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络病理论、痰瘀相关学说与慢性复杂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结合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提出其核心病机为"络虚邪瘀",并指出"络虚邪瘀"的现代科学内涵可能包括血栓前状态、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以及VEGF、ET-1、TGF-β、MMPs/TIMPs、IL-8、CD_4~+、CD_8~+等分子的异常等。同时,从"络虚邪瘀"病机的角度,阐述了肺络病——特发性肺纤维化、心络病——冠心病、体络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从而为以络论治慢性复杂性疾病奠定理论基础,提供临床诊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络虚邪瘀"核心病机观,总结出慢性复杂性疾病与"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百病多由痰作祟"的高度一致性,并对其治则、治法、方药以及临床用药规律加以论述,探析其现代内涵机制,以期建立"络虚邪瘀"病机观特色辨证治疗体系,从而为慢性复杂性疾病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慢性复杂性疾病络虚邪瘀的病机观,通过整理、归纳和比较现代医家的有关认识,认为"肺络亏虚、邪气阻络"为慢性复杂性肺疾病的共性病机,提出"宏观辨证与络病辨证相结合;补虚通络贯始终,以调为要平为期"的治疗策略,进而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4,(8):1625-162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文章综合古今文献对COPD发病机制的研究,归纳总结出COPD本虚标实的中医病因病机,正虚为本,痰瘀内阻为标。为临床治疗COPD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虚邪瘀理论,对风湿病的"治未病"临床指导思想进行探讨。在此理论指导下,使"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临床全程诊疗,将有望进一步提高风湿病的临床疗效。为风湿病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代谢是指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中医学认为肿瘤的总病机为正虚邪实,并以此确立扶正治癌的临床大法。从代谢的角度,将正气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癌毒联系,将肿瘤“正虚邪实”病机拓展为“整体元气虚损,局部毒聚邪实,瘤周虚实夹杂”,以此病机指导治法,由“扶正治癌”拓展为“调元扶正,解毒治癌”。文章尝试对“正虚邪实”总病机及其“扶正治癌”学术思想进行继承创新,或可为肿瘤多学科治疗充分体现中医药综合调节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进展的终末阶段,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核心病机为“虚、瘀、毒”,贯穿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细胞焦亡是一种伴有炎症反应的程序性死亡,可迅速引起质膜破裂、细胞膨胀、细胞膜溶解和破裂,导致细胞内容物和大量炎性因子释放,其中NLRP3炎症体、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18(IL-18)等炎性因子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进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病机“虚、瘀、毒”的微观体现。因此,从“虚、瘀、毒”病机探讨细胞焦亡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以益气活血解毒为治法,从细胞焦亡角度进一步探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机制,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肺纤维化完整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基于已知认识,从中医理解为"邪伏肺络是病因,枢机不利启动血瘀、瘀血内结致新血不生是过程,肺、脾、肾气虚是结果,气血失和可加速疾病进展,引动伏邪易诱发急性加重"。脏非本虚,是"因瘀致虚、互为因果",且"瘀"含两端,即气郁、血瘀,故瘀解则虚复,治疗攻瘀忌猛,重在枢转气机、养血活血、疏通肺络。  相似文献   

9.
结合慢性复杂性疾病及"脑络-玄府-神机"两大理论探析老年性痴呆的病机及其治疗,提出老年性痴呆的共性病机是"痰阻脑络玄府,神机运转不利",治宜化痰开窍,开玄通府,注重以通为用,可选用远志散为基础方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西医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因糖尿病病程进展,长期高血糖并高血脂、高血压等对眼视网膜微血管造成长期的慢性损害所引起的并发症,易造成眼部组织、神经、血管微循环改变以及眼部营养和视功能的损坏。中医对此病也早有记载,称之为“消渴目病”,认为其发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内热,耗气伤津,导致痰瘀互结,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发展。文章主要基于“痰瘀虚”理论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阐述王成荣研究员妇科疾病"冲任虚瘀"理论及理法方药,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2.
以络病理论为切入点,结合古典医籍及现代医家关于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冠心病"气络失调,邪伏血络"的病机新观点,认为冠心病以气络失调为先导,以邪气伏络为关键病理环节,气络失调则以络气亏虚为本,邪气伏络则以痰瘀互结为要,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毒邪”是对机体有危害作用的致病因素的总称。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中,脾肾虚损,分清泌浊功能减退,湿浊溺毒不得外泄,蓄积体内,湿浊积久,酿为浊毒,久则瘀毒互结,从而形成“虚、湿、瘀、毒”四大病机同时存在,相互交织,又互为因果,共同加速肾间质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雷诺氏病是由于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间歇性肢端小动脉痉挛的一种周围血管疾病。此病经常发病于秋、冬季。患者疾病发作时手指皮肤颜色由苍白、青紫转为潮红,可伴随发作部位发凉、麻木、有刺痛感,甚至出现溃疡、坏疽等症状。西医治疗此病易产生不良反应。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金明秀教授认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虚、邪(寒、湿)、瘀”三个方面:虚指正气亏虚,邪指外感寒湿之邪,瘀指痰浊瘀血阻滞。治疗时应分清主次,攻补兼施,以补虚、散寒、除湿、祛瘀为主。经此法辨证论治后,临床效果良好。文章通过案例介绍金明秀教授治疗雷诺氏病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严重者有引发失明的风险。通过梳理古代医籍资料以及各医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以“虚”和“瘀”作为切入点,梳理出因虚而始是本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肝脾肾三脏虚弱、精气血亏虚、目失濡养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同时脏腑虚弱导致的气血阴阳不足与痰浊的产生可致病理产物瘀血的出现,“虚”导致“瘀”的产生即“因虚致瘀”。“虚”为本,“瘀”为标,瘀血又使疾病日久缠绵不愈,“因虚致瘀”贯穿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当中,最终由于目窍失养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掌握其发病病机对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脓毒症是病死率较高的常见急危重症,虚与瘀贯穿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脓毒症存在瘀虚恶性循环。气血学说始于《黄帝内经》,气与血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虚、瘀是气血失调的病理表现,脓毒症既因虚致瘀,亦因瘀致虚。因此,立足整体,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应虚、瘀同治。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性冠心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大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梳理古代医家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认识,从"虚""瘀"方面入手,提出"因虚致瘀"理论。因虚而始作为本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早期以脾气亏虚为主,后期伤及于心,禀赋不足、五脏柔弱皆可导致其发生;因虚致瘀贯穿疾病始终,"虚"为本,"瘀"为标,气血阴阳的亏虚皆可导致瘀血的形成,同时久虚入络又加重了病情的发生与发展。抓住糖尿病性冠心病发病的主要机制,对中医临床诊治和有效救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健  张伟 《中医杂志》2021,(11):947-950,970
肺络癥瘕聚散理论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现代发病机制具有一致性,肺络易损,多血多津及主司气机的生理特点为肺络中癥瘕的产生积累创造了条件.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病机总属肺络虚损,聚散失常,痰、瘀、毒积聚结为癥瘕阻塞肺络,损伤气机,日久耗伤气阴而气机孤危,衰散欲脱.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以肺络虚损为始发因素,癥瘕为病理产物,聚散失常为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在"虚瘀毒"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18年9月在"虚瘀毒"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CAG的随机对照试验,依制定的筛选标准确定纳入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文献相关风险评估及meta分析。结果纳入29项RCT,共2475例患者,其中"虚瘀毒"治疗组1297例,对照组1178例。与对照组相比,"虚瘀毒"组能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34,95%CI[1.29,1.40],P<0.05)及胃镜有效率(RR=1.34,95%CI(1.23,1.47),P<0.05);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R=0.16,95%CI[0.05,0.52],P<0.05)。结论中医"虚瘀毒"理论指导下治疗CAG,能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及胃镜有效率、明显改善胃黏膜病理改变,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安全可靠。然鉴于所纳入文献的局限性,此结论尚需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论证。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中西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胆囊息肉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方法。认为毒邪有外毒、内毒之别,内毒是由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而产生的病理产物,蕴结体内,造成身体内脏的损伤,而胆囊息肉的成因与内毒密切相关,其病机为肝气郁滞,脾胃湿热,湿郁而成痰,热郁而化火,痰毒火毒,损伤胆络,凝滞形成息肉,治疗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毒,健脾化痰为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