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昊  阎小萍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19-1620
<正>自古中医学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即非常重视"治未病"思想,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记载"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此处"治未病"与《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受损(IGT)两方面,一般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糖尿病前期相当于中医学的"脾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脾瘅"的论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以除陈气也"。可见嗜食肥甘厚味,易损  相似文献   

3.
正当归芍药散源自《金匮要略》,论及本方的条文有二~([1]):一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曰"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二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该方重用芍药,敛肝和营,养血止痛,佐以当归、川芎调肝和血,白术健脾扶土,再配以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使肝血足而肝气条达,脾运健而湿邪除,肝脾调和,气血畅达则诸证自愈。故凡属肝脾不和、气血不调、湿  相似文献   

4.
芦少敏  张雅娴 《新中医》2014,46(4):241-243
<正>中医学认为,汗属阴液,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津血化生而来。关于汗液,古人论述颇为详尽。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汗者,精气也";《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清·徐定超《内经注》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津渗于孔窍,留而不行者,是为液",故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又"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脾统血","肾  相似文献   

5.
肝脾不调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张仲景《金匮要略》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不仅告知后世肝病之转归,且明确了治法,即“调肝理脾”。肝脾不调证多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起。  相似文献   

6.
正1概述1.1中医对脾的认识《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均描述了脾主运化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指出气血生成由脾胃相互协调完成;《素问·痿论》曰:"脾主  相似文献   

7.
首先论述失眠的定义、流行病学、中西医对失眠的认识,其次是对失眠的总结与展望,最后列举贾主任临证加减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失眠肝脾不调型的验案,体现了贾老师通过调和肝脾、调畅气机治疗肝脾不调型失眠的临床思路。失眠肝脾不调证在贾跃进主任门诊就诊病人中比例较大,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型之一,但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并没有肝脾不调证这一证型,贾跃进主任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加减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失眠肝脾不调证,为中医治疗失眠肝脾不调证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论肝脾不调     
杨树德 《新中医》1992,24(5):11-12,39
肝脾为患,其病多端,其病理虽皆肝脾不调,但证候却有别。本文就肝气之亢与郁,脾气之虚与实,肝脾为病之主与从,将肝脾不调常见之肝旺乘脾、肝郁脾滞、脾虚肝贼、脾壅肝郁四证,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藏府功能与解剖实体的不符一直未被合理解释,肝脾两藏尤甚。通过文字学、文献学的考证,得出"肝"字创生的解剖实体应是"脊髓"。先秦"礼祭之肝"皆指脊髓,"医学之肝"则在此基础上沿着三条不同道路分别演化,一是基于脊髓、脊神经与运动的临床实践,得出肝"在体为筋""其用为动",又基于肝(脊髓)与木(枝干)的取象比类,推演出"在天为风""在时为春"等;二是随着"脑"成为"奇恒之府",中医之"肝"向上承担了大量"脑"的功能;三是因与"胁"的密切关系,中医学之"肝"的解剖位置一直被误认为在胁部。当将中医学"肝"之解剖实体界定为脊髓,功能上拓展到脑,中医学"脾"之解剖实体即为西医学之肝,功能上拓展到胰和脾。如此,中西医理论在实体解剖层面就不存在大而不可调和的分歧了。  相似文献   

10.
当归芍药散首载《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二十》,原文曰:“妇人怀娠,腹中病痛,当归芍药散主之”。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术组成。本方多用治孕妇脾气虚弱,肝气不调形成的肝脾不和的腹痛证。  相似文献   

11.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便次增多,便质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中医学认为肝气横逆、克乘脾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机。四逆散出自《伤寒论》,为调理肝脾之代表方剂,强调肝气得疏则脾土自安,泄泻自止。基于肝脾不调理论探讨四逆散加减治疗泄泻的内在病机,并列举临床验案1则,为四逆散及其加减方治疗泄泻提供新的遣方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失眠,中医学称为"不寐""目不瞑""不得眠",是指以不能持续获得正常睡眠时间为主的一类病证。顽固性失眠是指失眠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不能缓解者。就病因而言,《医宗必读》论述失眠之故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从病机方面,诸医家多认为其总属阳盛  相似文献   

13.
谈针刺排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在"月事不调"和"求嗣"方面有不少记载。理论上认为其病因、证侯、治疗取穴和肝脾肾三经,冲任督诸脉密切相关。从实践中,历代各家亦都有经验积累,整理了许多"歌"、"赋",如"女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辨治规律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近年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疗手段的结合,使消渴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笔者揣度前辈之旨,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导师的经验,就糖尿病临床辨治规律略陈己见,不足之处,望同道斧正。 1 病出多因,郁滞为本,首责肝脾 消渴病是多因素所致的慢性渐进性病证。《内经》论:“消渴责之热,而发病有三:一曰过食肥甘,二曰情志失调,三曰脏腑柔弱。”《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  相似文献   

15.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全身营养物质的源泉,与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脾胃论·卷上·脾胃盛衰论》曰:"欲人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人体疾病的发生都与脾胃衰弱有直接的联系,文章就脾与口唇的联系加以论述,为脾脏象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逍遥散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疏肝解郁的代表方剂。它是由四逆散和当归芍药散二方配合而成。本方是调和肝脾之要方,于疏肝解郁的同时,还有养血、健脾的作用,体现了仲景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常用治疗肝郁气滞,肝脾不和,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诸症,临  相似文献   

17.
在《内经》中代有二义 :一是脾的正常脉象。《素问·宣明五气》曰 :“五脉应象 :肝脉弦 ,心脉钩 ,脾脉代 ,肺脉长 ,肾脉石 ,是谓五脏之脉。”唐·王冰释 :“代 ,软而弱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 ,弱多胃少曰脾病 ,但代无胃曰死。”清·高士宗释 :“代  相似文献   

18.
陈晓云  张宝文 《中医杂志》2011,52(5):376-377
姜松鹤主任医师教学临床学验俱丰,对内、妇、皮肤科及疑难杂症的诊治有独到经验。我们有幸跟随姜老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其诊治不孕症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重脾肾气血,调冲任,崇阳为主姜老师认为,肾为先天,主生殖,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先后天协调精血充盛,月事如期,两精相搏,方可成孕。《景岳全书.妇人规.经不调》曰:"病之肇端,……多起于心肺肝  相似文献   

19.
<正>万全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尤其擅长于儿科和妇科的诊治,他撰写的《万氏女科》和《广嗣纪要》,详细论述了妇科疾病的辨治,深入挖掘其治疗崩漏的经验,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临床意义。1对崩漏病因病机的认识万全在《万氏女科·调经章》中论述曰:"妇人经候不调有三,一曰脾虚,二曰冲任损伤,三曰脂痰凝塞。治病之工,不可不审。"明确指出了冲任损伤是导致崩漏的主要病机,而造成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1.1中气虚不能收敛其血:万氏在《调经章·崩漏》开篇  相似文献   

20.
本方最早载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调和肝脾之要方。主治肝郁气滞,肝脾不和,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诸证。家父用此方加减治疗乳癖45例,收到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药物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