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高度近视眼透明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长期疗效观察,评价该疗法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利用非随机的系列病例回顾性研究,对在两年间接受高度近视眼透明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的67例(125眼)患者进行了长达6a的随访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以矫正高度近视眼为目的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及低读数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手术。在术后第1,3,6a,分别观察其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后发性白内障及视网膜并发症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手术没有医源性事故发生;接受手术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8岁;术前平均近视屈光度为-15.65D。术后6a随访,较术前自戴眶架眼镜矫正视力提高的占75.7%,没有变化的占10.4%,低于术前自戴眶架眼镜矫正视力的占12.2%。44%有后发性白内障发生,需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或后囊膜切除手术;1.6%分别在术后5mo和16mo发生视网膜脱离。术后1a角膜内皮丢失率为1.9%,3a为3.2%,6a为5.9%。结论:有术前全面细致的眼部检查、评估和娴熟的超声乳化手术技术的掌控,透明晶状体摘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是安全和疗效满意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46眼高度近视眼患者白内障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状植入术。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243眼(93.5%),t〉0.529眼(63.0%);术中无后囊膜破裂;术后角膜水肿3眼,一次性高眼压1眼,后发性白内障2眼;术后发现黄斑变性和眼底出血3眼;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患者。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人术是治疗高度近视眼患者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近视度数达-10.00D以上称超高度近视,其远视力不易矫正,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此类近视的治疗方法颇多,但多没超过治疗前的矫正视力水平。我院1998年12月1日~2000年6月30日应用低度人工晶体置换透明晶体的超声乳化术对12例23眼施行了手术矫治,获得较为满意的视力矫正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患者施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23例45眼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相关眼科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施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对其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45眼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3眼发生一过性高眼压,45眼IOL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细小色素颗粒附着,对视力无影响。结论:IOL矫正高度近视眼近期临床效果有效、可靠,临床观察未发现手术并发症,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或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3例 (4 7只眼 )高度近视眼 ,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2 8只眼 ,透明晶状体囊外摘除联合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1 9只眼。平均年龄 (4 8.3± 1 2 .6 )岁。术前矫正视力 0 .1 5~ 1 .0 ,平均近视度数 (-1 4 .2 2± 3.6 5 ) D,平均散光度数 (0 .97± 0 .82 ) D。随访半年以上。结果 术中 1只眼后囊膜破裂。术后半年 ,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提高 ,37只眼 (78.7% )裸眼视力≥ 0 .5 ,4 0只眼 (85 .1 % )矫正视力≥ 0 .5 ,平均近视度数 (- 1 .34± 0 .6 2 ) D,平均散光度数 (0 .84± 0 .87) D。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 6只眼 (1 2 .8% ) ,视网膜脱离 1只眼。囊外摘除术者并发症多。结论 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低度、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矫治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适应于不宜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后眼前节形态学变化,探讨PPC-ICL植入术对前房角、角膜内皮以及邻近组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宁夏眼科医院行PPC-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58例(106眼),于术后1、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UBM检查包括前房深度(ACD)、拱高(vault)、房角开放距离(AOD500)以及小梁虹膜角(TIA)在2、4、8、10 4个钟点上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所有患者的术后UCVA达到或高于术前BCVA,术前术后IOP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BM检查显示手术前后ACD、AOD500和TI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72、21.393、22.076、21.154、21.763、19.471、19.823、19.836、19.247,P<0.05),术后1个月时3项指标均比术前显著减小(P<0.05),但术后1个月与6、12个月的ACD、AOD500、TIA和拱高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内有2例患者(2眼)由于术后拱高过小更换了PPC-ICL,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瞳孔阻滞性青光眼和晶状体前囊膜下混浊等并发症。结论 PPC-ICL植入术后1年随访期内前房结构稳定,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83例(109只眼)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2者98只眼(89.9%),>0.5者76只眼(69.7%);术中后囊膜破裂8例,术后角膜水肿12只眼,一次性高眼压2只眼,后发障28只眼,术后发现黄斑变性3只眼。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眼视力恢复好,且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适应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中、老年高度近视眼经超声乳化吸出透明晶状体联合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术后屈光矫正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 4例 (5 5眼 )高度近视眼行表面麻醉下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 ,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 ;平均年龄 5 4 7岁 ,术前矫正视力 0 1~0 6,平均近视度数 -14 3 1± 4 73D ,随访期 8~ 3 7月 ,平均 2 8 5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裸眼及矫正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术后三月 ,最佳矫正视力 0 2~ 1 0 ;49眼≥ 0 5 (89 1% ) ;术后平均近视度数 -1 82± 0 5 2D ;术前与术后三月相比较 ,角膜散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性 (t =1 813 ,P >0 0 5 )术后 4眼 (7 3 % )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 ,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对中、老年高度近视眼进行超声乳化吸出透明晶状体联合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屈光矫正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前应进行细致的眼底视网膜检查。该屈光性手术术中、术后并发症低 ,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前节结构形态及眼压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于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行双凹型可折叠单片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的30例(52眼)患者,均于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角膜中央厚度,中央前房深度,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4个方向房角角度,ICL中央厚度,ICL距晶状体中央前表面的距离,晶状体中央厚度以及眼压等多个指标进行观察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及术后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为(0.50±0.06)mm、(0.51±0.05)mm,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3.27±0.24)mm、(2.38±0.38)mm,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方向房角度数分别为:12点钟位(38.69°±12.17.、25.24°±7.10°)、3点钟位(39.49°±10.60°、22.36°±5.11°)、6点钟位(39.11°±9.02°、23.32°±5.26°)、9点钟位(41.32°±11.02°、23.38°±6.22°),术前及术后4个方向房角角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晶状体中央厚度分别为(3.47±0.24)mm、(3.59±0.21)mm,眼压分别为(16.74±2.37)mmHg(1 kPa=7.5 mmHg)、(16.78±3.56)mmHg,二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L中央平均厚度为(0.21±0.05)mm,距晶状体中央前表面的平均距离为(0.54±0.28)mm.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具有矫正效果好、预测性好、可逆性等优点,初步临床观察显示近期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的发病与晶状体以及眼球横径和前后径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机扫描正视眼和高度近视眼,测量晶状体平均厚度、横径及密度,以及眼球横径和前后径。结果高度近视眼和正视眼晶状体平均厚度分别为(4.12±0.78)mm和(4.49±0.94)mm,横径(8.93±0.43)mm和(8.44±0.97) mm,密度分别为(83.96±8.17)UU和(87.20±6.75)HU,高度近视眼和正视眼眼球横径分别为(24.39±1.46)mm和(23.06±1.32)mm,前后径分别为(26.57±1.82)mm和(23.14±1.69)mm,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晶状体厚度、密度,以及眼球横径和前后径的改变是高度近视眼发生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1.
祁勇军  顾敏  邹玉平  李斌辉 《眼科》2005,14(1):14-16
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对 31例 (41只眼 )高度近视眼经透明角膜切口或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平均年龄 (44 2 1± 5 33)岁 ,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指数 / 30cm~ 0 6 ,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 (- 15 5 4± 4 13)D ,平均眼轴长度为 (2 8 4 5± 5 13)mm ,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 7 0~ 14 5 )D。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矫正视力均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 31只眼(75 6 % ) ,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 0 5者 18只眼 (43 9% )。术后屈光度平均值为 (- 1 85± 1 32 )D ,37只眼 (90 2 % )在设计预矫屈光度± 1D内 ,39只眼 (95 1% )在预矫屈光度± 2D内。术后 6~ 2 4个月 (平均 15个月 )随访期中 ,5只眼 (12 2 % )发生后囊膜混浊。未发现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眼底出血、青光眼、人工晶状体偏位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 ,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性及稳定性较好等优点。其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2.
陈刚  赵晓华  王宇冉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2000-2001
目的:探讨虹膜夹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例13眼高度近视患者行虹膜夹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瞳孔活动度、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及并发症。结果:患者13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7d裸眼视力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0眼(77%);术后12mo,裸眼平均为0.6±0.2,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分位置居中,所有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应均正常,所有患者无白内障、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有2眼于术后3~4wk出现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仅1例于术后6mo发生单眼视网膜脱离。结论:虹膜夹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矫正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地手术方式。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高度近视患者植入有晶状体眼6H2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PAC-IOL)的位置及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方法15例(29眼)高度近视患者植入PAC-IOL。术前应用UBM测量前房深度,术后3个月,观察IOL襻的位置,测量中央及周边6点、12点处IOL与角膜内皮的距离,IOL与晶状体的距离,IOL边缘与虹膜的距离。结果术前前房深度为3.11~3.52mm。术后3个月,IOL襻均位于前房角,中央及周边6点、12点处IOL与角膜内皮的距离分别为(2.341±0.116)、(1.601±0.025)、(1.601±0.028)mm;IOL中央与晶状体的距离为(0.841±0.140)mm;IOL边缘与虹膜的距离为(0.346±0.046)mm。结论Phakic6H2PAC-IOL与角膜内皮和晶状体保持有效的安全距离。其弹性支撑襻均位于前房角。IOL襻向后作用于虹膜和前房角,有可能导致临床上发生瞳孔变形。  相似文献   

14.
毛祖红  王乐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203-1205
目的:探讨有晶体眼前房角支撑型Cachet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研究我院2011-05/12的12例22眼进行有晶体眼前房角支撑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观察术前及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计数和并发症等。术后随访3~6mo。结果:术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术眼裸眼视力明显改善,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随访期间术眼眼压正常,术后6mo角膜内皮计数丢失率低,为2.11%~3.92%(3.17%±0.49%)。人工晶状体位置良好,与中央角膜内皮及晶状体距离安全。并发症少,恢复快。结论:新型Cachet前房角支撑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视力恢复快,预测性好,无明显并发症,是治疗高度近视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安全性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段智博  刘新平 《眼科新进展》2007,27(12):936-937
目的 研究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近视度数为-10.50~-24.50 D,平均(-14.38±4.63)D的25例(44眼)高度近视患者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IOL植入术,手术前、后检查患者视力、屈光状态、眼压、常规裂隙灯下检查角膜、前房、瞳孔、IOL位置、后囊膜透明情况、检眼镜下观察眼底以及B超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术后随访18~36个月,平均(25.3±6.2)个月.结果 44眼术前裸眼视力为0.02~0.15,平均(0.086±0.029),均成功植入IOL,术后平均裸眼视力0.83±0.25,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54±0.16,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散光(平均-1.05±0.74)明显减轻,与术前(平均-1.89±1.21)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视力的并发症包括3眼后发性白内障和1眼视网膜脱离.结论 在熟练的超声乳化技术支持下,通过摘除透明晶状体联合IO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不适宜做LASIK术的高度近视患者可谨慎选择该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用前节OCT分析高度近视植入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后眼内的结构变化。方法:植入前房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6眼(11.5D至22.0D),使用前节OCT采集前节图像测量术前前房深度,术后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内皮间距离(内皮—晶状体距离),人工晶状体与正常晶状体间距离。结果:术前前房深度为3.27~3.91mm,术后内皮—晶状体距离为2.07~2.24mm。人工晶状体后表面与正常晶状体间的距离为0.82~1.32mm。图像显示虹膜色素层没有明显改变。结论:前房深度较术前减少36.1%~44.6%。前节OCT对于检测虹膜夹型前房晶状体的位置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37眼)高度近视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视力改善情况,术后随访时间6~18月,平均12月。结果术后裸眼视力低于0.2者1跟,0.2~0.5者3眼,0.5~0.9者32眼,≥1.0者1眼,矫正视力0.2~0.5者2眼,0.5~0.9者28眼,≥1.0者7眼,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术后4眼出现后囊轻度浑浊,未见黄斑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通过仔细的术前检查,并掌握娴熟的手术技巧,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作为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新型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前房角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高度近视患者150例300眼,均行ICL V4c植入术,记录术前及术后1d,1、3、6mo,1a的视力、眼压、拱高及前房角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1d,1、3、6mo,1a,裸眼视力(UCVA)恢复情况较术前显著提高(F=98.2,P<0.01); 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鼻侧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SSA比较均有差异(F=108.256、112.342、164.856、316.549、115.338,均P<0.01); 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颞侧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SSA比较均有差异(F=102.68、548.47、93.37、316.549、117.698,均P<0.01); 两侧术后1d,1、3mo各房角参数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术后3、6mo,1a各房角参数两两相比均无差异(P>0.05)。

结论:ICL V4c植入术后1d,1、3、6mo,1a水平方向各房角参数较术前变小,3mo后基本趋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58眼)高度、超高度近视患者施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结果术后3月视力≥0.5者45眼(76%),术后6月视力≥0.5者46眼(79%),≥1.0者11眼(19%),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原因为高度进行性近视眼底病变。术中后囊破裂1例,术后角膜水肿7眼,后囊混浊6眼,随访中未发现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结论 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角膜屈光手术相比较,更适合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及超高度近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 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79眼已行ICL或TICL( toric implantable contact lens)近视矫正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观察1d~2a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拱高、晶状体和眼底情况等。

结果:所有术眼术后裸眼视力(4.89±0.17)较前(3.49±0.24)显著提高。末次随访, 术后UCVA高于术前BCVA有72眼(91%),所有患者手术前后BCVA无下降。等效球镜:术前-12.14±4.14D,末次随访-0.43±0.90D。术后1d眼压(14.82±3.46mmHg)与术前(15.59±2.66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眼压(15.77±2.36mmHg)与术前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1a拱高(481±219μm)和术后2a的拱高(475±196μm)与术后6mo拱高(502±225μm)相比有所降低。术后6mo,1、2a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相比略有降低,角膜内皮丢失率分别为5.9%、6.7%、8.2%。术后随访,有2眼出现晶状体前囊下混浊,经相应处理后,视力无明显影响,尚未发现黄斑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超高度近视疗效好且稳定,术后安全性高。通过术前的精确检查和测算、术中的精细操作及术后的严密观察随访可以有效防治并发症。术后出现的拱高下降的情况尚需进一步的观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远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