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压氧干预对初入高海拔地区青年的作用。方法将42名受试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4人。于进驻高原前2 d对A组在海拔1400 m进行高压氧干预,每天1次共2次;于第3天三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2 d到达海拔3700 m地区休整2 d,同时对B组进行高压氧干预(方法同A组);C组为对照组。于第7天三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1 d到达海拔5200 m某边防哨卡。对三组进驻哨卡第2、4、6天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分度评分,同时检测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A组及B组较C组分值降低、HR减慢、SaO2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干预可改善高原低氧血症,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高压氧干预对初入高海拔地区青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压氧干预对初入高海拔地区青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人。于进驻高原前2 d对A组在海拔1 400 m进行高压氧预治疗,每天1次,共2次;于第3天3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2 d到达海拔3 700 m地区休整2 d,同时对B组进行高压氧干预(方法同A组);C组为对照组。于第7天A、C两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1 d到达海拔5 200 m某边防哨卡;B组青年乘汽车历时1 d到达海拔5 380 m某边防哨卡。进入哨卡第5天分别对三组受试者用XG-Ⅲ型血液循环功能自动测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结果A组及B组较C组P、TPR、ALT、η、PAWP、BK、CCP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SV、mAP、BV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干预对初入高海拔地区青年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无论空运还是陆路运输进入高原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的调查报道都较多,发病率比较明确。高原部队为执行任务经常往返于高原高、低海拔之间,其发病情况调查报道很少,发病率尚不明确,是目前高原部队做好后勤保障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于1996年10月间对驻高原部队(海拔3658m)进入更高海拔(4500m)短期训练人员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作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铁运与空运人员进入高原后高原反应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铁路运输(铁运)与空运人员进入高原后发生高原反应和轻症急性高原病的情况。方法:铁运对象为105名健康青年男性(铁运组),空运对象共99名(空运组)。采用自制的高原反应问卷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入高原(海拔3 680 m)后3 d的高原反应情况进行逐日调查,比较两组间高原反应发生率、高原反应评分及轻症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结果:与空运组比,铁运组无反应者的比例较低(P<0.05);在到达高原后的第2 d和第3 d,空运组的评分高于铁运组,但是,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进入高原后的第1 d和第3 d,空运组的高原反应发生率高于铁运组(P<0.01)。结论:铁运人员进入高原后的高原反应发生率可能较低。但是,还应该进行更大样本量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原肺水肿是人员急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山)地区的常见病。1956~1981年我院在拉萨(海拔3658m)收治694例;1965和1975年我院医疗组分别在黑河(海拔4500m)和安多(海拔4600m)各收治20例和38例。在这752例中死亡2例,病死率约0.27%。本文对此作一简要报告。  相似文献   

6.
涂继伟  林泽艳 《西南军医》2009,11(5):912-913
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AHAD)是人员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m以上)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而发生的常见病,包括急性轻型高原病(acute mild altitude disease,AMAD)、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和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其中以HAPE和HACE最为严重,如治疗不及时常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7.
高压氧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高压氧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效果。方法:39名受试者被分为高压氧治疗组(21人)和对照组(18人)。于进入高原前2d,高压氧组每天接受1次高压氧预治疗,然后2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5d到达海拔5200m某边防哨卡。进入哨卡第2、4、6天以军用卫生标准GL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随访受试者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然后分度评分,分值高者急性高原反应症状重。同时检测脉率和血氧饱和度。结果:2组青年进入高原后均未发生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进入哨卡第2天和第4天对照组急性高原反应分值和脉率较高压氧治疗组增高(P<0.01和P<0.05),血氧饱和度降低(P<0.05)。结论:高压氧疗法对急性高原反应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移居高原早期血液中性粒细胞的线粒体形态学变化。方法分别在海拔1400 m某地选取3名拟乘汽车进入海拔4200 m高原的健康男性青年,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0 d),分离白细胞,戊二醛固定,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中性粒细胞中的线粒体形态学变化。跟踪该3人到达4200 m高原,分别在到达高原后7、30 d时再观察上述指标。同时选取职业、年龄相匹配的3名从平原移居4200 m高原1年的健康男性,测定其上述指标。结果移居高原7 d时,线粒体核周间隙增宽,不均匀,线粒体数量较多,较多线粒体出现固缩、水肿等;移居高原30 d时,大量线粒体固缩,核周间隙扩张;移居高原1年时,线粒体数目较多,形态逐渐恢复正常,仅个别线粒体出现水肿。结论移居高原早期线粒体的形态发生改变,但随着时间推移,线粒体的形态逐渐正常。  相似文献   

9.
杜智敏  张义臣 《人民军医》1999,42(11):623-624
为庆祝兰(州)—西(宁)—拉(萨)光缆通信干线工程峻工,1998年8月7日在世界屋脊,海拔5231m的唐古拉山山口举行了庆典活动。为了保证这次全国性重大会议在“生命禁区”顺利举行,安排我院担任医疗保障任务。我们针对这次大批人群快速进入高原医疗保障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顺利完成了会议期间医疗保障任务。1 医疗保障特点1.1 机体尚未习服高原环境 一般,进入高原地区的原则是在适应性锻炼的基础上阶梯式上升,使机体有一个习服过程,进驻特高海拔高原更应如此。由于会期紧,绝大多数由平原地区乘飞机到格尔木,接着乘汽车,均在24h内进入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海拔3 700 m和5 200 m高原口服富氧水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1)在海拔3 700 m将2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志愿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均每次500 m l,2次/d。饮用3 d后检测其肺功能,检测指标包括FVC、FEV1、FEV1%、MMEF、PEF和MVV。(2)对首次进驻海拔5 200 m的36名男性志愿者,自海拔1 400 m驻地乘汽车2 d到达海拔3 700 m当日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同前服用富氧水或生理盐水,直至进入海拔5 200 m某哨卡第6天,共服9d后检测肺功能。结果习服志愿者口服富氧水3 d和初进高原志愿者口服富氧水9 d,肺功能指标中FVC、FEV、MMEF、PEF、MVV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5),FEV1%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在高原口服富氧水能提高移居者的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合评价高海拔地区高原习服后的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方法随机选择从内地低海拔地区空运进藏的100名志愿者列为对照组,从低海拔地区移居海拔3000m以上且对高原完全习服的100名驻藏部队官兵列为高原组。后者根据移居高原的海拔高度再分为移居高度Ⅰ组(海拔高度3000~4000m,n=67)和移居高度Ⅱ组(海拔高度4000~5500m,n=33);根据受试者移居高原时间的不同又分为移居时间Ⅰ组(进藏1~2年,n=72)和移居时间Ⅱ组(进藏2年以上,n=28)。应用便携式多功能复合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静息状态下的右心结构与功能,综合分析与评价高海拔地区高原习服后的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移居高海拔地区后右心重构主要表现为右室、右房增大,右室壁增厚,三尖瓣反流程度增加,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增宽(P<0.01)等。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右心重构更加明显,移居海拔4000m以上受试者的右心重构程度明显高于4000m以下者(P<0.01),4500m以上者尤甚。随着移居时间延长,右心重构亦更加明显,移居时间2年以上的受试者右心重构程度明显高于2年以下者(P<0.01),5年以上者尤甚。结论海拔高度和时间是影响缺氧性右心重构的主要因素,高原习服仅仅是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调节性适应。应用便携式多功能超声技术能早期、及时地评价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对保障移居高原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 例1 男,23岁,某军校毕业生。既往健康,1994年9月10日由成都乘飞机初次入藏。当日12:00到贡嗄机场(海拔3700m),改乘汽车,3h后到达拉萨,徒步参观了市区商业网点,登上布达拉宫,当晚在接待站住宿。次晨被发现死于床上。经西藏军区总院尸检发现脑、肺实质广泛水肿。 例2 男,31岁,体重86k8,身高1.92cm,某部干  相似文献   

13.
高原康胶囊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抗氧化及抗缺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实验了解高原康胶囊在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es,AHAD)的预防过程中的抗氧化及抗缺氧效应。方法:将80名由平原乘飞机初次进入高原的战士随机分为实验组40名和对照组40名,实验组于平原登机前开始给予口服高原康胶囊,连服3日,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并对两组进入高原前后的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血氧饱和度(Sa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血清过氧化氢(H2O2)、乳酸(LD)及两组7d内AHAD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进入高原后与平原比较SOD及CAT活力、血清H2O2、LD及血浆ET均显著升高,血清NO、SaO2显著降低(P〈0.001);实验组除SaO2显著降低(P〈0.01)、LD显著升高(P〈0.05)外其余指标则无显著变化;进入高原后两组比较实验组SOD及CAT活力、血清H2O2、LD及血浆ET含量及AHAD发病率均显著降低对照组,血清N0及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SOD、H2O2、LD、NO P〈0.05,CAT、ET、SaO2 P〈0.01,AHAD发病率P〈0.001)。结论:高原康胶囊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及抗缺氧效应,能有效地预防急进高原者AH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青藏铁路不同海拔施工人员谷丙转氨酶改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原缺氧环境对施工人员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入海拔4500m施工(3~6)个月的施工人员221名,年龄(23~42)岁,工前体检正常,无临床症状,HBSAg(-),空腹抽静脉血采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改良赖氏法查肝功。结果:受检221人,异常45人,异常率20.3%,谷丙转氨酶均值(83.76±9.23)U/L,而且不同海拔施工人员均明显高于管理人员(P<0.01);施工前、中、后相比,有显著差别(P<0.01),呈先高后低的趋势;4500m海拔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异常率均高于低海拔同类人员(P<0.01)。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可引起肝脏机能和代谢方面的改变,并与低氧程度成正比;而且随在高原生活时间的延长,这种异常变化也随之降低。另外还可能与劳动强度、个体差别以及肝功能试验的敏感性和实验方法等有关,其根本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溶液对高海拔地区青年的抗低氧效果。方法:将32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伊洛前列素组(n=16)和对照组(n=16),自海拔1 400m历时5天进入5 200m,从进入海拔5 200m当天开始,伊洛前列素组每天4次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溶液,连续5天;对照组用同样的方法吸入少量生理盐水。随访观察第1天、3天、5天急性高原反应的严重程度、血氧饱和度(SaO2)和心率(HR)。结果:两组青年进入高原后均未发生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进入海拔5 200m第1天、3天、5天伊洛前列素组较对照组急性高原反应分值和HR均降低(P〈0.05);SaO2均增高(P〈0.001)。结论:在高海拔地区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溶液可改善高原低氧血症,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谢雄  孙景太 《人民军医》1998,41(6):314-314
长期生活在平原者,在短时间内进入高原易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头痛是急性高原反应的主要症状之一,直接影响伞兵高原空降作战能力。为此,我们于1995年8月5~22日在西藏地区对完成海拔5000m、6100m高度跳伞伞兵服用氨菲苯片防治头痛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跳伞员65名均为男性,年龄18~44岁。常规体检无异常发现,均为久居平原者,既往未进驻过海拔3000m以上高原。其中海拔5000m高度跳伞41名,海拔6100m高度跳伞24名,两组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各组人员数及年龄相近。1.2 方法 空运入藏到达贡嘎地区(海拔3700m),第5天起…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高原康胶囊对快速进入高原者血浆醛固酮(Aldosterone,ALD)、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II)及水负荷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80名由平原快速进入高原的新兵随机分为实验组40名,对照组40名,实验组于平原登机前开始给予口服高原康胶囊,连服3日,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两组均于进入高原的前1天及进入高原的第3天午给予水负荷实验,并对饮水前血浆ALD、AII及饮水后150min内各时间段的尿量及两组进入高原后7天内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es,AHAD)的发病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对照组进入高原后与平原相比血浆ALD、AII显著升高,水负荷实验61min~150min各时间段的尿量及相应时间的总尿量与平原时相应各时间段的尿量及相应时间的总尿量相比则显著减少(P<0.05~0.001),而实验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进入高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水负荷实验61min~90min的尿量及120min、150min的尿总量则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血浆ALD、AII及AHAD发病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01).结论高原康胶囊能显著降低快速进入高原者的血浆ALD、AII,通过对水负荷调节的影响减少机体的钠水潴留,从而防止快速进入高原者AHAD的发生,可用于大批快速进入高原者AHAD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高原康胶囊对快速进入高原者血清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及白介素 - 1(IL - 1)、白介素 - 6 (IL - 6 )、白介素 - 8(IL - 8)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将 80名由平原乘飞机初次进入高原的战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于平原登机前开始给予口服高原康胶囊 ,连服 3日 ,对照组给予安慰剂 ,并对两组进入高原前后的血清NO、IL - 1、IL - 6、IL - 8含量的变化情况及7d内急性高原病 (Acutehighaltitudediseaes ,AHAD)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 (NO检测其代谢终产物NO3- /NO2 - )。结果 :进入高原后 ,对照组与平原比较血清NO显著降低 ,IL - 1、IL - 6、IL - 8显著升高 (P <0 0 0 1) ,实验组与平原比较除IL - 8显著升高外 (P <0 0 5 ) ,NO、IL - 1及IL - 6则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而进入高原后两组比较 ,则实验组的血清NO显著高于对照组 ,IL - 1、IL - 6、IL - 8及AHAD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0 1)。结论 :高原康胶囊能显著升高快速进入高原者血清NO ,降低血清IL - 1、IL - 6、IL - 8的含量及其发病率 ,对快速进入高原者AHAD的预防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富氧水对急进高原和高原人体运动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探讨富氧水对急进高原和高原人体运动血气的影响。方法(1)在海拔3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380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口服富氧水前(对照组)后(试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试验,试验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均每次500ml,2次/d。运动结束检测pH,PCO2,PO2,HCO3-,AaDO2及SaO2。(2)对首次进驻海拔5200m的36名男性青年,自海拔1400m驻地乘汽车2d到达海拔3700m当日随机分试验组(18人,口服富氧水)和对照组(18人,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口服富氧水,方法同前。直至进入海拔5200m某哨卡第6天,共服9d,检测血气指标。结果(1)海拔3700m和5380m负荷运动,试验组较对照组pH,PaO2,HCO3-,SaO2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PaCO2,AaDO2降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进驻海拔5200m的青年,试验组较对照组pH,PaO2,HCO3-,SaO2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CO2,AaDO2降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富氧水可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有效提高机体血液中PaO2和SaO2,缓解高原缺氧症状。为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发生,为高原供氧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段最长的高原铁路,此项研究为调查青藏铁路列车上乘客中发生急性高原病(AMS)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三组观察对象,160名低海拔汉族、62名生活在(2200~2500)m的汉族以及25名生活在(3700~4200)m的世居藏族,在乘火车从西宁到拉萨的过程进行调查。按国际统一的Lake Louise AMS scoring system判定急性高原,并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从海拔2 808m急剧升高到4 768m的1.5小时中,78%的乘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其中24%达到了路易斯湖AMS诊断计分标准。低海拔汉族的AMS发病率为31%,高海拔移居汉族发病率为16%,藏族乘客中则无一人发病。女性及老年人对发生高原病更为易感,多数表现为轻或中度的AMS。结论:列车在青藏铁路线上运行过程中,AMS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发病率与年龄、性别及是否高原习服有关。因此对乘客宣讲高原病知识、加强列车医疗保健措施和乘客进行阶梯适应旅游均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