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手术效果。方法收集登封市中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0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双侧开颅术治疗,观察组行单侧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嗅觉和精神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GO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侧开颅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效果显著,对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低,可在临床推广,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手术入路方式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伴颅内血肿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行单侧开颅术,对照组行双侧开颅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及住院时间,神经功能损伤及回访患者意识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操作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嗅觉神经障碍、精神障碍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意识恢复情况,观察组C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侧开颅术用于治疗双侧额叶脑挫伤伴颅内出血操作简单易行,安全系数高且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能及时降低颅内压,将血肿对脑组织损伤降到最低,且不适症状少,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多因枕部着力对冲所致,这类病人病情变化复杂,继发颅内压增高的发生,发展极为迅速,治疗不及时常导致严重的后果。我科从1999年3月~2006年6月共收治双侧额叶脑挫伤病人52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龄3~65岁,平均年龄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并伴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双侧额叶挫裂伤并伴颅内血肿的患者70例,随机将患者分成双侧开颅组和单侧开颅组各35例。其中,双开组的患者大脑镰不切开,单开组的患者大脑镰切开,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单开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双开组,且术后的良好率高于双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入路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双侧额叶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具有用时短、出血少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单侧额颞开颅治疗双额叶挫裂伤的诊治经验与教训。方法对22例双额叶挫裂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伤后3个月按GOS分级标准,恢复良好18例,中残2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部分双额叶挫裂伤患者单侧额颞开颅同样能有效清除双额叶挫裂伤,并有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源性损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马建华   《中国医学工程》2014,(6):122-122
目的总结颅脑外伤双侧开颅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1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双侧开颅的患者术后的基础护理和专科预见性护理回顾分析并随访。结果 3个月至半年后随访,恢复良好13例,良好率61.9%,轻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0例,死亡5例,死亡率23.8%。结论及时有效的术后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预见性处理并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双侧开颅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在高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意义,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为年龄大于70岁的高龄患者.15例患者于受伤24~72 h后进行ICP监测,作为A组,平均时间(5.4±1.5)d.12例患者未进行ICP监测,作为B组.A组患者ICP监测持续升高>20 mm Hg(1 mm Hg=0.133 kPa),甚至>25 mm Hg,应用脱水药物控制不理想,且患者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平扫提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建议手术治疗.B组未应用ICP监测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也建议手术治疗.比较AB两组的预后:治疗后3个月随访,预后情况采用GCS评分分级进行比较.结果 A组预后良好8例,中残4例,病死3例.B组预后良好3例,中残2例,重残2例,病死5例.A组较B组预后良好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ICP检测可判断和预测病情变化、提高早期手术的机会,值得在颅脑损伤颅内出血的治疗过程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额极入路内减压及外减压对于单侧额叶挫伤伴颅内血肿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1年1月收住院的单侧额叶挫伤伴颅内血肿患者62例,全部行额极入路内减压及外减压术治疗。结果:随访0.5~1年,按GOS评分,恢复良好46例,轻残13,死亡3例。结论:经额极入路治疗单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可避免传统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引起的急性脑膨出、脑嵌顿引起的严重后果,对脑干的轴性减压可达到对脑干有效减压的目的,而且方便再次行颅骨成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颅内血肿术后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以期为颅内血肿术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方便选取2010年2月—2016年6月该院接受治疗的42例颅内血肿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以监测结果为依据,对临床治疗进行指导,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 术后12 h恢复正常的有9例,其ICP为(10±3.0)mmHg;表现为轻度增高的有23例,其ICP为(15±1.0)mmHg;表现为中度增高的有8例,其ICP为(25±1.5)mmHg;表现为重度增高的有2例,ICP均超过42 mmHg.24 h后所有患者的颅内压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高情况.42例患者在颅内压监测结果的指导下,32例正常或轻度增高者通过减少脱水剂用量进行治疗,10例中重度增高者则及时采取了加大脱水剂或再次手术等处理,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前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6.07±1.01)分,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11.67±2.78)分,患者治疗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水治疗甘露醇使用剂量为(496.98±42.72)mL,无患者未出现颅内感染情况.结论 持续动态ICP监测在颅内血肿术后的临床处理上有重要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开颅手术时机及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0年,66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并接受冠状切口双额去骨瓣减压术的病例,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的35例患者为监测组,仅手术未采用颅内压监测治疗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变化特点、手术时机、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疗效.结果 66例患者中18例急诊手术,48例入院时不具备手术指征,病情逐渐加重而采用手术治疗.随访12个月,按GOS评分评定预后,监测组3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4例中残,25例良好.对照组5例死亡,2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6例中残,16例良好.监测组与对照组预后恢复良好率分别为71.43%和51.61%(P<0.05).结论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有较大比例需进行手术,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把握合理手术时机,冠状切口双额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应用颅内压监测能动态地了解颅内压力变化情况,为临床上及时处理颅内高压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为改善患者预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颅内压监测指导32例颅内血肿术后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颅内血肿术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32例颅内血肿患者进行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治疗,观察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在颅内压监测结果的指导下,25例正常或轻度增高者减少脱水剂用量,7例中重度增高者及时采取了加大脱水剂或再次手术等处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论持续动态的ICP监测在颅内血肿术后的临床处理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3.
龙新泉 《当代医学》2013,(33):88-8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脑室引流手术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脑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实施颅内血肿脑室引流术+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内科综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脑室引流术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与开颅血肿清除术(CCH)联合治疗重症脑出血(SCH)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西华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90例SCH患者,按治疗方案分成A组(n=45)和B组(n=45)。B组接受CCH治疗,A组接受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与CCH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效果。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4 d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可溶性Fas(sFas)、Fas配体(FasL)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发症主要包括头皮渗液、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等)。结果 A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效果优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14 d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14 d血清sFas、FasL水平低于B组(P<0.05);A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4.55%(2/44)]低于B组[20.93%(9/43)](P<0.05)。结论 应用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与CCH联合治疗SCH患者可进一步调节血清NSE、S100β蛋白、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双侧开颅手术时间窗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舞钢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54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观察组行一期双侧开颅手术,对照组行分期双侧开颅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良好率(88.89%)高于对照组(5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残疾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采用一期双侧开颅手术预后良好,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避免二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手术方案.方法:从该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的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分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进行一期双侧开颅手术,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良好率79.3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进行一期双侧开颅手术,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分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沈秀花  宋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4,(36):4932-493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的护理要点。方法对78例神经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持续颅内压(ICP)监测患者实施标准护理,包括ICP管道护理、及时准确地监测ICP数值,避免影响颅内压相关因素(体位管理、气道管理、镇静镇痛管理、体温护理和排便护理)、预防颅内压监测相关并发症护理。结果78例术后颅内压监测患者平均监测时间6.2 d,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升高,根据颅内压值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措施。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患者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了解术后脑水肿情况及颅内再出血情况,及时指导和调整治疗措施,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颅内血肿术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415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在血肿清除术后持续动态监测颅内压和根据监测指导临床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415例患者在颅内压监测结果的指导下,294例正常或轻度增高者减少脱水剂用量,121例中重度增高者及时加大脱水剂用量,其中有42例术后实时监测颅内压发现患者颅压增高CT证实迟发血肿进而实施二次手术,取得良好疗效。结论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对及时发现术后血肿形成、指导脱水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金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3,(20):2637-2638
目的探讨双额叶重度脑挫伤并中央型脑疝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30例双额叶重度脑挫伤并中央型脑疝患者均接受相应的手术治疗。结果经过积极的手术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恢复良好15例,中度残疾11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状态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双额叶重度脑挫伤并中央型脑疝患者接受对症的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护仪在观察开颅术后患者病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对实验组患者进行硬膜下的颅内压监护,发现患者有颅内压持续增高的情况时,可及时为其复查头颅CT。结果:通过对50例颅脑术后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护,及时地发现了有术后颅内血肿患者15例,其中有8例患者实施了二次手术,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对开颅术后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护能明显地降低其因术后颅内血肿导致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有创颅内压监护仪能不间断地测定患者的颅内压,该方法比起传统的通过腰椎穿刺法测定颅内压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