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长沙医学院附属株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 研究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 6 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与关节面台阶高度以及骨折再移位情况。结果 术后6 个月,研究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17 例、良者29 例、差者3 例,与对照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14例、良者 27 例、差者 8 例无明显差异 (Z = -1.198,P =0.231); 研究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明显小于对照组,桡骨高度明显矮于对照组,关节面台阶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t =21.667、8.025、9.399、38.106,P均<0.001); 研究组患者中有 1 例患者出现骨折再移位,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折再移位,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χ2 =1.010,P=0.315)? 结论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在腕关节解剖结构复位中的效果虽不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但能够获得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同等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并未增加患者骨折再移位风险,且操作更简单,患者更易接受,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7~2008年,作者采用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18例20侧,骨折类型按A0分型B2型4侧,B3型5侧,C1型4侧,C2型3侧,C3型4侧。均为闭合性骨折。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10~22个月)。腕关节功能评价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组优良率为85%。结论对于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的疗效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5年9月~2019年2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2例,根据并发症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并发症组(无,n=62)和并发症组(有,n=20).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变量分析显示,高血压(HR=1.923;P=0.042)、心力衰竭(HR=1.624;P=0.022)和手术时间(HR=1.010;P=0.008)是预测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心力衰竭和手术时间与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相关,识别风险因素可能有助于降低高危患者并发症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驻马店魏道德骨科医院收治的60例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手术时间等资料,并根据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是否失败将其分为失败组与成功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1个月后,12例(20.0%)患者治疗失败,设为失败组;余48例(80.0%)患者治疗成功,设为成功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失败组受伤至手术时间≤5d、骨折AO分型为C型、合并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成功组(χ2=12.273、18.504、10.855、15.745,P<0.001、P<0.001、P=0.00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5 d、骨折AO分型为C型、合并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是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为2.435~1763.539、1.307~444.840、1.321~176.352、1.186-289.506,P=0.013、0.032、0.029、0.037)。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失败与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有关。  相似文献   

5.
我们于1981~1990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尺桡骨骨干骨折1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30例中男108例、女22例,年龄16~68岁,平均28.5岁。开放性骨折25例,双骨折45例。右侧96例、左侧34例;尺骨骨折78根、桡骨骨折97根,共计175根。不稳定性骨折95例,手法复位失败而手术者55例。骨折原因以跌伤最多,共106例,其它为辗压伤、撞击伤等。受伤至入院时间均在1周内,最短为30min。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支架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7例,男性62例,女性35例;年龄60~78岁,平均67.4岁。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外固定支架组(48例)和微创组(49例),外固定支架组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微创组行微创内固定支架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影像学指标、骨折端骨痂生长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微创组优良率(93.88%)高于外固定支架组(79.17%)(P<0.05),桡骨高度(12.42±4.60)mm高于外固定支架组(8.53±5.59)mm,尺偏角(22.50±5.96)°、掌倾角(11.06±5.82)°大于外固定支架组尺偏角(18.93±5.20)°、掌倾角(8.45±4.78)°(P<0.05);微创组术后1、2个月骨折端骨痂生长愈合情况Lane-Sandhu X线片评分分别为(1.67±0.29)分、(3.78±0.66)分,优于外固定支架组(1.15±0.37)分、(2.82±0.54)分(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12%)低于外固定支架组(20.83%)(P<0.05)。结论微创内固定支架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效果好,有利于骨折端骨痂生长愈合,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治疗可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MIPPO)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ORIF)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对照组35例应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实验组30例应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肢体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皮微创钢板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功能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技术与ORIF技术均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固定方式,MIPPO技术在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夹板外固定与弹性髓内针内固定两种固定方式治疗儿童尺桡骨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120例尺桡骨骨干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手法复位后夹板、中立板、钢托外固定72例(夹板外固定组),使用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针内固定48例(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功能恢复、X线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临床疗效、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夹板外固定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2、4、6周,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X线评分低于夹板外固定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8、10周,两组X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随访过程中,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夹板外固定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弹性髓内针内固定可以有效维持儿童尺桡骨骨折骨位,固定稳定、无需反复复位、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股治疗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47例,根据AO/ASIF分型:A型10例,B型12例,C型25例,分别采用股骨髁支持钢板、L-梯形钢板、逆行带锁髓内钉、拉力螺钉进行固定,术后经15~96个月随访。结果5例骨不愈合、3例出现伤口及骨折部位化脓性感染、3例出现钢板断裂,根据Kolmenrt股骨远端功能评定标准:优22例,良17例,一般4例,差4例,优良率82.9%。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能最大限度获得骨折复位和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桡骨骨折大多可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得到治疗。但对少数挠骨骨折,尤其对肌肉较发达的及开放性挠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仍为一行之有效的方法。用钢针固定桡骨时,常是经桡骨茎突穿针达骨折处,但这种顺行穿针有时较为困难,如进针角度过小,钢针不易穿入骨髓腔,进针角度过大,钢针可能穿出对侧骨皮质;而通常采用的逆行穿针法有可能损伤腕关节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腕关节镜下骨折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关节镜组(47例)和闭合复位组(39例),关节镜组患者采用腕关节镜下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复位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关节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长于闭合复位组(t=19.311、3.333、2.069,P<0.001、P=0.001、P=0.042)。术后3个月,关节镜组患者腕关节旋前、旋后、掌屈、背伸、尺偏、桡偏活动度均明显大于闭合复位组(t=7.820、4.299、3.515、3.740、3.643、5.066,P均<0.001),Cooney腕关节评分明显高于闭合复位组(t=6.194,P<0.001);关节镜组患者中腕关节功能恢复为优22例、良20例、可3例、差2例,明显优于闭合复位组患者的腕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研究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小夹板配合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商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新型小夹板组与传统小夹板组,每组50例。新型小夹板组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给予新型小夹板治疗,传统小夹板组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给予手法复位配合传统小夹板治疗,对比观察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小夹板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6周,新型小夹板组患者肩关节疼痛、肌力、局部形态、活动范围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传统小夹板组(t=3.326、4.018、3.064、3.914、3.126,P=0.001、P<0.001、P=0.003、P<0.001、P=0.002),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小夹板组(t=9.139,P<0.001),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传统小夹板组(Z=-2.022、2.908,P=0.043、0.004)。结论 与手法复位配合传统小夹板相比,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愈合时间更短,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收治的44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1例;年龄35~85岁[(62.5±12.9)岁]。骨折AO/OTA分型:B型7例,C型37例。所有患者均...  相似文献   

14.
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桡骨远端骨折为骨科常见骨折,严重不稳定的关节内骨折治疗比较困难,常因复位的丢失最终导致腕关节功能障碍。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院自2000年1月开始采用闭合复位动力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骨折24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病例86例,男性36例,女性50例,年龄61~86岁,平均64.5岁;A2型16例,A3型17例,B2型10例,B3型22例,C1型8例,C2型10例,C3型3例。86例患者均施行LCP内固定治疗,其中45例采用掌侧入路,辅助背侧小切口复位加植骨治疗。按D ienst等临床评分标准判断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都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20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5~5.5个月,术后优良率87.2%。出现锁定螺钉松脱2例,掌倾角呈负角合并背侧骨皮质缺损2例,关节面残留台阶或间隙2例,桡骨轴向短缩(〉7 mm)1例,正中神经支配区域麻痹2例。结论 LCP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好,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提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LCP治疗时,要严格遴选适应证,提高操作技术,密切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复合夹板治疗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和医护配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9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采用自主设计的复合夹板固定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32~79岁,平均56.9岁。护士配合医师实施骨折复位和复合夹板固定,以及牵引期间密切观察和指导患者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牵引装置并观察治疗效果。采用Lidstr9m影像学分级评价骨折移位,采用Cooney评分和患者自行评估量表(PRWE)分别评价腕关节功能恢复。结果 固定后1周肿胀评分(2.1±0.5)分。6例(24%)发生骨折再移位,与牵引带和夹板发生松弛未得到及时、正确处置有关。其中2例再次整复达Lidstr9m满意标准,1例未整复者继续夹板固定,另3例未达满意标准者改为手术治疗(手术率12%)。随访6~12个月,平均8.1个月。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5~8周,平均5.9周,无局部皮肤压疮和神经压迫症状。末次随访,桡骨高度(9.0±1.3)mm,掌倾角(8.0±3.1)°,尺偏角(22.3±2.2)°,掌屈度(41.4±11.0)°,背伸度(36.1±8.9)°,桡侧倾斜度(2...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锁定加压钢板和普通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疗效和愈合情况。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应用普通T型钢板进行固定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腕关节尺偏活动度、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情况[(21.8±3.7)°、(9.4±2.7)°、(21.3±3.8)°]明显优于对照组[(17.8±3.1)°、(8.1±2.0)°、(18.4±3.8)°,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腕关节恢复优良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8118,P=0.0283)。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2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0,P=0.0377)。结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疗效显著,愈合情况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外固定支架和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组(LCP组)患者38例,外固定支架治疗组(EF组)3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46.25岁。术后复查患肢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并计算LCP组和EF组的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术后3个月和12个月计算患者腕关节的功能恢复得分。结果术后LCP组和EF组桡骨高度值分别为(9.40±0.52)mm、(9.20±0.50)mm;掌倾角值分别为(9.35±0.60)°、(9.27±0.71)°;尺偏角值分别为(20.40±0.78)°、(21.30±0.73)°,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LCP组和EF组腕关节改良GW评分分别为(3.51±1.17)分、(5.36±1.58)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LCP组和EF组腕关节改良GW评分,分别为(2.86±1.01)分、(3.12±1.00)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LCP组短期内关节功能恢复较EF组好,远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与Henry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2年2月—2016年10月东莞康华医院收治5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IPPO组和Henry入路钢板内固定组(Henry组),每组各2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60~83岁,平均70.03岁。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范围、上肢功能评分(DASH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MIPPO组手术时间为(37.28±4.17)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0.27±2.24)d,均短于Henry组[(57.68±6.38)min,(17.62±2.78)d,P0.05],MIPPO组术中出血量(9.76±1.63)m L,少于Henry组[(19.32±3.17)m L,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腕关节掌屈、背伸、旋前、旋后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DASH评分低于Henry组(P0.05)。MIPPO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00%,Henry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O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显著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20.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波及关节的复杂骨折。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跟骨关节内骨折恢复原来的解剖关系和坚强内固定对其治疗的重要性。笔者自1999年4月至2003年7月对3l例共43侧跟骨关节内骨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经3~26个月的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