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阳蓄水证是《伤寒论》太阳病篇重要的变证,对于其病机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是"水热互结于膀胱"。而伤寒大家李克绍先生在其《伤寒解惑论》一书中则否定了这种观点,提出水邪滞留三焦、气化失司是太阳蓄水证的本质病机,认为三焦气化不利是使用五苓散的核心病机,从而拓展了五苓散的应用范围,使之临床应用更加灵活。  相似文献   

2.
五苓散方在《伤寒论》中主要治疗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影响膀胱、三焦气化而致水液内蓄的蓄水证。文中从五苓散方的脉证、组方原则、药味、药性特点以及五苓散方与蓄水证之间的方证对应关系入手,提出五苓散与蓄水证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方证对应关系,进一步指出深入研究这种方证对应关系将有助于构建新的方证相关体系。  相似文献   

3.
太阳蓄水证是<伤寒论>太阳病变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病位、病性争议颇多,但大多认为是太阳之邪,随经入腑,以致热与水互结于膀胱所致的太阳腑(膀胱)证.太阳之邪如何循经入腑?又如何使热与水互结于膀胱?很难理解,且<伤寒论>中并无"膀胱蓄水"一说.因此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可进一步揭示<伤寒论>太阳蓄水证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4.
水液代谢障碍的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失司,水湿停聚,致使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而生痰、饮、水、湿、浊、毒,而病邪又进一步阻碍气机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鼓动阳气,温阳化饮是治疗的关键。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水液的功能得到历代医家的基本认同。五苓散是《伤寒论》中治疗"气化不利,水液内停"的主方,五苓散原文可治疗膀胱蓄水证、水逆证和津亏液燥证。五苓散全方温阳与化饮相结合,恢复机体气化功能,驱邪外出,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全文达成病证方一条线来治疗水液代谢潴障碍疾病,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剂。方证以"小便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是由于太阳表邪循经入腑,阻碍膀胱气化功能,气化不利则水液不出,导致小便不利,膀胱居于下焦。故传统观念认为五苓散主治下焦病证,这无意中局限了五苓散的临床应用范围,笔者在跟师张国骏主任的过程中五苓散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遂试从三焦理论和气机升降学说对五苓散做出进一步探讨。1三焦理论与太阳蓄水证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对五苓散证皆有不同程度的诠释,多数医家认同的膀胱气化不利之说有待商榷.首先结合原文与相关注释对具有争议的《伤寒论》五苓散证原文进行分析,认为五苓散证的核心在于水液代谢失调,进而通过对膀胱气化及蓄水理论的辨析,认为五苓散治水非在膀胱.其次根据五苓散药物配伍特点,认为五苓散方证核心病机为脾肺失司,三焦不利,其不为一脏一腑之专方,而为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系统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7.
潘晨 《江西中医药》2008,39(8):10-11
从历代医家对五苓散证病因病机及方义的论述出发,结合《内经》经旨,提出临床应用五苓散不必局限于蓄水证,凡病机属三焦气化不利、津液不布之证,皆可应用是方。  相似文献   

8.
五苓散方主要为人体水液运行失常而设,如水逆、水痞等症,在临床中应用甚广。在运用五苓散方时大多数医家只注重把"消渴、小便不利"作为其代表证。笔者认为水逆证是太阳蓄水重症的标志性症状,"水入则吐"即为五苓散主证之一,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只要出现"水入则吐"一症,使用五苓散方便有效,不必悉具"消渴、小便不利"等症。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太阳病蓄水证,主要是指71至74条的五苓散证而言的。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古今注家,将其称为太阳腑证,认为是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热与水互结膀胱所致。笔者认为,蓄水证非为太阳腑证,乃是汗后损伤三焦之阳,阳虚气化失常,水蓄三焦所致。现简述于下: 从论述蓄水证的4条原文分析,则知蓄水  相似文献   

10.
五苓散方为医圣张仲景所创,功用化气利水,临床中应用甚广,疗效显著。但历代医家对五苓散方的病机病位认识不尽相同,多数医家对该方的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的认识是有待商榷的。笔者通过对五苓散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认为五苓散病位不在膀胱,而应在三焦,其病机枢纽为三焦不利、气化失司、水饮内停。而该方可调整三焦气化,最终以利小便形式使人体水液代谢恢复权衡。临床应用时不应局限于小便不利或口渴与否,也不必拘泥于是否有表证,但见三焦腑病于气化不利、水饮内蓄之证均可加减化裁,应用关键在于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1.
<正> 蓄水证是伤寒论太阳病太阳府证中的两大病变(蓄水与蓄血)之一。对此,历代诸多医家作了很多探讨研究,但就蓄水证的病因、病机、水蓄部位、属何病证等问题,迄今仍争论未决,就此,笔者愿抒愚见,与同道们商榷。病因关于蓄水证的病因问题,绝大多数医家认为是,在经之邪未解,热邪循经入府,与水互结于膀胱而成。究竟热邪为何循经入府?到底热邪与水是否互结在膀胱?对这个问题,前人多根据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去解释。从伤寒论对蓄水证的原因论述来看,都是由于汗后所致。  相似文献   

12.
五苓散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乃为"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但随着后世医家对五苓散临床运用实践的不断深入,此方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其中运用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就是其典型例子之一.  相似文献   

13.
蓄水证是伤寒太阳府证之一,治疗本病的主要方剂为五苓散。历代医家对蓄水证水蓄的部位和五苓散是否为利水专剂的问题看法不一,笔者不揣浅陋,将个人体会简述如下,请予教正。一、蓄水证水蓄的部位不在膀胱蓄水证历来多解释为“膀胱蓄水”,对此,笔者持有疑义。因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是由肺气的宣发肃降,脾气的升降转输,肾气的温化蒸  相似文献   

14.
林帅  张喜奎 《河南中医》2023,(7):1014-1018
水肿一病,多由火气衰微,三焦阳气不化,水道不通所致,而肾性水肿以阴阳失衡为本,水湿、痰饮、热毒、溺浊、瘀血等实邪贯穿疾病始终。张喜奎教授善从六经辨治该病。风束太阳,表气郁闭证,治以解表通阳,利水消肿,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五苓散加减。风束太阳,湿阻膀胱证,治以通阳化气,利水消肿,予五苓散去桂枝合八正散加减。邪阻少阳,三焦不利证,治以和解少阳,通利三焦,方拟柴苓汤加减。太阴脾虚,气虚水停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行气利水,阳虚者可拟实脾饮加减,气虚者可拟参苓白术散加黄芪治疗。少阴寒化,命门火衰证,治以温阳益火,利水消肿,方拟真武汤加减。少阴热化,阴虚水结证,治以滋阴降火,利水消肿,方拟猪苓汤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加减。扶阳不忘护阴,久病不忘化瘀,利湿贯穿始终。临证根据患者正虚与邪实的程度,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5.
黄伟震  潘莉莉 《陕西中医》2002,23(6):548-549
经方《五苓散》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脉证中的运用共有 6条 ,分别见于太阳病变证中的蓄水证和痞证、霍乱病、痰饮咳嗽病、消渴小便利淋病。在该方剂最先出现的脉证中 ,为太阳病发汗太过 ,汗不如法 ,外邪入里 ,膀胱气化不行 ,水道失调 ,水蓄于内 ,不能化为津液上承而出现“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伤寒论》71条。关于蓄水证的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根据仲景组方之义在注解此条时 ,多依从于表邪未解又水蓄膀胱之说 ,且延续到《金匮要略》杂病证治中的痰饮、湿热黄疸和小便不利症中而成为后世医家常用的利水专剂。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6.
五苓散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方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用治太阳汗后表邪不解,入里影响膀胱气化所致的蓄水证。后世医家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步扩大了其应用范围。现代临床运用该方,更是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男、五官、骨伤及杂病各个领域,但凡切合病机,根据病情随证加减,均能取得较好的  相似文献   

17.
穆志娟 《天津中医药》2019,36(4):346-348
对五苓散证的病机病位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膀胱蓄水"仅是五苓散证病机的一个方面,并结合《黄帝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原文分析,指出五苓散病位当在三焦,病机为三焦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医者临床治疗皮肤病,凡符合此病机病位,均可尝试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8.
五苓散证的病机实为三焦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三焦。五苓散是“三焦蓄水”的统治之方,非仅为“下焦膀胱蓄水”而设。上、中、下三焦蓄水,其均可治疗。文中就此观点,从多个方面罹开论述,并以名家医棠佐证之以申明、强调。  相似文献   

19.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笔者近年来用此方治疗糖尿病收效甚佳,现举病案二例。  相似文献   

20.
<正> 太阳蓄水证,历代医家都认为体内确有水液停滞。笔者理解,本证病理,不是某一脏腑的功能失调,更非体内有水液蓄积。虽云蓄水,实无水蓄。试作如下探讨,敬请同道指正。一、证治分析太阳蓄水,系指71条至74条的五苓散证所说。主证有六:脉浮、发热、汗出、消渴、小便不利、水入则吐。病因有二:一为太阳病经过发汗后促成,一为太阳中风不断汗出逐渐形成。脉浮与发热,乃是虽经发汗而表邪未罢,体内阳气仍欲抗邪外出,津液仍有升向体表准备再汗之势。汗出,是阳气外浮,肌腠不密所致,其原因恰如喻昌注:“伤风证,原有汗,以其有汗也,延至日久,不行解肌之法,汗出虽多,徒伤津液,表终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