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重要桥梁性课程,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将来临床实践水平的高低。为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尝试从教材内容整合入手,以学生学习心理为出发点,将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学习认识顺序有机结合,对教材适当加工处理,重新编排、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从而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培养学生中医整体思维能力,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改革理念。  相似文献   

2.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教学目的一直以来都是对中医学本科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但也是中医诊断学科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TCM-Mini-CEX教学法是一种集教学与考核为一体的模式,以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显著特色。将TCM-Mini-CEX教学法应用到中医诊断学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临床实践教学中,通过小样本的观察发现,中医诊断学TCM-Mini-CEX教学法对于本科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均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讨中医诊断学病案及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提高中医诊断学病案及案例教学质量.方法:分析学生现状及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病案及案例,根据教学需要分类、加工;在教学全程中实施多种形式的病案及案例教学;课程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多种形式的病案及案例教学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认为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辨病、辨证能力.结论:病案及案例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规范的中医辨证诊断思维,巩固专业思想;但应注意教学内容及模式的特殊性,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4.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基础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此研究紧密结合《中医诊断学》教材,探究教学目标,探索教学过程设计,探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坚定中医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  相似文献   

5.
《中医诊断学》在中医系统的学习中占据非凡的地位,四诊是中医学生日后临床诊病的必要技能,因此,《中医诊断学》是一门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枢纽课程。然而,现有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多少都存在着一些弊端,课堂教学的低效率,临床实践的过多限制等,均导致了本门课程无法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增加实验课时间,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都过硬的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6.
脉诊教学一直都是中医诊断学教学的难点。传统脉诊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讲解加临床实践,但是学生们临床实践较少,所以课堂成为学生们主要的学习阵地。对于脉象的描述文字,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特点。本文基于专业三维软件3ds Max和专业游戏引擎Unity,以脉波图为参考,使脉象3D化。该程序的研制不仅使中医脉象具体化、立体化,而且具备容量小、界面简单、易操作以及可以在电脑和手机上运行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课后随时随地学习各个脉象,加深学生对脉象的理解,也能让教师在课堂利用投影辅助讲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孙雪莲  刘渊 《光明中医》2012,27(11):2360-2362
《中医诊断学》实验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笔者根据《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现状,结合中医四诊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指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不足,提出要引入现代化实训仪器设备,直观形象教学;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搭建中医临床规范化训练基地,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极其注重实践性。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强调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病案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增长临床经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在泰国碧瑶大学讲授《中医诊断学》为例,提出泰国《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应基于泰国中医特点及泰国学生特质,并从三位一体的课程设置、多管齐下的教学方式及多元综合的考核方法等三方面加以阐述,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探讨第一版至第五版《中医诊断学》教材的发展及演变,旨在促进今后《中医诊断学》教材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对教材编写背景、教材内容、编写结构的梳理对比,总结得出:一版教材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奠基工作;二版教材增强了诊断学理论的系统性;三版教材基本确立了中诊两大核心理论的框架;四版教材使教材内容进一步丰富;五版教材集1~4版教材之长,使中医诊断学科的理论体系架构基本定型,为之后《中医诊断学》各版教材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杨丽蓉 《湖南中医杂志》2012,28(4):138+152-138,152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也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其内容多而繁杂、抽象,学生难以掌握和运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方法从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案例式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及加强实践训练几个方面进行了探析总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辨证诊断技能,探索如何实施中医诊断学案例教学。方法:分析学生现状及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病案及案例,根据教学需要分类、加工;在教学全程中实施多种形式的病案及案例教学。结果:多种形式案例教学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的辨病、辨证能力明显提高,专业思想进一步巩固。结论:中医诊断学案例教学的内容及模式都有其独特之处,不能完全借用中医临床课的模式,应当注重病案奠基,循序渐进,难易结合,多法并用,课内课外全方位运用,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诊断的技能、形成规范的中医辨证诊断思维。  相似文献   

13.
双语教学是促进中医学走向世界,培养外向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12春季学期以来,江西中医学院在研究生中开展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定位在提高中医诊断学知识及实践技能内容为主、提高英语运用为辅;教学内容以中医辨证分型、病案分析为主题;采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实践技能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为丰富《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此种双语教学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在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尤为重要,课程思政应运而生。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中医综合人才的基础和重要课程,因此在中医诊断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尤为重要。在中医诊断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建立课程体系,调整中医诊断学的评价体系和教学方法,打造中医诊断学思政课堂,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同时也促进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乐毅敏 《中医教育》2012,31(3):44-45
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中医诊断学又是中医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连接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实践的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性内容的质量高低对能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至关重要.通过几年在国内外中医诊断学教学的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实践教学在中医诊断教学中的重要性.针对国内院校相对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以及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实验教学等方面围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进行改革,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应用能力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内经知要》将《内经》重要原文节录归类,内容少而精,为中医初学者学习《内经》的一个重要过渡读本。笔者在总结《内经知要》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强化《内经知要》在中医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以经释经,以方解经"和加入视频或照片资料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内经知要》课程教学的实用性、贯通性和生动性;通过精选案例、引入PBL教学、构建以讨论为核心的小班教学模式来规范《内经知要》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最终探究出一套融合中医思维和临床实践"两位一体"的教学方法,自编符合现行中医教学要求的《‘内经知要’案例式教材》。  相似文献   

17.
韩华刚 《光明中医》2012,27(6):1272-1273
笔者一直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了以病因病机讲解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增强学生理论理解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新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转换,对诊断学教学进行改革,将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融入诊断学教学过程.通过课堂上理论知识讲解、课后强化训练等方式,训练学生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并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们能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运用直观的病案情景教学模式进行中医诊断学教学,贴近临床实践,有助于学生增强思维能力,使得他们能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中医诊断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及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对其教学方法、步骤等进行探索。认为探究式课堂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提高中医思维能力,因而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同时,本文还对教材问题、课程设置等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