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论“脾主为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主为卫”含保卫机体、抗邪防病之意 ,是脾脏的核心功能 ,是已知脾功能的综合体现 ;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虽病易愈。脾为后天之本是其主卫的内在机制 ,脾还与其他脏腑、体窍密切相关 ,有着主卫功能的广泛体现。运化失职、气血失和、转枢失调、气火失常是脾主卫失常的病理基础 ;脾主卫失常在发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乃百病之终始 ,补脾、祛湿、调它脏是常用的恢复脾主卫之功的方法。临证健脾 ,既可补先天之不足 ,又能复机体之气化 ,无论虚实之证均须顾脾。“脾主为卫”对于“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 :未病健脾防其发 ,欲病健脾防其作 ,已病健脾防其变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原因不外乎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药物损伤等方面.中医将肝硬化归属于胁痛、鼓胀、积聚等范畴,临床证型主要分为气滞湿阻、湿热内蕴、寒湿困脾、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脾血瘀.其中,气滞湿阻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为A级;湿热内蕴、寒湿困脾为B级;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脾血瘀为C级[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白细胞异常增高的病因;方法对于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进行分析,对其主要病因进行探讨;结果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白细胞异常增高超过20ⅹ109/L,结论外伤性脾破裂同其它腹腔感染性疾病相比白细胞增高明显,为临床诊断外伤性脾破裂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OP)属于中医"骨痿"的范畴,认为肾虚为SOP发病的根本原因,脾虚为其发病的关键因素,其病机主要以脾肾两脏虚损为本。脾肾二脏为先后天之本,肾主骨生髓,脾主肌肉四肢,脾肾与筋骨相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骨骼与肌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脾肾两虚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证型。故补肾健脾壮骨为SOP的治则,同时应根据其兼夹瘀血、气滞和痰湿等,辅以活血化瘀、行气导滞、化痰祛湿。基于脾肾相关理论优化中医药防治SOP的诊疗方案,可为中医药临床治疗SOP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杨清民  蔡中起 《医学综述》1996,2(11):611-613
<正>脾机能减退包括无脾性(脾切除后和罕见的先天性无脾症)和功能性两种情况.功能性脾机能减退系指虽保存有完整的脾脏而其功能减退者.无论脾切除后还是功能性脾机能减退均可致脓毒血症发生率增加.最常见的感染因子为肺炎球菌.其次为脑膜炎双球菌和嗜血流感杆菌.目前已知许多疾病可引起脾机能减退,时于这些疾病中的某些疾病,比如镰状细胞病和血小板增多症,由于其可反复发生症状性或无症状性脾梗塞而导致脾组织的大量或整体性丧失,因而其脾机能减退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象炎症性肠病和乳糜泻等疾病所致脾机能减退的机制则比较模糊.本文对盲肠疾病性脾机能减退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介绍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虚弱、水湿不运是慢性腹泻的病机核心,其治疗方法有健脾止泻、运脾化湿、调和肝脾、温肾固脾、健脾养阴和涩肠止泻.其治法特点为久泻治虚,重在调脾;健脾益气,理气升阳为先;分利水湿,健脾渗湿为要;久泻止泻,宜通宜消;掌握时机,适时收涩.  相似文献   

7.
王万春教授深耕临床多年,针对男性病积累了大量经验,认为男科病现多由脾、肾不调为诱因,提出“青年多因脾虚,老年多见肾虚”“脾肾互根,补脾则肾精得充,益肾则脾气盈满”。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男科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失于濡养,故治疗上常以调脾理肾为纲,佐以疏肝理气之法论治。脾肾阳虚者,多予菟丝子、枸杞子、山茱萸等温补脾肾,助阳化气;脾肾气虚者,多予山药、人参、淫羊藿等益脾强肾,补益气血。夹湿者,多予茯苓、白术燥湿利水;血瘀者,多予牡丹皮、当归活血化瘀。临床疗效良好,兹录其从脾、肾论治男科病医案4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8.
脾系主要包括脾及与其直接相关联的脏腑、官窍、经络等。通过收集大量脾系临床病案,在参考中医古籍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脾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系统地阐述、规范了脾系病位、病性特征症, 总结了临床上常见脾系基础证与复合证,为脾系疾病证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实脾散出自宋代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由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茯苓、干姜、甘草10味药物组成,其源头可追溯至南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的“实脾散”。其主治病机可以概括为“脾肾阳虚,以脾为主;阴水阻滞气机”,病位为脾肾,以脾为主。古籍记载的实脾散主治病证涉及内科、儿科、产科等各科阴水肿症,以及痰病、脾胃病、泄泻、痘后浮肿、虫胀等。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肾炎水肿期属祖国医学水肿门的阳水范围。常因外感风寒、风热或寒湿引起。其病机如《景岳全书》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阳.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说明了水肿与脾怖肾三脏之阿的关系,以肾为本.以啼为标,以脾为中流砥柱,实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因为急性肾炎病程短.兼有发热恶寒等表证,无论病起是风寒。  相似文献   

11.
报告1979~1991年收治的52例保脾手术,占同期313例脾外伤手术的16.6%。其中脾修补34例;修补加脾动脉结扎2例;脾部分切除9例;脾修补后未能止血而改行脾切除5例;自体脾组织大网膜移植2例。由于脾脏的重要生理机能,应重视其损伤时的保脾手术。保脾手术并不比切脾风险大、并发症多。保脾术式的选择应根据脾损伤程度。文章还讨论了各种术式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内经>五行相生理论是中医理论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的重要观念之一,既有普遍指导意义,更有实际应用价值.从火生土、心生脾、心脾为母子关系,探讨其可能的主要的生物学基础是:阳气是主导,心为火脏,为阳中之太阳,主持阳气.心阳温煦,助脾运化;心火赤化生血,血能生脾;心外合脉管,经气互通.同时,脾以气为用,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阐述其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国内112例单纯脾包虫病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检索国内1994-2005年间的文献,取其资料较完整的105例单纯脾包虫病,结合本组7例,共1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36岁;男性67例,女性45例;囊型脾包虫110例,泡型脾包虫2例;单囊型89例,多囊型23例。左上腹隐、胀痛及包块、脾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为超声、CT检查发现。67例行脾包虫内囊摘除术,19例行脾脏切除术,其余不详。作随访的43例,3例复发,无死亡病例报道。结论单纯脾包虫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为细粒棘球蚴,单发囊肿多见,以西北畜牧区农、牧民最多。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和超声、CT检查。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措施,微创和保脾是其手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分析急性与慢性脾梗死临床、CT表现,急性脾梗死表现为突发左上腹疼痛、压痛、贫血、白细胞升高等;CT表现为脾周边部单个或多个楔形境界清楚的低密度灶,脾表面饱满隆起,强化不显著。慢性脾梗死有突发左上腹疼痛史,CT示脾表面呈波浪状或切迹样外观,梗死灶可呈水样低密度,可钙化或通过再生恢复正常密度。认为不典型脾梗死应与肿瘤鉴别,重视其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5.
从脾辨证论治耳鼻咽喉疾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脾与耳鼻咽喉的关系脾与耳鼻咽喉存在着密切关系,对此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见诸于《内经》的理论有:“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素问·玉机真脏论》)。“咽喉干燥,病在脾士”(《素问·阴阳类论》)。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设专篇论述“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观点,提出:“胃气一虚,耳口鼻具为之病。”《重楼玉钥》提出:“咽主地气,属脾土。”《医学心悟》认为:“鼻准属脾土。”这些理论或从生理或病理上提出了脾对耳鼻咽喉的影响。临床上,因脾虚清窍失养出现的症状有:耳鸣、耳聋、头晕头痛、鼻咽干燥等。其特点是:耳鸣多为低调;头痛…  相似文献   

16.
邵荣世教授为孟河传人,临证有其独特的脾胃学术思想,擅长内科疾病的治疗。其调治脾胃特点如下:脾统四脏,执中央以运四旁;脾虚不壅补,重在升与运;胃乃水谷海,重在通与降;燮理肝与脾,权衡疏与柔。并举案分析。  相似文献   

17.
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及其临床症状,与肝脾关系十分密切。肝藏血,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肝脾二脏对人体气机调畅,水液代谢,血液运行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甲状腺的病变多可归结为肝脾功能的失调,而临床采用调和肝脾之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可获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脾的解剖实体在中医五脏之中最具争议,但不论是从脏腑图和古籍文本中的形态位置描绘,还是从脾胃的位置功能关系等方面来看,中医的脾既包括脾脏,又包括胰腺;脾脏储血的功能是藏象学说"脾主统血"的基础,而胰腺在胃之下、向外分泌胰液助消化是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水谷,与口、肌肉、四肢等相合的基础;脾胃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源于古代人们对食物影响生命健康、决定生存命运的切身感受;吸收水谷之精微的主要脏器由胃到脾,不仅脾胃的功能发生了迁移,脾胃的地位亦经历了由胃重脾轻到胃轻脾重的改变,脾的解剖实体也因此从胃下之胰腺变为胃左上之脾脏,确保了脾的解剖位置与脏腑地位的一致性,这样的转变亦是后世脾解剖实体认识混乱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脾损伤诊断与治疗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2011年收治57例经CT检查的外伤性脾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CT表现进行脾损伤分成四级:Ⅰ级7例(12.3%),主要表现为包膜下积血;Ⅱ级18例(31.6%),CT表现为脾外周撕裂;Ⅲ级21例(36.8%),CT表现为脾实质撕裂;Ⅳ级11例(19.3%),CT表现为粉碎性脾;其中Ⅰ级和部分Ⅱ级病例行保守治疗16例(28.1%),部分Ⅱ级及Ⅲ级以上行手术治疗41例(71.9%),均治愈出院。术前CT扫描诊断符合率96.3%。结论多排螺旋CT不仅为诊断脾损伤提供了直观的形态学依据,而且能较准确早期判断脾损伤的病情,并能大概估计腹腔积血量及较明确的提示合并伤;对其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Li ZF  Zhang Y  Gao J  Zhang PJ  Wang JX  Liu XG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3):1088-1091
目的通过观察门静脉高压症(PH)脾亢脾巨噬细胞(MΦ)的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脾亢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肝硬化PH脾亢患者20例(脾亢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6例(对照组).均收集其手术切除的脾脏标本,采用玻片贴壁法分离培养脾脏MΦ;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脾脏MΦTLR4的表达,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结果;鸡红细胞吞噬法检测MΦ的吞噬功能;鲎试剂法检测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进行两组各项指标之间的比较,并对脾亢组各指标之间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脾MΦTLR4的表达量(免疫组化染色深度),脾亢组为109±32,对照组为62±5,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脾MΦ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脾亢组分别为12.6%±3.0%、0.146±0.035,对照组分别为6.9%±0.5%、0.076±0.008,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血清内毒素水平,脾亢组为0.28 EU/ml±0.21 EU/ml,对照组为0.054 EU/ml±0.014 EU/ml,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脾亢组MΦ吞噬率及吞噬指数,与TLR4的表达量显著正相关(r=0.601,P<0.01;r=0.553,P<0.05),与血清内毒素水平显著正相关(r=0.724,P<0.01;r=0.506,P<0.05),MΦTLR4的表达量与血清内毒素水平显著正相关(r=0.525,P<0.05).结论 PH脾亢脾MΦ的TLR4表达明显增多, "内毒素血症→脾脏MΦToll样受体活化→MΦ吞噬破坏血细胞增多"是PH脾亢发生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