年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狭窄程度.结果:1 647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共741例,发生率为44.9%;其中30~39岁6%(4/65),40~49岁15%(21/141),50~59岁24%(87/359),60~69岁45%(196/439),70~79岁65%(302/467),80~89岁74%(131/176);狭窄程度均以轻度多见,占85.9%(637/741);中度以上狭窄少见,占14.1%(104/74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狭窄程度无论哪个年龄组均以轻度狭窄多见,中度以上狭窄少见.  相似文献   

20.
邸桂新  钟娅丽  唐晓辉  曹丽叶  刘丹 《吉林医学》2010,31(13):1871-187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检查,并与DSA进行对比,来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结果:DSA诊断的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轻度狭窄38例,占63.33%;中度狭窄11例,占18.33%;重度狭窄7例,占11.67%;闭塞4例,占6.67%。CD-FI诊断的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轻度狭窄35例,占58.33%;中度狭窄13例,占21.67%;重度狭窄8例,占13.33%;闭塞4例,占6.6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经济、便捷、无创、可反复动态观察、能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等优点,所以其在判断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在治疗措施的选择上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