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加强药品流通领域中的质量监管和保证用药安全,公利医院和中国医药集团上海药品公司、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市郊分公司、浦东新区药材公司等10家药品经营公司于2001年8月签订了<药品供需质量保证承诺书>.通过承诺双方的共同努力及浦东新区药监局对承诺书实施过程的监管,至今未发生一起药品质量问题,为保证广大群众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开了个好头.对此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吴学安 《医药世界》2004,(12):30-31
长期以来,老百姓普遍感觉到药价虚高已成为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之所以造成药价居高不下,通常的观点是与众多医药代表送红包、拿回扣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他们自己拿着高额的佣金向医生支付高额的回扣,直接导致了药品销售成本的不断攀升。时下,奔波于制药企业与医院间的医药代表已成众矢之的。现在,有一种观点,即蓬勃兴起的网络有望成为医药代表终结者,并成为沟通药品供需的新型中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3.
新医改将重点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本文构建医药分开改革对医院药品供需均衡影响的模型,分析医药分开与解决看病贵问题的关系。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实行医药分开,患者的药品均衡消费数量明显下降,同时药品均衡费用有较大程度地下降,即明显减少患者药品消费支出总额,整个社会药物资源也能得到明显节约。但是,药品均衡价格并不如很多人预想的那样明显下降了,反而可能上升。  相似文献   

4.
左聪 《中国药店》2005,(8):16-16
7月8日,吉林省(招标)药品交易中心暨永新医药物流中心正式启动,500平方米左右的交易中心与医药物流中心同处一座办公楼中.  相似文献   

5.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是国务院负责对药品的科研、生产、流通、使用进行监管的职能部门。药品监督管理与医药流通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责任和义务通过改革和加强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为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一、医药流通领域的现状据分析测算,2000年全国药品市场消费总额为1000多亿元,人均药品消费80元左右。目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有职工50多万人,药品批发企业及网点16500多个,药品零售企业及网点近12万个,医药商业…  相似文献   

6.
中央决定2000年继续把整顿药品集贸市场、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作为全国纠风工作的重点。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决定,2000年要重点抓好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工作,以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定要坚决贯彻中央这一决定,在国务院领导下,密切配合国务院纠风办等有关部门,打好这一重点战役,务求达到预期目标。2000年整顿药品集贸市场,强化药品流通监督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是:1巩固医药市场整顿的成果,防止反弹 一是凡已经取缔的…  相似文献   

7.
《医药世界》2003,(7):4-5
随着国家商务部批复中国新兴集团与瑞士裕利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永裕新兴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的那一刻起,医药商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之前,有关外资即将进入医药商业的风声就让不少医药商业企业压力倍增,而这次实质性的进人更是让他们感到仿徨:兼并、重组不再是国内企业的特权,外资的进入会极大地加快一大批医药  相似文献   

8.
刘静 《中国药店》2004,(3):10-10
药品是特殊商品,医药商业自然就被烙上了特殊的印记。医药体制改革、加入WTO、市场准入的放开等等因素,打破了传统医药商业的格局,促进了医药商业的繁荣和发展,涌现了一批新生力量,提高了医药商业的整体竞争水平。  相似文献   

9.
医药行业如何面对进口药品“抢滩”我国医药市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叶习勤 《中国药事》1999,13(4):233-235
我国医药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国外大制药企业纷纷抢占我国医药市场,我国医药行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政府扶持下,通过资本运作建立一批有强大实力的大型企业与之抗衡,把企业建成研究、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的主体,完善现有的药品价张政策,改革现行医疗体制。  相似文献   

10.
新政下医药商业竞争格局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曦东 《海峡药学》2009,21(9):196-198
"药价虚高"一直是困扰政府和医药行业的难题,医药流通企业过多过滥、药品流通环节太多、药品市场无序竞争是造成这一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力求消除弊端。新政下医药商业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医药商业企业对此应保持清醒认识,积极做好应对措施,才能在市场"洗牌"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1.
陆瑜 《中国药房》2011,(16):1459-1462
目的:探讨药品价格虚高的根本原因。方法:剖析药品的本质特性及商品形态,分析药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构成。结果与结论:药品是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的统一,也是有形的药品和无形的药品的统一。有形的药品体现在药品的自然特性上,无形的药品则体现在药品的社会特性上。有形与无形的药品都是劳动成果,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药品价格虚高的根本原因是无形的药品的生产环节长期得不到重视,造成生产资源稀缺,影响了供需平衡,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推高了无形的药品的交换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促进整个药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共同为终端客户——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方法:在阐述药品供应链的顾客需求驱动原理基础上,对顾客需求驱动在药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所体现的意义和医院在实施基于顾客需求驱动的药品供应链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加以分析和定性描述。结果与结论:在药品买方市场环境下,医院作为终端顾客的全权代表和药品市场最具价值客户,在反向驱动药品供应链高效运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药品短缺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依托经济学供需均衡理论和药品供应链理论,并结合相关课题访谈调研结果,探究药品短缺的深层次原因。结果:从经济学中利润的视角出发,并结合药品供应链系统中各环节和参与主体特点,将药品短缺原因分为成本性短缺、价格性短缺和数量性短缺三方面。结论:针对药品短缺原因提出保障药品合理价格,优化市场与政策环境,研发、生产与储备相结合满足临床用药需求等应对药品短缺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音  金朝辉  唐尧 《中国药业》2011,20(24):71-72
目的 建立一个医院药库管理与临床用药之间的对应机制,并以此采保证医院长期稳定的药品供需平衡.方法 考察分析医院药品的信息流、物流的运行情况和各种供药情况以及医院药库管理与临床用药之间存在着的对应关系.结果 与结论实现医院内长期稳定的药品供需平衡,在医院药库管理与临床用药之间建立一种长效的对应机制是关键,加强对应机制的执行是保证.  相似文献   

15.
磷霉素的作用特点及其联合用药的疗效对MRSA和MDRP作用,证明磷霉素有着巨大的临床需求;再从磷霉素各品种的生产状况看,阐明磷霉索有着足够的市场供应。查阅文献资料,应用SWOT法对磷霉素的国内外生产环境、市场动态和临床联合用药情况,以及其应用前景、市场潜力和利润空间作了分析,并预测磷霉素类药物的市场前景,为相关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立项选择和医院临床用药的选择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家玉  陈琳 《中国药事》2019,33(8):954-958
目的:探究一种能够对药品供应和药品周转有效管理的方法。方法:整理2018年1月-6月的药品储备分析报告,每月制定市场供应紧缺的药品目录,按照供应情况分为A、B、C类短缺药品。每月评价短缺药品流通情况,待药品供应恢复稳定,则调整其短缺级别。结果:2018年1月-6月,短缺药品A类为28个,B类为16个,C类为8个。连续6个月评价短缺药品供应状态,当其恢复稳定供应后,则从短缺药品目录中删除。结论:对短缺药品实行动态分级管理,有望为药品周转和药品供应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药品供应体系效能快速测评的国际指标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了2000年人人拥有健康,WHO药物行动委员会推动并与许多学术组织合作,开发出一系列利于改善药品管理的测评指标供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使用。其合理用药调研指标(见本刊1995;6(4):5)在各国已引起广泛关注。推动合理用药还必须有良好的药品供应条件,本文介绍的以WHO药品政策改善药品供应的测评指标已在10多个国家使用,受到一致好评。指标设计的中心思想是反映WHO的基本药物政策、以法管药、集中招标购药、平抑药价与节约资源、保证必须的人力及财力满足人民基本用药需要。采用这一组指标肯定能改善药品管理,对净化混乱的医药市场亦会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25家医院2002年第4季度抗感染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抗感染药在武汉市 2 5家医院的应用情况 ,作出客观评估 ,以供药品生产、经营、应用等部门参考。方法 :调查武汉市 2 5家医院 2 0 0 2年第 4季度抗感染药的购进金额 ,进行分类排序、前 34位药品的排序及构成比例排序。结果 :抗感染药物购用金额占总金额的 39 5 2 % ,β -内酰胺类药物占抗感染药物总金额的 5 9 19% ,前 34位抗感染药物购用金额占抗感染药总金额的 79 5 3%。结论 :抗感染类药品购进金额比例远高于其它类药品 ,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 ,应注意合理应用 ,防止滥用  相似文献   

19.
The inability to predict the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of drug candidates in preclinical studies has led to the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new drugs which make it to market and the rise in cost associated with drug development. Identifying molecular intera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rapeutic and toxic drug effects early in development is a top priority. Traditional mechanism elucidation strategies are narrow, often focusing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olely the molecular target. Methods which can offer additional insight into wide-ranging molecular interactions required for drug effect and the biochemical consequences of these interactions are in demand. Genomic strategies have made impressive advances in defining a more global view of drug action and are expected to increasingly be used as a complimentary tool i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Heroin availability and purity decreased and prices increased in Australia suddenly in early 2001. The heroin market in Australia has still not returned to the status quo ante after more than six years. Benefits of the heroin shortage, including a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drug overdose deaths and property crime,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have outweighed adverse effects which included increased use of other drugs, especially stimulants, with a subsequent increase in aggression, violence and mental illness. Some commentators attributed the heroin shortage to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while an influential study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supply control asserting that increased funding and improved effectiveness of domestic drug law enforcement produced critical heroin seizures which disrupted major syndicates, thereby producing the heroin shortage. Evidence to support a critical role for drug law enforcement in the heroin shortage is weak with some recent evidence contradicting key assertions used to support the supply control hypothesis. Although the most likely interpretation is still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ppear to have been a substantial recent reduction in source opium cultivation and heroin production in Burma, but probably also increased heroin consumption en route through China and a switch from heroin to amphetamine production in Burma. This interpret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several recent decades in numerous countries where national heroin shortages have occurred rarely and generally only briefly, notwithstanding vigorous and very well resourced supply control efforts. The recent reduction in heroin supply in Australia, the most severe, longest lasting and best-documented heroin shortage in the world, cannot be confidently attributed, solely or largely, to improved domestic drug law enforcement. At best, domestic law enforcement may have made a small contribution compared to several other factors. Evaluation of supply, demand and harm reduction should be held to the same standa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