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尿Dpd含量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尿Dpd含量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意义探讨。方法:社区50-69岁绝经后妇女为绝经后组,24-39岁中青年女性为青年组,分析Dpd的年龄变化及与骨密度值的相关关系,并用ROC分析系统,探讨Dpd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诊断指标的临床意义,及不同诊断阈值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绝经后妇女的Dpd值明显高于中青年女性,Dpd值随年龄增加呈明显增高的趋势。绝经后患骨质疏松症妇女的Dpd值明显高于绝经后健康妇女(P<0.05),Dpd值与BMD值呈明显的负相关。ROC分析系统表明,Dpd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价值(曲线下面积达81.68%)明显优于BGP(曲线下面积为47.69%)。如以Dpd=7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阈值,则敏感度为89.3%,特异度为53.3%。结论:用Dpd值来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危险性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1骨质疏松绝经后的重要改变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多因素性疾病,与遗传、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有关系,但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降低是最重要的原因。该病常发生在绝经后5—10年。在55—75岁这个年龄段,约1/3女性会出现。80岁以上女性可达到2/3。年龄超过50岁的女性,一生遭受一次或多次骨折的占30%。  相似文献   

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的一基本类型,是日前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腰背疼痛、驼背、骨折等。在美国50yr以上妇女患PMOP约占1/4,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绝经后妇女患病率达40%以上。因而其防治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和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就近年来临床有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黎坚  李德豪 《海南医学》2004,15(5):94-94,98
骨质疏松中原发性占80%以上,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青少年期骨量快速增加,不论男女,骨密度都在35~40岁达到高峰,同时男性骨量比同年龄女性高。50岁以下的女性骨量是同龄男性骨量的三分之二,40岁以后女性骨质开始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发生溶解。绝经后3~6年骨丢失加快,65岁以后丢失减慢,骨丢失发生15~50提后约50%。髓质骨和  相似文献   

5.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指发生在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在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本病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尚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确切流行病学资料。朴俊红等综合分析了近5a来我国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结果,发现女性在60岁以后股骨颈骨密度累积丢失量达到25%左右,据此认为女性约在60岁以后就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症。因此,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正确护理是我国护理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就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证的——记第27届美国骨矿研究学会年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密度进行性下降,从而使骨变得脆弱,容易骨折。由于妇女绝经后骨密度自然下降,所以大多数的骨质疏松症发生在老年妇女中。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人一生中发生骨折的风险,女性是40%,男性是13%。骨质疏松症造成的骨折最常见的部位是髋骨和脊椎骨.71%的骨折事件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7.
妇女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指主要由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属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白种人和亚洲人最为多见,60岁以上的白种女性患病率为25%~50%,中国的患病人数据调查不少于2000万[1].目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内服药为主,现将药物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雌激素与Ⅰ型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型骨质疏松症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指绝经后妇女由于体内卵巢功能低下,雌激素明显减少.骨偶联过程失衡,即骨吸收作用超过了骨形成作用,导致净骨量减少,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代谢性骨疾病。在人所患的疾病中.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最高,被称为是无声无息的流行病。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率可高达25%~50%,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增高,绝经20年以上者可达53.62%~57.89%,平均为56.76%。1940年Albright F等首先提出PMOP的发生与体内雌激素减少有关,并首先提倡应用雌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9.
特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薛延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304-1306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1.1病因由绝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又称为Ⅰ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由破骨细胞介导。常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年龄在50—65岁,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6倍,为高转换型的快速骨丢失。骨丢失的类型以小梁骨为主,造成骨小梁变细和断裂,主要部位是在脊椎(以压缩性骨折为主)和桡骨远端(如Colles骨折)。其发病主要原因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分泌不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抑郁状态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3-8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绝经后女性200例。收集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限、体质指数(BMI)、日常活动强度、是否服用钙片,测定血清雌二醇(E2)、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髋部骨密度(BMD),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抑郁状态。结果 200例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90例(45.0%)。不同年龄及抑郁状态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绝经年限、BMI、活动强度及钙片服用情况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和抑郁状态是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E2是其保护因素,而未发现绝经年限、BMI、活动强度、钙片服用情况、BAP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影响。偏相关性分析控制年龄、绝经年限和BMI的影响,结果显示,抑郁状态与E2、BMD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41和-0.440,P<0.05),与BAP无直线相关关系(r=0.024,P=0.821)。结论 抑郁状态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应注重患者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1.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13省市人群骨密度调查结果,估计我国患骨质疏松症者约占总人口的5.6%,绝经后妇女约有30%患骨质疏松症。老年妇女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生活质量下降,出现各种并发症,可致残或致死,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护理比治疗更为现实和重要。  相似文献   

12.
对女性来说,月经来潮和绝经是其一生出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这两个过程与其骨的生长、发育、衰老密切相关。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的缺乏.使骨形成和吸收的代谢平衡被破坏,促使骨吸收的亢进,使骨量快速丢失,年平均丢失率约为1.3-2.5%。由于这种快束骨量丢失,在绝经后1-20年内,可导致骨质疏松症.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属Ⅰ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且已成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的重点。它是目前认识最清楚的系由于雌激素不足所引起的临床后果之一。因此目前主张给予雌激素补充疗法(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ERT),但国内的研究和应用尚不普遍,本就PMO的性激素补充疗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3.
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山东半岛地区汉族绝经女性雌激素受体α(ESRα)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选取106例长期居住于山东半岛地区的绝经且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汉族妇女(骨质疏松组)及82例绝经且未患骨质疏松症的汉族妇女(对照组),观察其ESRα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025~5.979,P〉0.05)。结论山东半岛地区绝经女性ESRα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的改变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6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及60例无骨质疏松症绝经后女性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外周血的T抑制/毒性淋巴细胞(Ts)比率降低,Th/Ts比值升高,NK细胞、B淋巴细胞升高(P<0.05).结论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能促进了OP的发生发展.NK细胞、B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免疫应答当中也出现相应的改变,进一步加重了绝经期妇女的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矿含量减少,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升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高,治疗费用大,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在于预防,尤其女性绝经后30~60%患有骨质疏松症,50岁以上骨折危险性持续上升。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常以同性别、同部位峰值骨量2、5s的骨密度为诊断标准。但骨密度不能完全反映骨弹性、骨强度,故不能很好地预测骨折危险程度。定时超声骨量,  相似文献   

16.
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梅 《医学综述》2014,(10):1866-1867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提高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美国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的绝经后女性251例。测量记录251例自然绝经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第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美国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的绝经后女性251例。测量记录251例自然绝经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第14腰椎骨密度T值平均值,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和绝经年限为影响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主要因素(P<0.05)。绝经后14腰椎骨密度T值平均值,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和绝经年限为影响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主要因素(P<0.05)。绝经后110年与绝经后10年以上腰椎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绝经10年以后腰椎骨密度明显下降(P<0.05)。不同体质量组腰椎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体质量组最低,超体质量组最高,正常体质量组居中。结论女性绝经越早,绝经时间越长,体质量越低,绝经后的腰椎骨密度越低。体质量是腰椎骨密度的保护因素,绝经后女性保持适当的体质量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老年女性常见病及多发病,本文通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病因、诊断及临床治疗作相关的回顾和综述,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疏松性骨折西医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两种类型,其发病率在50岁以上女性中为60%左右,而在老年男性中发病率约达30%,骨折既是骨质疏松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部位多发于脊柱、髋部和腕部的尺桡骨,本病及其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甚至导致死亡.西药治疗主要是针对骨质疏松本身及其骨折引起的疼痛,相关报道主要涉及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促进成骨细胞生成和促进骨化等药物,现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及钙剂,维生素D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317例,290例经6个月~4a的随访。通过临床回顾性分析,有效率达91%,提示骨质疏松症以预防为主,45岁以上的妇女要注意联合饮食的摄入及钙剂,维生素D的补充,对绝经前期间断停经的妇女即开始小剂量HRT,绝经后5a~10a或终生可用HRT。  相似文献   

20.
“世界糖尿病日环湖健康行”活动在杭州举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专家介绍,在全球范围内,亚洲妇女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较高,而其中更年期后(即绝经后)妇女更是所有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高危人群。据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基金会(NOF)估计,50岁以上的亚洲妇女中约20%患有骨质疏松症,52%有骨量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