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柴胡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治疗少阳病之方。少阳应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性喜条达疏泄,有启陈致新之能。少阳之气能枢转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促进气血津液的运行。如果少阳受邪则枢转无力,使得周身气机不畅,内外上下之气不通,气血津液不行,则诸病生焉。小柴胡汤应用  相似文献   

2.
肝胃不和证是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表现的证候,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群,其病因及辨证分型有多种,在此我们只讨论阴虚性肝胃不和的证治。病因病机肝胃阴虚是指肝阴与胃液不足。肝以条达为顺,导致肝阴不足的病因有:情志不遂,肝气抑郁不舒,或暴怒激发肝阳,日久皆能化火而伤肝阴;或在饮食  相似文献   

3.
戴廷栋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6):384-384,F0003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宜降,以和为顺。本证常见病因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导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引起疼痛。其病因病机包括:(1)寒邪犯胃:素体虚寒或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使寒邪内客于胃,塞凝气滞,升降不利,致胃气不和而疼痛。(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冷热不忌,均可损伤脾胃,令其食满不化,气机不畅而疼痛。如过食辛辣炙、酒醴之品,至中焦积热,耗伤胃阴,胃失濡养而发生疼痛。(3)肝气犯胃:肝为剐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忧思郁怒皆能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而致胃痛。若气滞日久,必至瘀血内结,胃络受阻,“不通则痛”。若气郁化火,耗伤胃阴,使胃络失养,而致胃痛。(4)脾胃虚弱:素体脾胃不足,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或久病伤及脾胃,致使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胃气不和,均可引起胃痛。引起胃痛的病因虽然不同,但总的皆因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其不通的原因有寒、热、食滞、血瘀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4.
常占杰教授对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认为应察明病因,辨清证型。该病即有痰、湿、瘀积聚之实,又有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之虚。两病同在,治疗应查病因,识病机。  相似文献   

5.
以"肝主疏泄"理论为指导,基于其内涵、生理功能和肝气郁、肝气逆两种病机特征,结合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对HLD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探讨。HLD病因病机为先天肝肾不足,肝失疏泄。疏泄不及则气机郁滞,以致铜毒蓄积累及肝胆;或疏泄太过,气机四逆,以致铜毒乱布累及脑、肾。HLD治疗应以疏肝益肾、调畅气机为原则。  相似文献   

6.
正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望无胀大。且常伴有胸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绪、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胃痞病位虽在中焦脾胃,但与肝之疏泄密切相关,肝疏泄失司,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通,  相似文献   

7.
古无肺癌病名,其临床特征与古医籍中所描述的积聚、肺积有相似之处。究其发病机理,是在人体正气虚弱的基础上,脏腑功能失调,造成体内痰浊、瘀血、食滞、毒邪胶结,肿块内生而成,常为本虚标实之象。“痰”乃因体内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凝聚而成,具有皮里膜外、全身上下无处不到的特点。痰为百病之源,怪病皆为痰生。若脏腑功能调和,升降出入正常,则津液四布,并可注于脉内,敷布全身,环周不休,维持生理平衡,痰无所生。若脏腑功能障碍,升降出入失常,如脾失升清降浊,肺失宣肃治节,肝失舒畅条达,肾失开阖,三焦气化失常,皆可使津液不化,聚而成痰。这些…  相似文献   

8.
什么叫肝主疏泄?肝主疏泄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宣泄人体气机的生理功能,它是古代医家对肝性柔和、条达、不郁不亢的生理状态的概括。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主要是指肝气作用于气机而言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出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以胃脘胀满、疼痛、纳呆、大便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其发病原因除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损伤脾胃外,且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有密切关系。情志不畅致肝失疏泄条达,肝气横逆,克脾犯胃,而致肝胃不和。肝气郁结,郁久则化热,伤阴致胃阴不足,同时加重了肝气郁结,  相似文献   

10.
胆为清净之府,中正之官.喜温和,性刚直,附于肝,与肝相类,内寄相火,具升发之性,以舒畅条达为其常.其受邪每易使疏泄失常,而成虚实寒热之变.然自金·朱丹溪立"肝阳常有余,肝阴常不足"之论、宋·钱乙发"肝为相火,有泄无补"之见以来,诸多医家常谓肝胆之热证,而少有述及肝胆虚寒证,以致于见胆之病,多为苦寒之剂,以下为其要,疏利清泄为其常,时有失治误治而不悟.为此不揣疏浅,结合临床体会,略谈浅见于后.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膨胀病范畴。研成本病的病机首先在于肝功能的彼此失调,肝气郁遏日久,势必木郁克土,即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脾既损,疏泄及运化功能失常,乃至气滞、血瘀、痰凝、湿阻,逐渐在腹腔内结成症积、痞块。肝血瘀阻日甚,脾土更加虚衰,则脉络雍塞,清浊相混,水湿停聚中焦,遂成腹水。久则由脾及肾,肾阳虚损,开阖失司,气化不利,水湿愈聚愈盛。  相似文献   

12.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肝脉布于两胁,胆与肝相为表里,故胁痛多属于肝胆病变,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关于病因,因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所以若情志失调;或外伤久病;或湿热内郁;或阴血亏虚,以致肝络不和,疏泄不利;或络脉失养,均可导致胁痛。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乙型肝炎发病率高,有广泛的流行性、传染陆,且有大量的病毒携带者,是发病的潜在对象。并与肝硬化、肝癌有密切关系。其临床特点是:起病多缓,易复发,迁延转为慢性。当前认为清除病毒;调整免疫功能,改善肝组织损伤是其关键。但迄今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特效药物。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将此病纳入中医之“胁痛”、“黄疸”、“虚劳”范畴进行辩治,考虑虽病位在肝,但肝藏血,主疏泄,其功能关系到全身气血流畅,对各脏腑组织的升降出入问平衡协调起重要作用,故肝病极易延及他脏。反之,若他脏失健,阴阳失调,气血虚衰,亦能影响肝藏血和疏泄功能,即使是湿、热、淤、毒滋生停聚,进一步伤肝,五脏之中,尤与脾脏最为密切。脾属土,为万物之母,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四运之轴,五脏之中心。脾胃健旺可以权衡五脏,灌溉四旁,生心营,养肺气,柔肝血,滋肾精。因而临床上我们从调养肝脾、清化湿热淤毒入手进行遣方用药治疗,收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更无慢性乙型肝炎之称,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证候,本病应属中医学的疫毒、胁痛、癥瘕、黄疸、肝着、湿阻等范畴。目前中医界对其病因病机认识比较一致,病因是湿热,病机是湿热疫毒之邪侵袭人体,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因湿为阴邪,血属阴,阴邪易着,滞留不去,久留化热,湿热蕴结。湿热疫毒蕴结中焦,脾胃为湿热所困,运化失健,升降失和,气机壅滞,以致湿热疫毒日益胶结。热因湿不能宣泄,湿得热而熏蒸,进而累及肝胆,肝胆受病则疏泄条达失常,或肝气郁结不畅,或肝气横犯脾胃…  相似文献   

15.
王仲奇是新安医学的著名医家,肝气条达则气血通畅,肝气不疏则气血壅滞不通,甚则郁而化热或形成瘀血。王氏在治疗肝病的过程中,注重肝气的调畅疏泄。文章从辨证论治、处方用药角度分析王氏治疗肝病的特色。王氏注重肝脏与心肝脾肺肾之间的关系,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木火刑金用柔木宁金清络和之;肝肾亏虚,仿乙癸同源之法,肝胃不和证,用泄肝平胃法;肝火扰心,清泻肝火宁心安神之法;王氏用药轻灵,常用药物为白蒺藜、金钗斛、茯神、茯苓、桑叶、半夏、黄连。王氏善用花类药,常用菊花、玫瑰花、旋覆花等。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有理气清胆,化痰和胃之功,是临床常用方剂。郁证,乃因清志不舒,抑郁不伸所引起的病变。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温胆汤治疗因胆热痰扰所引起的郁证疗效颇佳,现分析其病机、方解并介绍验案如下。1胆热痰扰型郁证的病机分析郁证,顾名思义,是由情志不舒,抑郁不伸所引起的病变。关于清志病变,医者每责之于肝。其说固然不谬,但深入分析,其实与胆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胆与肝在五行同属木,胆为少阳甲木,肝为厥阴乙木,二者一腑一脏,互为表里,共同主司气机之疏泄。《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股也。”胆,不过一…  相似文献   

17.
中医方药治病,历史悠久,古今医方之论,浩如烟海,祖国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清净之腑,生血之源,营气通于心,化血而奉生身矣,属火主营而苦缓;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喜条达而恶抑郁,属风木主筋;脾属土主五谷精微,五谷精微阴以化,充血生精,达于上下四旁,胃气为后天生人之本;肺属金为华盖,恶寒属中焦,主天气,天气通于鼻,一吸一呼,吐故而纳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刘艳骄主任以泻青丸为辅助方剂,治疗发作性睡病初期的经验。从肝风内动、肝郁气滞、肝失疏泄、余毒未清、经筋失养等病因病机角度出发,初步探讨泻青丸在治疗发作性睡病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失眠的中药治疗,近年来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将近几年来的有关临床研究综述于下。 1 辨证施治根据近两年来研究资料所报道,失眠分为虚实两大类。 1.1 实证有以下几个证型: 1.1.1 肝气郁结精神刺激是一个重要因素。盖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有度,不郁不亢,则气机条达,气血平和,心藏神的功能亦随之无恙。反之,若郁怒不解,曲运神机;或暴怒伤肝,使肝郁化火,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名医王泰林认为“肝病是杂,而治法最广。”肝气、肝风、肝炎同出一源,但见症各异,提出有名的治肝三十法。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又为将军之官,易生嗔怒,所以其为病也,每每是气火有余,风阳上潜。王氏抓住肝气、肝风、肝火,是深得肝病证治要领的。但肝为刚脏,在正常情况下,有赖于肾水的涵养,营血的濡润,肺金的制约,脾土的栽培,方能遂其条达畅茂之性。在治肝病时,也必须调整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才能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