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cyclimE、survivin及PTE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法(S-P法)检测cyclinE、survivin及PTEN基因蛋白在9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4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在上述95例结直肠癌中,52例同时采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cy-clinEmRNA、survivinmRNA及PTENmRNA表达状况。结果9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yclinE、survivin及PTEN基因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45.3%、48.4%及36.8%,4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3种基因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0、0及95.0%。CyclinE表达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有关(P〈0.01),Survivin表达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PTEN表达与结直肠癌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均有关(P〈0.05)。cvclinE或survivin表达的阳性率与PTEN表达的阳性率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CyclinEmRNA、survivinmRNA及PTENmRNA在52例结直肠癌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均有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中cyclinE、survivin及PTEN的mRNA或基因蛋白的表达与一些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检测这3种基因蛋白对于评估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价值。CyclinE和survivin表达上调与PTEN表达下调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君林  万德森  潘志忠  周志伟 《广西医学》2006,28(12):1871-1873
目的探讨Dukes’A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行根治术的Dukes’A期结直肠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非复发组144例,复发组28例。结果Dukes’A期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20.9%)比结肠癌(8.1%)高(x^2=4.800,P〈0.05)。肿瘤浸润至肌层术后复发转移率(18.4%,28/152)明显高于局限于黏膜下层肿瘤(0.0%,0/20)(P〈0.05)。而性别、年龄、病程、大体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与术后复发转移无关。结论Dukes’A期直肠癌比结肠癌术后更易发生复发转移。Dukes’A期结直肠癌浸润至肌层术后复发转移风险高于局限于粘膜下层。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肿瘤相关性贫血相关因素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1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直肠癌的部位、分期、临床症状、病理学、性别、年龄等因素与结直肠癌合并贫血的相关性.结果 319例结直肠癌的总体贫血发生率为44.20%,其中62.20%右半结肠癌患者合并贫血;23.82%直肠癌患者合并贫血,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贫血的总发生率为36.23%.心功能不全、黑便、右半结肠、肿瘤T分期、白蛋白血症是结直肠癌贫血的相关因素,低蛋白血症和右半结肠时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输血的比值比分别是3.004和8.356.结论 结直肠癌贫血的发生与肿瘤临床分期无相关性,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黑便、T分期、右半结肠癌是结直肠癌贫血的相关因素,而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是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输血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c-erbB-2和nm23癌基因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芳  秦霞 《前卫医药杂志》2001,18(3):171-173
目的 根据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探讨结直肠癌手术标本中c-erbB-2和nm23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术前检测c-erbB-2和nm23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手术标本96例,其中56例经肠镜活检标本病理证实,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erbB-2和nm23蛋白在手术标本及活检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c-erbB-2阳性率为21.4%-28.6%,nm23为69.6%-76.1%。c-erbB-2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关,c-erbB-2表达阳性组5年生存率低于阴性组;nm23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Dukes'分期及学类型有关,且nm23表达阳性组5年生存率高于阴性组。c-erbB-2和nm23蛋白的阳性率在结直肠癌的肠镜活检标本和标本中无显著差异。结论 对结直肠癌组织进行c-erbB-2和nm23蛋白的检测,有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及非手术临床分期的判断,以及进一步了解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和评估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临床特征与腹腔游离癌细胞(FCC)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我科71例直肠癌患者,68例术中切除肿瘤后、关闭腹腔前用100~500 ml生理盐水冲洗腹腔,3例直接取腹水,未行腹腔冲洗,收集冲洗液及腹水立即送检作游离细胞学检查。统计检测结果,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各因素对腹腔FCC的影响。结果: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患者肿瘤大小、溃疡型肿瘤、肿瘤突破浆膜、Dukes分期及有明显淋巴结转移等与腹腔游离癌细胞相关。Dukes分期为B及以上是直肠癌腹腔游离癌细胞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OR值>1)。结论:直肠癌根治术中必须常规行腹腔冲洗,特别是肿瘤分期晚,瘤体大,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行腹腔蒸馏水(或内含化疗药物的生理盐水)浸泡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血液CK20 mRNA检测对血液微转移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血液中CK20 mRNA对血液微转移的价值。方法 采用RT-PCR技术对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结果 CK20 mRNA阳性率68%(34/50),阳性率与肿瘤Ducks分期之间相关显著,而与肿瘤病理类型相关不显著。10例结直肠良性病变均为阴性。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检测血液中的CK20 mRNA对于预测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胡抢  杨汐茵  孙元水  王峰勇  吴劲风 《浙江医学》2019,41(15):1636-1640,1644
目的系统性评价肠内营养应用于术前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患者腹腔和肠腔脱落癌细胞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建库至2017年3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Pubmed、Embase、Medline、Coehranelibrary、WebofScience有关肠内营养与机械性肠道准备用于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的对比研究文献。对肠内营养肠道准备组与机械性肠道准备组患者腹腔脱落癌细胞阳性率、肠腔脱落癌细胞阳性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3年生存率等数据进行Meta分析。数据分析应用RevMan5.3软件。结果共4篇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纳入本研究,444例结直肠癌患者纳入Meta分析,其中肠内营养肠道准备组222例,机械性肠道准备组222例。与机械性肠道准备组比较,肠内营养肠道准备组患者腹腔脱落癌细胞阳性率(OR=0.22,95%CI:0.10~0.51,P<0.05)和肠腔内脱落癌细胞阳性率(OR=0.32,95%CI:0.19~0.54,P<0.05)均降低,但术后局部复发率(OR=0.72,95%CI:0.19~2.01,P>0.05)、远处转移率(OR=1.01,95%CI:0.42~2.42,P>0.05)和3年生存率(OR=1.14,95%CI:0.69~1.86,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应用于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可降低腹腔和肠腔脱落癌细胞阳性率,且不影响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邱惠芳  王军臣 《当代医师》2013,(12):1632-1634
目的探讨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CD71)在肺癌细胞株和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切除肺癌标本5l例和正常肺组织10例,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TfR/CD71的表达,分析TfR/CD71的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同时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细胞爬片TfR/CD71的表达。结果51例肺癌组织中TfR/CD71阳性表达26例[50.98%(26/51)],其中腺癌18例[69.23%(18/26)],鳞癌8例[53.33%(8/15)];10例正常肺组织TfR/CD71表达均为阴性;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TfR/CD7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fR/CD71表达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呈正相关(r=0.497,P〈0.01),腺癌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学类型(P〈0.01)。结论TfR/CD71在相对正常肺组织呈灶性弱表达或阴性,在肺癌细胞爬片和肺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且主要是表达于肺癌细胞的胞膜,胞膜邻近的胞浆也有表达。TfR/CD71的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关,腺癌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以提高结直肠癌根治疗效。方法: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3年455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类型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Dukes’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分别行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与局部复发密切相关,而Dukes’分期与远处转移相关。结论:肿瘤部位、Dukes’分期是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Dukes’分期是术后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肿瘤位于直肠伴淋巴结转移者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癌细胞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患者外周血经Ficoll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组分,再应用PCR-TRAP法检测56例原发性肺癌、32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5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中39例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阳性率达69.6%,其中小细胞肺癌和鳞癌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较高,而腺癌较低。20例肺癌合并肺外转移病例端粒酶活性表达明显高于无肺外转移病例。结论 端粒酶活性变化与肺癌组织类型和肺外转移情况相关,对肺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尿中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表达在膀胱上皮肿瘤诊断、术后复发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 ELISA法检测 33例膀胱移行上皮肿瘤患者以及 5例正常对照者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 :33例膀胱上皮细胞肿瘤患者中30例尿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 ,阳性率为 90 .91% ,5例健康对照组检测均为阴性 ,统计学差别极显著 (P <0 .0 1)。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无关联。结论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 ,对早期诊断膀胱上皮肿瘤和疗效预后判断是高敏感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胃癌根治术中腹腔多次冲洗对于降低患者腹腔内脱落癌细胞阳性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60例胃癌患者术中行多次腹腔冲洗,肿瘤切除前1次,切除后3次。将4次腹腔冲洗液行常规病理学涂片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肿瘤切除前全组患者腹腔冲洗液脱落癌细胞阳性表达56例。肿瘤切除后第1次腹腔冲洗液脱落癌细胞阳性64例,第2次阳性42例,第3次阳性3例。肿瘤切除前冲洗液脱落癌细胞阳性与术后第1次比较随检测例数有增加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肿瘤切除后第1次冲洗液的脱落癌细胞阳性结果与切除后第2次冲洗液阳性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3次冲洗液的脱落癌细胞阳性结果与第1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胃癌患者进行术中多次腹腔冲洗可降低腹腔内脱落癌细胞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3.
寻求一种检测微量肿瘤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PCR-ELISA法检测宫颈,尿液,腹水中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宫颈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95.24%;尿路上皮性癌尿液脱落细胞者为88.1%,卵巢癌性腹水中脱细胞者为14.3%。  相似文献   

14.
李建华  王禾  张更  袁建林  杨晓剑  于磊 《医学争鸣》2003,24(14):1298-1300
目的 :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尿中膀胱移行癌细胞 ,研究尿脱落细胞中细胞角蛋白 2 0 (CK2 0 )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RT PCR方法检测 4 5例膀胱癌患者以及 18例非肿瘤患者的尿脱落细胞CK2 0 .结果 :4 5例膀胱癌 39例CK2 0表达阳性 ,非肿瘤组 18例中 1例CK2 0表达阳性 ,RT PCR方法检测膀胱癌尿脱落细胞中CK2 0敏感度 86 .7% ,特异度 94 .4 % .G1,G2 及G3 膀胱癌阳性率分别为82 .8% (2 4 /2 9) ,91.7% (11/12 ) ,10 0 .0 % (4 /4) ,各级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CK2 0的表达同肿瘤的分期、分级无关 .结论 :CK2 0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膀胱肿瘤标记物 ,RT PCR方法检测膀胱癌尿液中CK2 0可用于膀胱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同一个体口腔脱落细胞和血液检测无精子因子(AZF)缺失的相关性,研究口腔脱落细胞检测AZF 的可行 性。方法 选择287例研究对象,其中严重少弱精症120 例,无精症80例,正常男性87例。同一受试对象的血液和口腔脱落细胞样本统一编号。应用多重PCR 技术,分别检测口腔脱落细胞、血液基因组中AZF区域的Y 染色体微缺失情况。结果 血液和口腔脱落细胞检出AZF缺失的样本编号一一对应,并且缺失类型一致。在200 例患者中,29 例检出基因组AZF 基因微缺失,余171 例患者和87例正常对照者未检出AZF 基因微缺失。结论 在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筛查中,口腔脱落细胞检测AZF 简便、无创,可以替代血液AZF检测。  相似文献   

16.
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R)-银染方法检测了73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CC)患(肿瘤组)、20例非恶性肿瘤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患(对照组)和21例正常人(正常组)的晨尿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做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所有手术切除或活检的肿瘤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肿瘤组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80.8%(59/73),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的20.5%(15/73);对照组中有3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正常组尿脱落细胞均无端粒酶活性。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发现T2~T4期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Tis~T1期。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有望成为一种灵敏、特异的肿瘤标记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C-erbB-2蛋白表达与胃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erbB—2基因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胃癌C—erbB—2基因表达情况,并同时检测腹腔脱落癌细胞,比较两者的关系。结果 C—erbB—2基因表达阳性率为36.7%,C—erbB—2阳性染色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腹腔脱落癌细胞检出率密切相关。结论 C—erbB—2癌基因表达参与了胃癌的浸润、转移机制,对判断胃癌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证素与舌苔、阴道脱落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采用辨证要素积分的方法,通过对患者舌象、舌苔与阴道脱落细胞的观察,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证素与脱落细胞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紫舌与剥苔MV最低,舌苔脱落细胞MV与肾、肝、气滞、寒、阳虚、血虚呈负相关;阴道脱落细胞MV与热呈正相关,与肾、气滞、寒、气虚、阳虚、血虚呈负相关。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舌象的形成与舌苔脱落细胞具有内在联系,舌苔脱落细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虚、肝郁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粪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筛查大肠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粪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筛查大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对45例大肠癌患者,34例非大肠癌患者,从新鲜大便中分离脱落细胞并裂角,用聚合酶链端粒重复扩增(PCR-TRAP)银染技术观察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同时采用试纸法做受检者粪隐血试验。结果45例大肠癌患者粪便标本中有30例端粒酶阳性表达,1例大肠腺瘤、1例溃疡性结肠炎端粒酶表达为阳性,提示粪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对大肠癌的敏感性为66.67%,特异性为94.12%。粪便隐血试验中大肠癌的敏感性为82.22%,特异性为58.82%。两种方法对大肠癌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端粒酶阳性表达与其大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癌肿部位均未见显著相关(P>0.05)。结论粪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大肠癌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检测尿液脱落细胞膜N-乙酰基神经氨酸/蛋白水平作为临床辅助诊断膀胱肿瘤及监控肿瘤复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快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临床患者尿液中脱落细胞N-乙酰基神经氨酸/蛋白水平,确诊为膀胱肿瘤术前组22例;术后组20例;泌尿系结石组20例;健康对照组30例。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以N-乙酰基神经氨酸/蛋白浓度超过0.02μg/μg为阳性,膀胱肿瘤术前组(0.123 4±0.119 9)μg/μg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008 4±0.007 8)μg/μg(P<0.01),临床诊断阳性率为81.82%,膀胱肿瘤术前组与术后组(0.015 5±0.010 6)μg/μg比较,术前组显著高于术后组(P<0.01),术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尿液脱落细胞膜N-乙酰基神经氨酸/蛋白水平可为膀胱肿瘤早期辅助诊断及肿瘤复发监控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