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42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ESD与EMR(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结果 ESD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术中出血率和穿孔率分别为3.53%和2.35%,均显著低于EMR组的19.30%和8.77%(P<0.05);ESD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接受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围手术期干预,研究组患者给予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排气恢复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降低,研究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干预能够改善接受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手术安全性,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内镜下治疗器械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胃癌在早期阶段即被发现。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均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为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以及降低并发症,早期胃癌在内镜下治疗逐渐被广泛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EGC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5年总生存率可达90%;治疗效果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治疗成本低等特点。ESD有可能逐渐取代传统的外科手术,成为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就ESD在EGC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在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SD治疗的98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模式,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0.20%、(1.85±0.57)万元、(6.12±1.59)d,均低于对照组的57.14%、(2.31±0.87)万元、(7.34±2.9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169,P<0.001;t=3.096,P=0.003;t=2.542,P=0.012);护理满意度为97.96%,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7,P=0.008)。结论 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在进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中,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每年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世界胃癌病例的50%.进展期胃癌一般采用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而早期胃癌内镜治疗越来越多,其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逐渐成为内镜下切除早期胃癌的标准方法之一,多项指南和共识均推荐ESD为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日本的JCOG0607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胃癌ESD治疗患者5年存活率为97%,5年无复发存活率为96.9%.本期我们就来谈一下早期胃癌ESD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并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分析术前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EGC或癌前病变患者57例,术前均予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给予ESD治疗。分析治疗的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对比术前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结果 57例患者共切除病灶63个,病灶直径0.6~9.0 cm,整块切除率98.41%(62/63),完整切除率95.24%(60/63),治愈性切除率93.65%(59/63),平均手术时间(2.2±1.6)h,平均住院时间(9.3±2.9)d。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总符合率60.32%(38/63),完全一致率46.03%(24/63)。术后并发出血1例,于内镜下成功止血;发热4例,恶心伴腹痛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ESD治疗EGC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前活检病理不完全等同于术后病理结果,通过ESD可完整切除病灶并进一步行病理学评估,从而减少误诊、漏诊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98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肿瘤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术前、术后7天血浆中肠道功能指标(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变化和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肿瘤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观察组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能够减少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早期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8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患者给予ESD。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生活质量[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3年生存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天,两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IL-6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但观察组患者TNF-α、hs-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3年复发率、3年生存率比...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不同浸润深度早期胃癌的临床安全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我院行ESD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根据ESD术后病理,比较黏膜内癌组(M)与浅层黏膜下癌组(浸润深度≤500μm, SM1)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预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ESD术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结果:276例患者中,M组247例,SM1组29例。M组与SM1组在病变大小、病变部位、术后病理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治愈性切除率远高于SM1组(94.74%vs 65.52%,χ2=29.007,P<0.05);M组与SM1组3年生存率(96.21%vs 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0,P=0.46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72);有溃疡和浸润深度SM1是影响ESD术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结论:ESD治疗不同浸润深度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间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早期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外科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癌肿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术后溃疡愈合率、局部残留率及复发率,对所有患者行治疗后1年、2年和3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发生率和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9.0%和0.0%,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9.7%和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5.65±27.07)min,平均住院天数为(8.37±1.71)d,均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65.04±17.12)min和(12.75±1.8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8.3%和87.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7.9%和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效果、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优于常规外科手术,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90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EMR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包括PGⅠ、PGⅡ,计算PGⅠ/PG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分析两种手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92例早期胃癌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ESD组(52例)与EMR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按术后出血情况,将本组92例患者分为出血组(8例)与未出血组(8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D组的完整切除率高于EMR组(904% vs. 700%),治愈性切除率高于EMR组(769% vs. 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手术时长及切除病灶直径大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与EM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 vs. 75%,P>005),术中穿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患者长期使用抗凝药史比例高,病灶直径大,手术时间长,病灶位置为胃上1/3的比例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病灶直径大、病灶位置为胃上1/3及手术时间长是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病灶切除率高于EMR,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手术时间过长、胃上1/3部位病变及病变直径大于4 cm是早期胃癌患者行ESD或EMR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患者发生脉管浸润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27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62)和观察组(n=65),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早期胃癌患者的脉管浸润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98.4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8%,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127例早期胃癌患者中,脉管浸润32例,无脉管浸润9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均可能与早期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无关(P﹥0.05);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体分型均可能与早期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肿瘤大体分型为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静默心理疗法在早期上消化道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将200例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联合静默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相关指标、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护理满意度[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患者CRP、IL-6水平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但观察组患者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GSES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5.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4.00%,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ESD的255例E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的局部复发、同时性癌、异时性癌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结果 255例EGC患者中, 分化型EGC(D-EGC)组175例, 未分化型EGC(UD-EGC)组80例。符合ESD扩大适应证171例, 超出ESD扩大适应证84例。255例患者中, 局部复发5例(2.0%), 同时性癌5例(2.0%), 异时性癌6例(2.4%)。D-EGC组患者的5年局部复发率为1.7%, 与UD-EG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 P=0.675)。D-EGC组和UD-EGC组同时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2.3%和1.2%, 异时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3.4%和0,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EGC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1.3%, 与UD-EG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9%, P=0.236)。D-EGC组患者的5年疾病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粘膜下肿瘤的临床诊疗情况。方法收集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112例早期胃粘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术后病理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1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8. 9±19. 4) min,治愈性切除率为91. 07%,病灶平均直径为(1. 4±0. 9) cm。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9例。术中穿孔6例,内镜下治疗成功。治愈性切除标本102例,术后病理确诊为分化型腺癌。非治愈性切除标本10例。术后病理提示浸润黏膜下中层者3例,其中2例为中分化腺癌、1例为低分化腺癌,均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外科治愈,腹腔未见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胃窦发病、合并溃疡是术中穿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灶大小是迟发性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粘膜下肿瘤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早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间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早期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应用EMR治疗的56例患者纳入EMR组,将应用ESD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ESD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整体切除率、术后远期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均低于E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整体切除率、1年、2年和3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穿孔、迟发性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3个月后,两组患者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均升高,且ESD组高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早期直肠癌患者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