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基础医学研究 1.河南汉族群体中短串联重复序列的遗传多态性研究及应用:人类基因组是一个结构十分稳定的体系,同时又是一个变异的体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基因组DNA的序列不断地发生变异,导致了不同种族、群体和个体间基因组的差异和多态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基因组DNA多态性已成为可能。河南地处中原,人口众多,河南汉族群体的遗传学特征对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有较好的代表性。河南省  相似文献   

2.
基因多态性研究与遗传性疾病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人类基因组是一个高度变异的体系 ,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仅仅基于少数个体的序列 ,它反映了基因组结构稳定的一面 ,但未反映其变异的一面。这就是说 ,它并未反映不同群体和个体间的多态性 ,而这种多态性正是遗传学家和医生特别关注之处 ,也是个体化治疗与用药的基础。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标志着基因组多态性研究及其应用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可以预见 ,群体的多态性研究将继续增多 ,并发现愈来愈多的多态性标记 ,尤其是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 ;而特别受到关注的是那些疾病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医生们除了把这些标记用于基因诊断外 ,还将作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Y染色体上1个新的多拷贝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DYF399S1在河南汉族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采集248名河南汉族无关男性个体的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PCR法扩增,用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并测序,采用ABI 3130基因自动分析仪和Gene Mapper ID v3.5软件分析结果。结果:DYF399S1基因座为3拷贝,在河南汉族群体继续表现为(GAAA)3N7(GAAA)12-22其模块结构包括1个重复数目变异的核心序列和1个固定的重复序列结构。按其变异模块命名等位基因,共发现11个等位基因。在248名河南汉族无关男性个体中,3个拷贝组成的单体型有94种,其中出现最多的单体型是18/18/18,频率是0.080 6,仅出现1次的单体型有49种,频率是0.004 0;单体型辨别能力(DC)是0.372 5,单体型多样性(HD)和个体识别力(DP)分别为0.865 5和0.862 1。结论:DYF399S1基因座具有高度的多态性,适用于法医学实践和人类进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中Y染色体两个多拷贝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座DYS464和DYS527单体型的遗传多态性。方法:对110例河南汉族男性无关个体血样本基因组DNA采用荧光标记引物进行PCR扩增,PCR产物在ABI3100遗传分析仪上毛细管电泳分析,并对不同重复序列分别测序。结果:DYS464基因座为四拷贝,核心序列重复数目变异在11~18次;DYS527基因座为双拷贝,核心序列重复数目变异在17~25次。110例河南汉族男性无关个体中,两个基因座所组成的单体型有104种,其中99种单体型仅出现1次,频率为0.0091,单体型基因多样性为0.9988,个体识别力为0.9897。结论:DY464和DYS527基因座具有高度多态性,适用于法医学实践和人类进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PentaD和PentaE 2个5核苷酸短串联重复序列遗传标记在河南汉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分布。方法酚氯仿法提取河南汉族群体155名无关个体血样本基因组DNA,PentaD和PentaE用PowerPlexTM16试剂盒进行扩增,AB13130xl全自动遗传分析仪检测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结果 PentaD和PentaE 2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河南汉族群体中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PentaD基因座观察到9个等位基因和29个基因型;PentaE基因座观察到20个等位基因和82个基因型。PentaD、PentaE 2个基因座的杂合度、个体识别率、非父排除概率分别是0.845 2和0.916 1,0.943 0和0.984 0,0.685 0和0.828 0;累积非父排除概率和累积个体识别率分别是0.945 8和0.999 1。结论 PentaD和PentaE在河南汉族群体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在法医学个体识别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国河南地区汉族人群线粒体DNA Region V区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CR-PAGE)法对277份河南汉族样本的线粒体DNA RegionⅤ进行多态性分析,并随机选取部分DNA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予以确认。结果在河南汉族群体中发现标准型和缺失型2种多态类型,缺失型多态(即9 bp缺失)出现频率为15.88%。结论河南省汉族群体DNA RegionⅤ缺失型多态基因频率较低,与其他民族或人种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福建省汉族和畲族人线粒体DNA11719位点的变异情况。方法:采集107位正常汉族及畲族人外周静脉血,提取线粒体DNA,经聚合酶链反应,并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受检的107例正常汉族及畲族人均存在线粒体DNA11719G→A改变(GGG→GGA,均编码甘氨酸)。结论:线粒体DNA11719G→A变异可能是福建省汉族和畲族人常见的一种遗传多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人类短串联重复序列D8S1179在河南汉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 ,并探讨该基因座在法医学和基因诊断中的应用可能性。方法 :采集河南无血缘关系汉族个体血样 ,应用Chelex法提取DNA ,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型。结果 :得到D8S1179在河南汉族群体中的基因频率 ,有 8个等位基因 ,2 8个基因型 ,杂合度为 0 82 9,个体识别率为 0 95 ,非父排除率为 0 6 6。结论 :该基因座多态性较好 ,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 ,可以用于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  相似文献   

9.
张桂荣  张玲 《吉林医学》2001,22(6):325-327
人类基因组是一个高度变异的体系 ,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仅仅基于少数个体的序列 ,它反映了基因组结构稳定的一面 ,并未反映不同群体和个体间的多态性。人类遗传基因多态性(geneinheritancepolymorphism)在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clinicalphenotypedi versity)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疾病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不但可以揭示同一种疾病不同临床表型的实质 ,也可以为更具个体化的治疗打下基础。有关基因多态性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已…  相似文献   

10.
人类短串联重复D21S1409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研究人类短串联重复序列D2 1S14 0 9在河南汉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 ,并探讨该基因座在法医学的应用可能性。方法 :采集河南无血缘关系汉族个体血样 ,应用Chelex法提取DNA ,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型。结果 :得到D2 1S14 0 9在河南汉族群体中的基因频率 ,有 6个等位基因 ,12个基因型 ,杂合度为 0 6 5 ,个体识别库为 0 81,非父排除率为 0 37。结论 :该基因座多态性较好 ,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 ,可以用于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  相似文献   

11.
基因组DNA多态性的研究,对人类进化和群体遗传提供了更为科学和可靠的依据。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属微卫星DNA序列,重复单位2-7bp。STR位点在人类基因组中含量丰富,它是绘制基因组物理图谱和遗传连锁分析的理想标记。近年来,随着STR-PC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了微量检材的分析问题,扩展了DNA分析在遗传学、人类学以及在法医学领域的应用。作者从正常健康人血液中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并结合银染的方法,对中国河北省181名汉族无关个体进行了调查,首次获得了D2S1328基因座群体遗传数据,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基因组DNA多态性的研究,对人类进化和群体遗传提供了更为科学和可靠的依据。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遗传标记系统,由于在人类基因组中分布广泛,并且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态性及简单快捷的检测方法而被广泛应用于法医学等领域。MiniSTR基因座分析技术是通过将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引物的设计尽可能靠近重复区域而缩短扩增片段的一种新方法,应用于高度降解DNA样本检测,可提高检测成功率。本文从正常健康人血液中提取DNA,采用PCR技术和毛细管电泳技术,对中国河北省115例汉族无关个体进行了群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T1基因的多态性(GSTT1)分布。方法提取216例河南汉族人群外周血有核细胞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研究对象GSTT1基因进行分型。结果河南汉族人群GSTT1基因的缺失率为44.9%,其中男性该基因缺失率为43.3%,女性该基因缺失率为46.9%。结论GSTT1基因在河南汉族人群中呈多态性分布;河南汉族人群GSTT1基因缺失频率在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河南汉族人群GSTT1基因缺失频率与中国其他地区和日本人无显著性差异,显著高于欧洲和美国人群。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与异常的炎症反应及环境因素有关,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OPD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随着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及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在人类基因变异的基础上可确定疾病的易感状态.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这一领域的一个有利工具,是指在染色体基因组水平上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而其中最少一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不小于1%.  相似文献   

15.
河南汉族人群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河南汉族人群肿瘤坏死因子-a(TNF-d)基因启动子区的-238、-308、-850、-857、-863及TNF-β基因的+252共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的遗传多态性,探讨其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酚-氯仿方法提取河南汉族人群无关个体血样本(217份)基因组DNA,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汉族人群DYF155S1位点等位基因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DYF155S1位点多态性分析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FLP)方法,调查中国汉族人群155个无关男性个体DYF155S1位点长度的变异情况。PCR扩增产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示条带,用循环测序法对该位点的10个等位基因进行正向和反向序列分析。[结果]以基因组DNA为模板用一对引物可同时扩增出DYF155S1和DYF155S22个位点的等位基因。DYF155S1位点表现出有长度多态性,这些等痊基因约1500-2500bp。DYF155S2位点表现出有或缺失的二态现象,缺失率约为7.1%。发现有4种变异的核心序列。其中3种与献报道一致,被命名为1型,3型和4型,另一种为新发现的变异核心序列,斩命名为7型。10个等痊基因具有相同的模块结构。在5′端表现为3型-1型-3型排列,在3′端则表现为4型-3型排列。[结论]中国汉族人群DYF155S1位点5′端序列较3′端的多态性高。  相似文献   

17.
人类SNP多态性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NucleotidePolymor phism ,SNP)是由基因组核苷酸水平上的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 ,包括单个碱基的转换、颠换 ,以及单个碱基的缺失和插入。其中最少的一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不小于 1%。理论上讲 ,SNP既可能是二等位多态性 ,也可能是三或四等位多态性 ,因为这种变异可以是转换 (C T ,G A) ,也可以是颠换 (C A ,G T ;C G ;A T)。实际上 ,三或四等位多态性的情况较少见 ,通常所说的SNP都是二等位多态性。因为转换的发生率总是明显高于其它几种变异 ,属于转换型变异的SNP约占全部SNP的 2 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扩增并克隆耐拉米夫定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株全基因组DNA,为构建含双体HBV YMDDDNA质粒和HBV YMDD变异株细胞模型及研究药物筛选奠定基础。方法:从一名耐拉米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提取HBV病毒DNA,用错配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进行变异分析,然后采用PCR方法在HBV负链开环缺口处及基因组中单一酶切点(SpeⅠ)处,设计两对引物从两个方向分别扩增1.15 kb和2.05 kb的单链及双链DNA区,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两片连接后克隆至质粒pcDNA3.1-中,再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错配PCR结合RFLP分析证实该病毒存在YVDD变异,通过两段法克隆出HBV全基因组,经序列分析所得为HBV YMDD变异株全基因组。结论:成功克隆出HBV YMDD变异株全基因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线粒体DNA序列,进一步了解中国汉族人线粒体基因多态性的特点.方法一步法制备31个无亲缘关系的中国汉族个体的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PCR扩增包括非编码高变Ⅰ区在内的1 528 bp核酸片段,并直接测序,分析高变Ⅰ区序列变异情况.结果高变Ⅰ区16 223和16 362核苷酸位点,分别出现高频率C→T变异(70.97%,22/31)及T→C变异(48.39%,15/31).结论线粒体DNA第16 223核苷酸位点T和第16 362核苷酸位点C很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特异性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相似文献   

20.
何进卫  章振林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7):531-532,535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上海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Ⅰ型胶原α1基因SP1结合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BMD)的关系,为阐明骨质疏松的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50例上海地区绝经后健康、汉族、无亲缘关系妇女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股骨近端的BMD,使用PCR—RFLP方法检测绝经后妇女Ⅰ型胶原基因SP1结合住点多态性,同时随机选择20例绝经后妇女的PCR反应目的条带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250例绝经后妇女的PCR产物无一例能用Ba1 Ⅰ酶切开,显示均为SS基因型,其中20例绝经后妇女的PCR反应目的条带经DNA序列分析证实是SS基因型。结论绝经后汉族妇女Ⅰ型胶原基因SP1结合位点无多态性,亦即不存在与BMD变异的关联性,提示汉族妇女骨质疏松的遗传背景与白种人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