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管阻塞对大鼠肝脏功能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胆总管结扎组(BDL,n=50)和假手术组(n=10,仅游离胆总管不予结扎).BDL组据结扎持续时间又分为BDL3、BDL7、BDL14、BDL28和BDL42组(每组10只),分别于术后第3、7、14、28、42日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 (ALT)等肝功能指标,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假手术组于术后7 d行上述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BDL组大鼠肝脏功能指标明显改变,血清TBIL、DBIL、TBA值在阻塞早期(BDL3 或BDL7 组)为最高,后呈下降趋势,至实验末期(BDL42组)时仍高于对照组;ALT等酶学指标也有类似变化.BDL组大鼠的主要病理形态学改变为肝内小胆管增生和肝纤维化.结论:大鼠肝脏功能阻塞早期即发生明显的损害,机体可产生一定的代偿以改善肝功能,但持续存在的胆管阻塞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大鼠阻塞性黄疸期内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显示其肝功能测定值并不能反映其肝脏组织的实际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51例乏特氏壶腹周围癌致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例的分析,探讨了术前减黄的必要性和减黄方法的合理选择。结果表明:术前减黄可以降低手术死亡率(术前减黄组手术死亡率9%,未减黄组手术死亡率17.3%)。作为术前减黄方法胆囊造瘘、空肠造瘘体外架桥连管内引流术,简便、有效、易行。  相似文献   

3.
4.
NOD2在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2(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2,NOD2)基因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大鼠阻塞性黄疸模型,以假手术组为对照,观察建模后4、7、14 d后肝组织NOD2 mRNA的表达以及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minase,ALT)水平。结果阻塞性黄疸4、7、14 d大鼠出现明显的肝损伤,表现为TB、ALT的明显增高。肝组织NOD2 mRNA表达在阻塞性黄疸7、14 d时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结论阻塞性黄疸时肝脏NOD2表达明显上调,NOD2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阻塞性黄疸时肝脏局部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胆总管结扎法制作大鼠阻塞性黄疸模型,随机分组.姜黄素给药组每日灌胃给予姜黄素400mg/kg,于第14d采集各组血液及肝组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并利用HE染色和Western blot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及α-SMA表达水平.[结果]阻塞性黄疸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及TBIL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HE染色结果显示,阻塞性黄疸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结构受损,发生肝纤维化,肝组织中α-SMA表达水平增高.姜黄素给药组ALT,AST及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阻塞性黄疸模型组(P<0.05),姜黄素给药组肝纤维化程度有所减轻,肝组织中α-SM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阻塞性黄疸模型组(P<0.05).[结论]姜黄素可改善阻塞性黄疸大鼠受损肝脏纤维化程度,减轻肝损伤,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阻塞性黄疸姑息减黄手术的近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胆、胰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出现黄疸后才来就诊,此时多属晚期而失去治愈的机会.有效的引流减黄手术能改善患者的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延长生命.本文回顾性地分析对照10年来我院3种不同姑息性减黄手术的疗效、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手术死亡率,以寻求一种创伤相对较小、并发症少且引流充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是否进行减黄治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同时相关的前瞻性研究或回顾性分析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变化。不同的减黄技术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目前减黄多应用内引流,减黄指征考虑更全面,减黄后并发症更少。未来关于减黄的争论仍将主要集中在是否要术前减黄、减黄指征、减黄后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建立阻塞性黄疸的动物模型,观察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移位,旨在控制阻塞性黄疸患者感性增高的机制,实验表明,胆管结扎组厌氧菌培养的阳性率为43.75%,假性手术组全部阴性,提示阻塞性黄疸时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紊乱,肠道细菌移位,可能是导致阻塞性黄疸患者感染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价值.方法 对2002年3月至2008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80例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判断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的临床意义.结果 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中56例(平均血胆红素167.3 μmol/L)术前未行减黄,其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2.9%(24/56);24例(平均血胆红素323.7 μmol/L)术前进行了减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16/24).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可能是由于减黄组减黄后胆红素水平降至与未减黄组接近,因此降低了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主张对于血胆红素>170 μmol/L,全身状态差,合并胆管炎的患者进行术前减黄.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建立阻塞性黄疸的动物模型,观察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移位,旨在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易感性增高的机制。实验表明,胆管结扎组厌氧菌培养的阳性率为43.75%,假性手术组全部阴性,提示阻塞性黄疸时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紊乱.肠道细菌移位,可能是导致阻塞性黄疸患者感染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梗阻性黄疸的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CT在梗阻性黄疸检查中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CT追踪确诊的、术前均行CT检查的梗阻性黄疸病变54例,良性21例,恶性33例。本组资料均显示梗阻性黄疸病变中有不同程度的肝内或/和肝外胆管扩张,部分合并胆囊扩大。其CT表现均显示为低密度环状或条状影,胆囊直径增大。CT诊断梗阻平面的准确性为100%,对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的准确性为852%。肝胆管扩张的程度和梗阻平面的形态学表现对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具有高度的准确性,CT结合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提高定性诊断梗阻性黄疸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闭通络方对幼鼠阻塞性黄疸免疫功能影响。方法将SD大鼠幼鼠分为3组,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第2组为模型组,采用2%ANIT及生理盐水灌胃,第3组为治疗组,在造模同时予胆闭通络方灌胃,每日1次,连续7d。以分光光度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血清总胆红素(TB)含量;ELISA法测定肝组织CD3、CD4、CD8、IL-2、IL-12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血清TB、ALT、AST、AKP、r-GT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治疗组肝内CD3、CD4、CD8、IL2、IL12细胞因子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肝内CD3、CD4、CD8、IL2、IL12细胞因子降低(P0.05),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结论胆闭通络方通过调节T细胞系相关因子可以抑制肝内胆管炎症,减缓肝脏进行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64只大鼠随机分为阻黄组及假手术组,术前及术后分期测定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及血浆粘度,计算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结果:阻黄术后1天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明显上升,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增大(与假手术组比,P<0.05),并随时间推移而加重。血浆粘度变化不大。认为阻黄时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变,使红细胞不易通过毛细血管且易于聚集,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这可能是阻黄时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梗阻性黄疸肝再生受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剑煌  刘景丰 《医学综述》2008,14(14):2151-2154
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某些病态情况下肝再生能力受抑制,如糖尿病、老年、营养不良、感染、长期饮酒和胆道梗阻。胆道阻塞患者肝再生的受损程度是决定着是否施行肝部分切除术的重要因子,淤胆性肝脏肝再生受损机制已被广泛研究。胆道梗阻患者肝再生能力受抑制机制主要包括:①门静脉血流量减少;②再生相关因子减弱;③肝细胞凋亡率增加;④缺乏胆肠循环。纠正这些变化可能改善梗阻性黄疸患者肝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浆代用品羟乙基淀粉(130/0.4)文诺芳汀对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中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影响。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术后第6、7、8天尾静脉输入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6ml(6%HES组),对照组输等体积的生理盐水(0,9%NS组),分别抽血测定胆红索、转氨酶(AUF)和肌酐(Cr)浓度。结果输入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后血清胆红索水平持续降低,与输入生理盐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均没有影响血清转氨酶和肌酐的水平。结论羟乙基淀粉(130/0.4)文诺芳汀可减轻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中血清胆红素浓度。  相似文献   

16.
兰晓东  许军 《黑龙江医学》2007,31(5):350-352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简称:梗黄)状态下大鼠肝脏细胞损害的发展规律及机制,探讨维拉帕米对肝细胞保护作用。方法使用生化、免疫组化、末端脱氧核甘酸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和HE染色测量不同组别、不同梗黄时间大鼠肝脏细胞的坏死及凋亡指数(AI)Bax蛋白表达和活性氧(ROS)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胆总管结扎时间的延长,单纯梗黄组大鼠(G1)肝脏细胞凋亡和坏死程度逐渐加重,ROS水平持续升高,Bax蛋白表达进行性升高。A1与ROS水平、Bax蛋白表达变化呈正相关。维拉帕米治疗组(G2)呈现相似变化,但各时相点上,细胞坏死及A1均较G1轻。组间ROS水平和Bax蛋白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维拉帕米对梗黄肝细胞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纠正钙稳态失调可能是其抑制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完全梗阻性黄疸的持续时间对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完全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测定梗阻不同时相的胆红素水平;选取梗阻0,1,3,7d分为4组。即正常肝切除组(A组)、梗阻1d肝切除组(B组)、梗阻3d肝切除组(C组)及梗阻7d肝切除组(D组),观察肝切除(肝切除量约70%)术后各组大鼠死亡率,检测肝切除术后0,12,24,48,72,168h的肝功能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残肝组织PCNA标记指数,RT-PCR法检测肝组织HGF基因的表达,检测术后7d残肝质量/体质量的比值。结果B组在肝切除术后死亡率、肝功能恢复、PCNA标记指数、HGFmRNA表达及肝质量/体质量的比值等方面均优C组及D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高胆红素血症可明显抑制大鼠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术前梗阻时间短、胆红索处于较低水平,扩大肝叶切除术才可能相对安全地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幼鼠肠黏膜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和能全素(Nutrison)喂养对实验鼠肠黏膜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普通级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OJ组、OJ+能全素(OJ+N)组,每组10只。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肠黏膜CD4^+、CD8^+淋巴细胞,并计算CD4^+/CD8^+的比值。结果OJ组大鼠肠黏膜CD4^+淋巴细胞百分数与对照组、假手术组和OJ+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J+N组CD4^+/CD8^+比值较OJ组显著升高,OJ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均〈0.05)。结论OJ显著降低大鼠肠黏膜CD4^+淋巴细胞百分数,OJ+N组与OJ组比较,CD4^+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OJ组肠黏膜CD4^+/CD8^+比值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及OJ+N组显著降低,肠内营养对肠黏膜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为临床上应用肠内营养改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肠黏膜局部免疫功能提供了初步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胆管结扎引起的阻塞性黄疸对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腮管结扎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于术前及术后第3、7、10天尾静脉取阻测定血胆红索。采用热辐射法测定大鼠缩足潜伏期观察热疼痛阈值,Von Frey细丝法测定大鼠缩足反应百分比观察机械性疼痛阈值,从而研究黄疸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较,阻塞性黄疸大鼠术后胆红素水平显著增高(P〈0.05),热辐射引起的缩足潜伏期显著延长,Von Frey细丝机械性刺激引起的缩足反应百分比明显减少。结论梗阻性黄疸大鼠对热刺激和机械性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不敏感,表现出明显的抗伤害性感受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