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钟雪敏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8,(3)
颈部动脉夹层动脉病(CAD)是导致青中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究其病因可能由多因素共同导致。CAD具有一定的自愈性,治疗应旨在预防CAD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及恢复脑灌注。随着血管内治疗手段的成熟,血管内介入治疗应受到重视。文中主要对颅外CAD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颈部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内膜撕裂,出血进入内膜下间隙,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虽然颈部动脉夹层整体发病率不高,却是导致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通过探究颈部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进一步精细化颈部动脉夹层的临床管理。目前对于颈部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及诱因的探讨、各个影像学诊断方法的比较以及治疗策略选择是研究的热点,有助于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从而降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50岁以下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与动脉壁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头痛、Horner征、脑梗死以及颅神经麻痹等。血管超声具有较高的诊断、监测和随访价值。MRI/MRA诊断sCAD准确率高,新的黑血显像技术能提供卓越的管腔和管壁的可视效果。CTA动脉壁增厚是sCAD敏感且特异的预测指标,多模CTA在某些方面优于MRA。DSA是诊断sCAD的金标准。目前治疗尚未达成共识,主要的方法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在卒中复发或死亡风险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溶栓安全性得到证实,有效性有待提高。血管内治疗已初步显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慎重选择。大多数sCAD预后较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青中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SCAD是遗传、环境、感染等多因素疾病,其中,血管相关危险因素与SCAD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论。研究显示,SCAD引起的缺血性卒中以血栓栓塞机制为主,因此,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SCAD的主要治疗方式,但目前尚缺乏随机对照试验对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进行对比。同时,多项单中心病例研究证实了血管内支架治疗SC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正>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因头颈部疼痛半个月于2010年6月29日入院。入院前半个月无明确诱因出现左眼眶、左面部、左颈后疼痛,1周后因症状不缓解在按摩院行颈部按摩。按摩第2天时突发头颈部疼痛加重,伴有眩晕、恶心、呕吐,右肢麻木,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左睑下垂,走路不稳,于当地医院查头颅CT考虑脑梗死。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2/日,治疗5天,症状无好转来我院。 相似文献
6.
正偏头痛与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eAD)似乎是两种非常不同的疾病,然而近几年研究表明两者具有共同的流行病学、临床和遗传学特征。偏头痛是较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影响约18%女性和6%男性~([1]),临床上多出现严重的偏侧头痛,可伴随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CeAD常继发一侧头颈部持续中重度疼痛,可表现为偏头痛样发作。国外研究结果表明CeAD发生率约(2. 6~3. 0)/ 相似文献
7.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在各种类型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以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难度最大。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开颅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内科保守治疗。该文就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郭乐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1):80-83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obasilar dissecting aneurysm,VBD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的内膜和中膜撕裂,循环血液侵入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和外膜之间形成壁内血肿,引起动脉瘤样扩张,最终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循环缺血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部夹层动脉(CAD)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方法:收集我中心前瞻性登记数据库中的17例(共18支病变血管)经DSA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因CAD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对其归纳分析。结果:CAD所致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占同期该年龄段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7.49%(17/227)。所有患者均因TIA或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就诊;头颅MRI和DSA均发现特征性征象,颈内动脉夹层(ICAD)与椎动脉夹层(VAD)的构成比为16/2;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其中6例行支架置入术。随访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ICAD较VAD常见,TIA或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候结合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是诊断CAD的主要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是青年人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造成的临床表现多变。侵入性血管造影一直被认为是诊断颈部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但MR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CTA)越来越多的被用作非侵入性检查的替代。256排CTA具有薄层、快速、高分辨的特点,联合全脑范围的CT灌注扫描(CTP)可以对颈部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并评估脑血流灌注情况,指导临床选择合适治疗方法。现就256排CTA在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颈部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42例本院神经内科于2017年6月-2021年6月诊断颈部动脉夹层的患者,评价超微血管成像与CTA/MRA+DSA检查方法在诊断颈部动脉夹层是否具有一致性,并对比分析超微血管成像的准确性、敏感性.结果 42例颈部动脉夹层患者中颈动脉二维超声、... 相似文献
13.
正椎-基底动脉夹层(vertebro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VAD)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动脉或基底动脉内膜撕裂,血液通过破损的内膜进入血管壁而形成血肿,或动脉壁内自发性血肿,致使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的一种疾病,它可以引起脑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血栓形成及假性动脉瘤的形成,从而出现颅脑缺血症状、脑干压迫症状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等[1]。以往认为VAD的发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0):577-578
动脉夹层是指动脉血管壁的病理性夹层累及动脉的内膜、形成内膜下血肿并扩张到内膜和中膜之间。
夹层动脉瘤或动脉剥离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动脉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的剥离,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 相似文献
15.
正脑动脉夹层是卒中尤其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占45岁以下缺血性卒中的20.0%,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颅内段和颅外段动脉都可导致夹层,其中颈部动脉夹层的年发生率为2.5~3/10万[2],而颅内动脉夹层的年发生率为3.6~4.4/10万[2-6]。夹层后易发生相应动脉供血区脑栓塞,行TCD超声可检出46%~59%的颈动脉夹层患者存在脑微栓塞。20%的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同时合并颈动脉夹层,这些患者对rt-PA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较低(仅31%),尤其位于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这种串联病变患者多数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部动脉夹层继发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1月-2020年12月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继发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61例,及同期住院治疗的合并颈动脉中重度及以上狭窄程度的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相似文献
18.
19.
头颈部动脉夹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颈部动脉夹层(Cervicocerebral arterial dissection,CAD)是指头颈部动脉内膜撕脱,导致血液流入血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CAD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外伤、遗传、感染、偏头痛、吸烟、高血压及口服避孕药等因素有关。典型CAD表现为颈痛或头痛、Horner综合症、同侧颅神经麻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卒中。影像学检查对CAD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最常见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表现是“线样征”,特征性改变是“内膜瓣”或“双腔征”。CAD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常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少数患者经抗凝治疗6个月效果不佳,颈动脉夹层动脉瘤进一步扩大或夹层所致的高度狭窄进一步加重时,需外科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前颅内动脉夹层的相关报告甚少,有必要研究发生颅内动脉夹层的动脉壁部位及其合理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当颅内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之间发生夹层时,会发生血管闭塞造成缺血,在中膜和外膜之间发生动脉的夹层,将导致动脉膨起,形成动脉瘤样扩张,甚至发生血管破裂。本文综述文献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论述颅内动脉夹层的病理、病因学及其相关的临床问题,为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