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凤芹教授对冠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调理脾胃及活血化瘀通络治疗胸痹心痛,常获良效.本文通过论述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理论基础、心胃同病的病因病机,归纳、总结了徐教授从调理脾胃,斡旋中州入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思路与经验,并对其相应的治法及遣方用药经验进行了剖析,以期为临床治疗胸痹心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徐凤芹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三十余载,擅长治疗心血管病及老年疾病,对于双心疾病颇有研究。徐凤芹教授认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当今社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不谋而合,双心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发挥中医优势,心身并治。徐凤芹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治疗双心疾病的基本治法为疏肝解郁、清肝降火、养血柔肝法、交通心肾等,临床根据这些治法选方用药往往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王长洪教授从肝脾肾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洪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辽宁省名中医,军队中医药国医名师。多年从事中医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以疏肝健脾温肾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近千例,疗效显著。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肝癖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湿脂浊内积于肝,日久肝络瘀阻,脉络不通,以胁肋胀痛、胁下积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非酒精性原因引起的肝内脂肪蓄积过多,久而出现炎症、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病理状态[1]。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全球流行率约25%[2],中国NAFLD患病率为29.2%[3]。NAFLD不是单纯的脂肪堆积,通过脂毒性、氧化应激、肠道菌群失衡等多种机制可引起肝脏炎症及纤维化[4],而且常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多种优势,临床应用日益普遍。徐凤芹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病机演化规律以气、血、阴、阳虚损为开端;随病程进展,出现痰浊、瘀血困阻;久之毒热内生,痰浊、瘀血、毒热交杂脉道,病情恶变。徐凤芹教授重视老年病人;治疗本病多以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解毒化浊之法,配合补虚扶正;并关注情志致病,提倡“双心同调”,临床疗效颇佳。在疾病预防方面,徐凤芹教授重视减重降脂,关注老年肌少症人群的综合管理,以期降低本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徐凤芹教授以“补五脏重脾肾”为治疗原则,采用辨证施方、标本兼治的个性化方药治疗,配合养生功法、营养补充、综合评估、多学科管理等方法,在临床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研究总结徐凤芹教授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的经验,为中医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与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普通成人NAFLD的发病率为25.2%~([1])。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变,NAFLD已跃居我国慢性肝病发病率的首位,且发病年龄有低龄化的趋势,还与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炎症性肠病范畴,常累及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以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具有迁延难愈的特点。部分患者同时可见关节损害、皮肤黏膜病变等肠外表现及并发症,病情复杂[1]。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或肺所致,以反酸、反流、烧心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胸痛、上腹痛、嗳气、咳嗽、咽部不适等症状的疾病。主要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s,NERD),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等。中医认为该病属于"食管瘅"、"吐酸病"、"嘈杂"等病证范畴,辨证施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赵荣莱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消化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家第二、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临床工作50余年,在脾胃病诊断治疗方面,形成了独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见解。现将其治疗慢性腹泻的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以直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在我国近年报道的病例明显增多。马贵同教授是上海市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擅  相似文献   

12.
<正>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中间病理阶段,表现为肝组织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和沉积增加以及ECM降解减少或不平衡导致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是慢性肝病过程中一种可逆的肝组织损伤过度修复反应[1,2]。现代医学暂时缺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特效药物,主要以抗病毒治疗、护肝治疗以及定期复查为主,而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方面具有着突出优势。罗伟生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四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  相似文献   

13.
肝肿瘤联合脾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兴国 《山东医药》2009,49(35):49-50
目的探讨肝肿瘤联合脾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PHC)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将60例PHC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行肝肿瘤联合脾切除术及单纯肝肿瘤切除术。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感染、腹水、黄疸等)发生情况;术后4周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免疫功能。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手术前后肝功能均无显著变化;联合组外周血WBC和PLT均显著高于术前及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CD3、CD4、CD4/CD8及及NK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联合组升高趋势更明显。结论对PHC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一期肿瘤联合脾切除术可促进外周血WBC和PLT恢复正常,改善患者免疫机能,且不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4.
肝脾调补法治疗血吸虫病并乙型肝炎肝纤维化4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一种价廉有效治疗血吸虫病并乙型肝炎(乙肝)肝纤维化药物。[方法]将93例血吸虫病并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分为2组,2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46例给予肝脾调补合剂治疗,对照组47例给予一般护肝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显效率为31.4%,总有效率为68.5%;对照组分别为26.4%、4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所下降,尤其层黏蛋白、Ⅳ型胶原纤维、Ⅲ型前胶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肝脾调补法具有及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为代谢应激性肝损伤,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1]。近年来我国NAFLD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已成为国内当前第一大肝病[2,3]。部分NAFLD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该病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随着中医药在治疗脂肪肝(肝癖病)方面研究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4]。  相似文献   

16.
<正>尹常健教授是我国著名肝病专家,长期从事肝病研究工作,经验丰富。其从肝论治情志病,学术见解独到,用药特色鲜明,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从肝论治情志病的经验选介如下。1 情志病的概念情志病为中医特有病名,首见于明代张景岳的《类经》,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情志病病因复杂,包括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受先天禀赋与情志刺激等的多重影响[1]。情志病涉及肝、心、脾、肾等多个脏腑[2,3],其概念广泛,  相似文献   

17.
贾秀兰主任医师根据临床长期观察研究,从痰瘀互结辨证论治眩晕,取得较好疗效.观将贾秀兰主任医师治疗眩晕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肝纤维化是全球肝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慢性肝病的焦点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改善肠道菌群失衡成为抗纤维化治疗的新靶点。目前中医药在改善肠道菌群方面的相关研究备受瞩目。研究表明,“调和肝脾”在减轻纤维化程度、延缓肝纤维化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基于“调和肝脾”理论分析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肠肝轴与肠道菌群的成果,为临床从“调和肝脾”论治肝纤维化提供有利的理论基础,为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提供新方向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调肝理脾方对实验性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以“白酒-吡唑-玉米油”混合液灌胃16周制备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给药后检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结果]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功能显著异常,肝纤维化明显;经4周治疗,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西药组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透明质酸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中药组能显著下调大鼠肝组织中TGF-β1蛋白。[结论]调肝理脾方能够有效阻止和逆转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