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瑞舒伐他汀的作用。方法:此次抽取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120例。此次研究乙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甲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总结炎症因子、心功能、血脂指标。结果:甲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都优于乙组,差异显著,P <0.05。甲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都优于乙组,差异显著,P <0.05。甲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都优于乙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改善其炎症因子、心功能、血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对照组(36例)与瑞舒伐他汀治疗的观察组(36例),观察2组患者血脂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不良反应(乏力、恶心和呕吐)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指标及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01或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瑞舒伐他汀治疗,能促进血脂及心功能的改善,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8):1427-1428
对比分析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患者为我院2014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0例,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两组患者先接受常规检查和常规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不应用其他降脂药和抗氧化药物。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检查指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左室射血分数、超敏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瑞舒伐他汀用于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中,患者总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改善程度均优于阿托伐他汀,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4276-4277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将9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各内皮功能指标及心功能指标。结果:(1)治疗前,两组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N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NO,FMD、NMD均显著升高,血浆ET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血浆NO,FMD、NMD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E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均显著下降,LVEF均显著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LVEDD、LVESD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再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改善AMI患者的内皮功能及心功能,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AMI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及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PCAD-AMI)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PCAD-AMI患者96例,按随机编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常规治疗后,对照组加以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加以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心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心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2年4月我院心血管内科CCU病房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未行PCI术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药物治疗组(A组):给予阿司匹林、氯比格雷、硝酸盐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瑞舒伐他汀治疗组(B组):在A组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10mg/d。于用药前及用药12周,检测患者MMP-9水平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EF)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用药12周后,B组患者观测指标较用药前明显改善(P<0.05),A组各项观测指标也有一定改善,但改善程度不明显(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通过降低MMP-9的表达,有效抑制心室重构,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6例早发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观察组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情况、血脂水平变化,比较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FMD、LVEF、IMT以及血脂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MT、FMD、LVEF以及HDL-C、TG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LDL-C、T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心肌梗死均具有良好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调节血脂,但瑞舒伐他汀部分指标优于阿托伐他汀,且对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降低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8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0例,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和观察组(400例,常规治疗+瑞舒伐他汀).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vWF、ET-1、Lp(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心肌梗死(MI)后心房神经重构的影响。方法开胸后结扎前降支制作兔MI模型,24 h后将存活兔分为心肌梗死组(MI,n=7)、药物干预组(Rt,n=8),并设假手术组(S,n=9)。瑞舒伐他汀药物干预8周后处死动物,观察心房自主神经分布改变,检测心房酪氨酸羟化酶(TH)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TH与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表达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增加,TH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肌梗死组比较,药物干预组TH与CHAT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减少,TH 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对MI后心房神经重构具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对将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观察2周后两组血脂、hs-CRP水平。结果 2周后A组、B组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B组的TC,TG,LDL-C和hs-CRP水平较A组明显降低(P0.05);2组病人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治疗后均较前升高(P0.05),而B组的HDL-C水平较A组的更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20mg/d能更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于急性脑梗死二级预防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30例急性脑梗死二级预防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各65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脂指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及12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用于急性脑梗死二级预防在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面较为接近,且药物代谢方式不同并未影响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14.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并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2组各100例,其中氟伐他汀组采取氟伐他汀进行治疗,瑞舒伐他汀组采取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在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差别。结果在接受治疗半个月后,两组患者的LDL-C、TC、TG、hs-CRP均有所下降,而HDL-C均有升高,且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可靠,但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降脂效果优于氟伐他汀组,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心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该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炎症因子、心功能和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均有所上升,CD8^+T淋巴细胞有所下降,而CD4^+/CD8^+也为上升趋势;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CD3^+、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上升更多,CD8^+T淋巴细胞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减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提高心功能和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给予观察组患者瑞舒伐他汀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LDL-C、TC、TG指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现象。给予冠心病患者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两者相比瑞舒伐他汀的效果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吴忠林  汤建民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7):2852-285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细胞凋亡基因Fas及Caspase-3表达变化及瑞舒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结扎30只雄性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AMI模型,存活的24只随机分为两组:他汀组(12只)和对照组(12只),另取8只雄性SD大鼠作为假手术组。术后第1天起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mg/(kg·d)灌胃,对照组、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比较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凋亡基因Fas及Caspase-3表达变化。转移酶介导脱氧尿苷三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as、Caspase-3蛋白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分析Fas、Caspase-3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他汀组和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Fas、Caspase-3蛋白阳性染色细胞指数及Fas、Caspase-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而他汀组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AM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心肌组织Fas、Caspase-3蛋白及Fas、Caspase-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瑞舒伐他汀对AMI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基因fas及Caspase-3表达水平增高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湘  王晶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4):3249-3250,325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北京航天总医院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保护脑细胞、控制血糖和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连续治疗12周为1个疗程。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脂水平无明显改变,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s-CRP均有下降,观察组患者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值得肯定,这可能与其能够降低患者血脂和抗炎性反应治疗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脂代谢相关指标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4例,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将患者分为青年组(44岁以下)、中年组(>44~59岁)、老年组(>59~74岁)、高龄组(>74~...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