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分析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6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采用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各28例,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直腿抬高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术后12周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4.3个月.经股内侧肌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直腿抬高时间、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两组在术后引流量、术后12周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较于内侧髌旁入路,术后疼痛轻,直腿抬高时间缩短,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在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10例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以内侧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纽约特种外科医院量表(HSS)、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量表(OK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照组患者的HSS、OKS评分分别为(65.39±2.48)、(39.78±1.85)分,观察组患者分别为(65.43±2.54)、(39.84±1.88)分;两组患者HSS、OK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对照组患者的HSS、OKS评分分别为(89.54±3.79)、(16.07±1.05)分,观察组患者分别为(90.32±3.91)、(15.89±0.94)分;两组患者HSS评分较术前升高, OK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HSS、OK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 2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行UKA治疗,采用VAS评分评定手术前后膝关节疼痛严重程度,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HSS)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79-145min,术中出血量150-400ml,术后引流量80-300ml。术后随访1-8年,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HSS评分和K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 UKA具有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对手术相关指标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85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单髁组45例,采用单髁置换术;全膝组40例,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 单髁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与全膝组(95.56%vs. 90.00%)比较,以及两组术后平衡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髁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全膝组,术后负重步行达1 min所需时间、双膝屈曲90°时间短于全膝组,术后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高于全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静脉血栓、假体松动等不良事件,恢复良好,安全性高。结论 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均能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但单髁置换术可增加膝关节活动度、创伤小。  相似文献   

5.
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MIS-TKA)的体会.方法 膝关节炎42例(48膝),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MIS-TKA(单侧36例,Ⅰ期双侧6例),均采用GenesisⅡ后稳定型假体,骨水泥固定;皮肤切口10~12 cm;术毕采用"鸡尾酒"镇痛剂注射.结果 48膝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切口皮肤牵拉性坏死等并发症.平均出血(200±50)ml.单侧术者术后第2天、双侧术者第7天下地行走;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术后5d内(80±10)度,6周(115±9)度;术后直腿抬高时间(4±2)d;术后X线片测量假体冠状、矢状面力线胫骨假体分别为(90±2)度和(89±2)度,股骨面上的力线分别为(95±2)度和(180±2)度;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95±3)分,伸屈活动范围达(120±5)度.结论 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MIS-TKA具有手术创伤小、功能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陈为民  王卫军  施鸿飞 《安徽医药》2021,25(9):1753-1756
目的 对比分析单髁置换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病人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行HTO治疗,观察组行单髁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ROM)、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及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51.27±19.85)mL,低于对照组(172.55±20.32)mL(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1.81±0.72)分、(1.65±0.5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85±0.75)分、(2.58±0.81)分(均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WOMAC评分低于对照组[(36.55±7.01)分比(40.68±6.59)分,P<0.05],ROM高于对照组[(126.5±11.5)分比(120.5±10.8)分,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HSS评分分别为(76.85±7.28)分、(87.73±8.48)分,均高于对照组(73.25±7.52)分、(82.69±8.15)分(均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髁置换术与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均具有显著疗效,可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单髁置换术近期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7,(14):222-224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我院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及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腓骨截骨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对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12个月,并对其术前、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曼彻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观察研究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两组的内侧间室高度、胫股角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3、6与12个月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两组VAS评分分别于术后3、6与12个月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WOMAC评分及FTA角度高于对照组,MPTA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某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33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于某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31例为对照组,对照组予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第2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膝关节活动范围(ROM)、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HSS、ROM、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周,观察组HSS和ROM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本资料8例内侧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对术前和随访时HSS评分,最大关节活动度及术后膝关节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HSS评分,关节疼痛,最大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可靠,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条件下,人工单髁置换术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是创伤小、出血少、效果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肌腱移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复发性髌骨脱位38例(38膝),男性15例,女性23例,患者术前髌骨恐惧试验均为阳性,所有病例先行膝关节镜下检查明确诊断,半腱肌肌腱移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所有患者均未行胫骨结节内移术。比较手术前后髌股适配角的变化。术前及术后临床疗效评价均采用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有1例患者手术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经积极换药肉芽组织新鲜后予以缝合。其余患者无关节疼痛、肿胀,无一例髌骨骨折及再脱位,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膝关节伸屈功能恢复正常,且最后随访时髌骨恐惧试验均为阴性。术前髌股适配角为(24±9)°,术后明显改善为-(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44±5)分和(69.6±5.4)分,术后末次随访时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5±4)分及(96.0±2.8)分,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半腱肌肌腱移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能够恢复髌骨稳定,缓解症状,且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1.
谢磊 《上海医药》2021,(3):53-54,67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综合运动训练对患者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依据训练方法分为被动运动训练组和综合运动训练组各5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ROM、HSS、VAS、SF-36评分,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综合运动训练组的ROM、HSS、SF-36评分升高幅度、VAS评分降...  相似文献   

12.
刘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3):1964-1966
目的 总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前、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统一的术前指导、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而康复训练的强度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耐受程度.结果 本组18例患者(19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均手术顺利,术后3天可下地负重,3天后在助行器的辅助下行走;出院时采用HSS评分,14例术膝在85分以上,4例在70 ~ 85分之间,1例69分,优良率94.7%;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理想,最大ROM125.~0.~0°,最小ROM100°~5°~0°.出院后1、3、6个月复查均无关节粘连、疼痛等并发症发生,6个月后所有术膝关节活动范围恢复好,稳定性佳,下肢力量恢复好,HSS评分均达85分以上,满足了患者日常生活所需的关节活动范围.随访1~2年,术膝功能恢复、无膝关节畸形及假体松动,生活质最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 加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是手术成功、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髁部严重畸形膝关节行置换术时的应用。方法术前对8例股骨髁严重畸形患者行膝关节三维图像重建,借助三维图像确定术中股骨假体外旋放置的角度,并以此角度行股骨髁外旋截骨,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前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39.1±6.9)分,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80.8±15.4)分,治疗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关节活动度为41.9°±10.8°,术后关节活动度为109.6°±21.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髁部严重畸形膝关节行置换术时,术前行三维图像重建可为术中准确外旋放置股骨假体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外科手术(MIS)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两种入路方法的比较。方法5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组(MMV)25例和经小切口髌骨内侧旁入路组(MPM)25例;分别对切口长度、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减少量、直腿抬高时间、术后活动度、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MMV组外侧支持带松解率(8.7%)明显低于MPM组(26.5%)(χ2=2.772,P<0.01);MMV组手术时间(98±9)min明显高于于MPM组(68±10)min(t=12.199,P<0.01);MMV组直腿抬高时间(4±2)d明显低于MPM组(8±2)d(t=9.750,P<0.01);MMV组起始下地行走时间(6±2)d明显低于MPM组(11±3)d(t=9.550,P<0.01)。结论经微创中股入路行全膝置换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膝关节疾病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2018年4月~2019年10月接收的78例重症膝关节疾病,均运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分析治疗前后HSS评分与膝关节活动度,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与满意度情况。结果:在HSS与膝关节活动度水平上,治疗后提升幅度明显多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6.15%。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可以有效的改善疾病症状,优化关节功能,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后关节囊切断松解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膝关节屈曲畸形的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膝后软组织松解的合适途径.方法 对12例膝关节不同程度屈曲畸形的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中对较难松解的后关节囊采用横形切断或局部切除的方法,对合并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通过去除胫骨平台内侧骨赘甚至部分骨质,以达到内侧副韧带长度满足截骨后膝关节间隙矩形化.手术前后按HSS评分系统进行评定,术后随访9~38个月.结果 术前平均HSS评分为38.8分,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HSS评分为83.1分.优:4膝,良:7膝,可:1膝.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对屈曲畸形的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通过横断或局部切除后关节囊松解方法既能达到屈膝间隙和伸膝间隙的平衡,又能保持软组织平衡与关节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内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我科收治的骨性关节炎并内翻畸形患者56例(72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其术后HSS评分及优秀率。结果本组患者术后HSS评分为(92.5±9.6)分,显著的高于术前(41.6±7.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秀率为94.4%。膝关节的术后平均活动度为96.23°,明显的优于术前的62.47°的平均活动度。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骨性关节炎并内翻畸形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的减轻术后膝关节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屈曲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重度屈曲畸形患者共12例,本组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给予患者平均随访1年,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徒手肌力检查、Muller膝关节稳定评分以及膝关节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评价患者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徒手肌力检查、Muller膝关节稳定评分、HSS评分相较术前均有明显进步,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者4例、良者5例、可者2例、差者1例,患者膝关节稳定优良率81.8%。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屈曲畸形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76例(84膝)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前后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本组均获随访,平均25个月(10~36个月),HSS评分由术前(40±6.68)分提高为术后(90±7.48)分,其中优67膝,良12膝,可5膝,优良率为94.04%。结论 TKA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移植应用于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方法对于治疗髌骨不稳定的疗效情况。方法选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经关节镜检查确认为髌骨不稳定的患者37例,所有患者均行自体半腱肌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术式,针对患者膝关节的功能状况在手术前后做Lysholm评分。结果经随访12~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脱位发生,膝关节稳定性增强,X线片检查髌骨关节对合良好,恐惧试验阴性,Lysholm评分平均(92.7±3.8)分,明显高于术前(73.6±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试验中利用自体半腱肌移植来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对髌骨不稳定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患者恢复良好,实际应用时仍需结合相关病理因素,以扩大其应用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