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以及"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论述。此处"治神"、"本于神"是针灸医者在行医过程中必备的基本要求,也是施针疗效好坏与否的前提之一。针刺"治神"的理论不仅指医者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包含医患的精神状态,其积极的意义被历代诸多针灸名家所印证、发扬。  相似文献   

2.
《内经》认为得气与治神是上工所应具备的针灸精技,亦是针灸取得疗效的两大关键因素。针刺最终获效的关键是气调而神治。得气与治神两者在针刺的整个过程中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决定了针刺的疗效,即进针前医者定神以察患者之气机;进针时医者聚神调节自身气机并嘱患者守神以候气;进针后医者守神察气,施补泻使谷气至以调患者之神。  相似文献   

3.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指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强调了治神在针刺临床中的重要意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典型的心身疾病,不良情绪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文章试从医者之修身、针前宁神、施术调神、针后养神4个方面阐释治神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针刺临床上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内经>中对"神"与"治神"的论述较为广泛,其中有较多内容强调了"治神"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本文谨从以下4个方面对<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之论进行分析,探讨"治神"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1 "神"在古代哲学中的含义及<内经>中关于"神"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它强调治神是针刺的关键所在,其基本含义是指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应注重观察患者之神,同时调整医生之神,力求达到形神合一,便于得神取气,从而提高针刺疗效,揭示了治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针灸临床上,患者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其对针刺的认识、信心、情绪以及其痛觉的心理生理特点等。针刺对机体虽是一个特异性的刺激,但其效应则受心理因素的影响。1患者心理因素与针刺疗效的关系1-1传统观点: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对养生、疾病和医疗的作用,也有过诸多论述。早在《内经》中就有“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之说,并指出针刺时“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标幽赋》也提出:“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灵枢…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神”的理论,首见于《内经》,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认为“治神”是针刺治病的重要法则,为针灸医生的首要要求。其积极的临床意义,正日益引起针灸工作者的重视。一、“治神”的概念研究治神的理论与方法,首先须明确治神的基本含义及其所指对象,从《内经》有关论述分析,治神是指医  相似文献   

8.
论针灸治"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疗法是运用针刺和艾灸通过穴位作用于人体而达到治愈疾病的一种疗法。精神因素在针灸临床治疗中与医患双方都有密切的关系,医家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上的重要作用。治“神”之意,包括医者之“神”与患者之“神”两方面,要求医者在针灸治疗中掌握和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机  相似文献   

9.
治神思想包括两方面 ,一是说在针刺过程中 ,医者不能只拘守手部形式 ,关键在于“治神”。治神是医者手法的核心 ,贯穿于整个施治过程中。以神“侯气”、“调气” ,进而“调神”、“调形体”。另一方面病者也须以神御气应针 ,使气随神行。两神相应 ,则正气易复 ,邪气易除。病者神形易调 ,机体阴阳趋向平衡 ,疾病自除。故研究学习针刺手法应注意对《内经》中“治神”思想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在《内经》论述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针刺获效至关重要的“神”,论述可谓详尽全面。就是在今天的针灸实践中,注重医者与病人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有鉴于此,笔者就《内经》中心理因素与针刺获效的关系,略陈管见。五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神”即“神气”。《灵枢·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变化莫测的。即“阴阳不测谓之神”。它包括精神、意识、意念、心理活动等…  相似文献   

11.
“治神”一词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说明在针刺治疗过程中“治神”的重要性。“治”和“神”二字各有广泛的含义,由于在语言环境出现的场合不同,所代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治”与“乱”相对,可引申为集中、专一,另有调节、治疗等义;“神”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而狭义则指思维意识活动。“治神”可概括为:调治神志,使精神专一,治神的要求包括医患两个方面,特别是针灸治疗,患者能否密切合作,显然是取得医疗成败的关键。但是,在医疗过程中,医生的作用则是主导方面。因此,治神是临床医生必须  相似文献   

12.
杨骏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发病主要责之五脏功能失调和瘀血阻滞脑络,运用辨经刺井、化瘀通络法治疗血管性痴呆,重在治神,养调结合。辨经刺井、化瘀通络法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学习和记忆功能,在常规养神定志、补益气血兼行气活血针刺法的基础上,通过辨经刺井针,调五脏之神,化瘀通络灸,调脑之元神,温通脑部经络,化瘀填髓益智,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任何治疗都要以治神为本,这与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极为吻合。治神在针刺治疗应用中强调"入静",即达到与心理治疗中的中性催眠的状态,在治疗效应方面,在于均使呼吸变得柔和深长以及使氧气的更新率提高。治神即理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不仅要求医生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也是对医者进行针刺诊治活动所须具有的一种精神状态的要求。无论中医治神还是现代心理都是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力求通过调心养性,调整个体与社会的不良状况及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相互接纳。  相似文献   

14.
"四神针"、"定神针"是靳三针疗法中用于治神的两个重要穴组。治神在针灸治疗中有着重要意义,直接影响着针灸治疗的效果。针灸治疗,其实质就是通过作用于经络,调整病态之神,使患者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治神,要求在整个针灸治疗过程中医生"一其神"、患者"调其神"。医生"一其神"既包括对医者医德医风的要求,又包括对辨证选穴的经验、进针行针手法的技术要求。患者"调其神"指患者宜安定情绪,摒除杂念,集中精神体会针感。治神之穴"四神针"、"定神针",主要分布于督脉、膀胱经及胆经上,在临床辨证取穴的基础上配合使用,能使患者神气散者聚、失者复、亢者平而抑者扬,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介绍张永臣教授对月经先期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了老师的辨证思路—治疗的重点在审病求因、辨清疾病的虚实寒热,并结合相关病案,系统的介绍了老师的外治三联法的内容,即针刺、刺络拔罐、脐疗法相结合的外治体系,进一步总结了张永臣教授治疗月经先期的取穴原则以及"治神"理论、"气街、四海"理论、"标本根结"理论和"原穴"等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尽管《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对"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有相关阐述,后世对此语亦有一些阐发,但表述均不够清晰。根据《内经》《难经》并结合历代医家释义及相关研究进行分析,认为"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可从时间针灸学、体质、得气等角度来认知。"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提示针刺顺应四时之气,是得气的外在环境基础;重视患者体质,辨体针刺是针刺得气的内在环境基础,而以病机为核心的针刺辨治思路则强调病位深浅、病性阴阳、病程长短在得气中的关键作用。因此,临证针刺只有重视得气,达到"气至",才能尽可能地做到"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针前准备、进针、候气、辨气补泻、引导气至病所、针后调神等六方面阐述了针刺中治神的内容,说明了治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针刺进针法是针灸施术的关键步骤,也是决定针灸施术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患者往往根据医者进针的熟练程度及有无强烈的痛感来判断医者的针刺水平。所以对针灸术者来说,熟练地掌握针刺进针手法显得非常重要。以往传统的进针法中,多数强调的是“押手”的操作,对“刺手”的操作论述甚少。笔者认为“押手”的作用固然重要,“刺手”的作用也不应小视,毕竟针进入肌肤是由“刺手”做为推动力而实现的。在十几年的针灸临床中,笔者逐渐形成自己的进  相似文献   

19.
介绍陈振虎教授基于经筋理论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腰痛的经验。陈振虎教授创制的岐黄针疗法基于经筋理论,结合解剖学和现代神经病学知识进行选穴与操作;提出针刺治疗疾病的要务是治神;具体针刺采纳传统五刺的合谷刺和输刺方法,并结合《金针赋》中的飞经走气手法,进针需快速无痛,针尖要抵至病所,行手法时需观察针柄;并强调针刺过程中押手的配合。陈振虎教授的岐黄针疗法治疗腰痛,穴位精简,操作简单,有利于基层普及。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双心"异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实现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双心"康复是冠心病心脏康复的目标。将针灸"治神"的概念进行引申,提出"治神"在冠心病心脏康复中的重要性。冠心病心脏康复需要医者"治神"和患者"治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