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依据碱缺失(BE)情况探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策略。方法选取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其中急诊术后无代谢性酸中毒6例,48 h内未纠正代谢性酸中毒13例,48 h内纠正代谢性酸中毒41例。将纠正代谢性酸中毒41例依据BE≤-6 mmol/L、BE-6 mmol/L分为重度代谢性酸中毒组29例(A组)、轻度代谢性酸中毒组12例(B组),回顾性分析2组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就诊时间、血小板计数、代谢性酸中毒实际纠正时间、输血占比、液体输入速率。结果 A组与B组在补液速率、BE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对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损伤出血控制情况下,依据BE值快速选择补液速率可尽早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两种心肺复苏顺序抢救未被目击心搏骤停患者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两种心肺复苏 (CPR)顺序抢救未被目击心搏骤停 (院前发生 )患者的效果。方法 未被目击心搏骤停患者 6 2例随机分为 2组 ,A组 34例采用传统CPR进行复苏 ;B组 2 8例采用CAB顺序进行复苏。 2组均分别测定复苏前后SaO2 、PaO2 和PaCO2 ,并比较其CPR的成功率。结果 未被目击心搏骤停患者复苏前存在严重低氧血症。复苏后A组SaO2 、PaO2 明显升高 ,PaCO2 则明显降低 ,与复苏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B组复苏前后SaO2 、PaO2 和PaCO2 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A组复苏成功率高于B组 (P <0 0 0 1)。结论 对未被目击心搏骤停患者采用传统CPR顺序比CAB顺序效果更好 ,复苏成功率较高 ,可能与传统CPR能迅速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 ,从而有利于CPR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舒芬太尼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长寿区人民医院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舒芬太尼治疗组(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常规补液复苏组(C组),每组各30例。A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使得平均动脉压在50mm Hg左右,同时给予舒芬太尼按照1~5μg/kg静脉2min推注,使得患者疼痛数字评分在3分以下;B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使得平均动脉压维持在50mm Hg左右;C组患者给予充分液体复苏,使得平均动脉压在70mm Hg左右,不予以镇痛处理。观察三组患者入急诊科时液体复苏使用量,凝血酶原时间(PT),血红蛋白(Hb)水平,氧合指数(PaO2/FiO2)、血清乳酸(BLAC)水平;入ICU后各组48h输血总量、伤后12h的C反应蛋白(CRP)及皮质醇浓度。结果 A、B两组与C组入急诊科时比较,A、B组使用的输液量明显较少,PT升高程度较低,Hb下降程度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与B、C组比较,机体PaO2/FiO2指数更高及BLAC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入ICU后,A组与B、C组比较,48h输血量更少,伤后12h反映机体应激状态的CRP及皮质醇浓度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舒芬太尼对于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能够减少患者液体复苏量,并减少出血量,减轻创伤应激反应,进而减少创伤所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紧急救治中冷沉淀凝血因子配合限制性液体复苏(LFR)的应用效果。方法:对92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紧急救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均接受常规急救,其中有42例实施LFR治疗,记为A组;余50例实施冷沉淀凝血因子配合LFR治疗,记为B组。将救治成功率,液体复苏指标,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PLT)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评价不同方法的疗效。结果:B组救治成功率高于A组(P0.05);2组开始复苏时间相近(P0.05),B组开始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总输液量少于A组(P0.05);治疗后2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缩短(P0.05),且B组均短于A组(P0.05);治疗后2组纤维蛋白原(Fbg)均升高(P0.05),且B组高于A组(P0.05);2组治疗后PLT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与A组接近(P0.05)。结论: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采用冷沉淀凝血因子配合LFR实施救治可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液体复苏效果,减少总输液量,还可促进凝血,控制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休克患者股静脉体表投影点斜角穿刺联合真空管采血法的效果。方法:将84例股静脉采血的休克患者随机分A组(42例)和B组(42例),A组为传统的股静脉直刺法,B组采用股静脉体表投影点斜角穿刺联合真空采血管采血法,并比较。结果:B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P〈0.01),局部瘀斑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股静脉投影点斜角穿刺联合真空管才采血法由于传统穿刺采血法,尤其可提高休克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液体复苏对初进高海拔地区重度失血性休克犬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13只成年杂种犬由海拔1 510 m地区用1 d时间被运至3 780 m的高海拔地区,随机分为3组.每只犬麻醉后经颈静脉放置漂浮导管进行氧合功能监测,经股动脉放血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35±5)mm Hg(1 mm Hg=0.133 kPa).建立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对照组:制模后不进行液体复苏;乳酸林格液(LR)组:制模1 h输1.5倍失血茸的LR;羟乙基淀粉(HES)组:制模后1 h输入等失血量的6%HES 贺斯);然后B组模型犬均输以5 ml·kg-1·h1LR作为维持量,在不同时间点观察氧合功能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犬在制模后2 h全部死亡.休克1 h,两个液体复苏组氧消耗(VO2)、氧输送(DO2)、氧摄取率(O2ER)、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较放血前明显降低,而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肺泡一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较休克前明显升高(p均<0.05).复苏2 h,LR组VO2、DO2、O2ER、SaO2均较休克1 h显著升高,而A-aDO2则显著降低(P均<0.05);HES组VO:、DO2、O2ER均较休克1 h显著升高.而SvO2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对初进高海拔地区的重度失血性休克犬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液体复苏,死亡率达100%;输入1.5倍失血量的LR后2 h氧合功能达到了预期的复苏指标;而输入等失血量的6%HES后2 h氧合功能没有达到预期的复苏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及对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1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10)及对照组(n=108),分别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ARDS、MODS、脓毒血症)发生率,复苏2 h后氧输送(DO-2)、氧消耗(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情况及24 h乳酸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输液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DO_2、VO_2、SVO_2及24 h乳酸恢复正常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充分液体复苏比较,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输液量,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且在组织供氧及纠正乳酸酸中毒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安全静脉留置针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危重患者(休克及心跳骤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予安全静脉留置针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给复苏药,对照组常规外周静脉给复苏药,比较分析两组方法的应用效果和复苏效果。结果两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上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和置管安全性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效果比较: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初期复苏成功率和短期存活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全静脉留置针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提高了初期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渗复合液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复苏早期氧供需失衡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A组:选择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采用高渗复合液(贺苏)进行复苏;B组:选择传统液体复苏疗法,采用等渗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复苏.观察记录两组用药前及用药2 h后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血细胞比容(HCT)、血乳酸(Lac)、碱缺失(BD),治疗终点死亡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SvO2、Lac、HCT及BD等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h后,与B组比较,A组SvO2明显上升,Lac、BD明显下降;两组HCT均有所下降,但B组尤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程终点死亡率:A组3.33%,B组13.33%;MODS发生率:A组20%,B组6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等渗液比较,高渗复合液对创伤性休克复苏效率高,而且能明显改善氧供需失衡,可作为创伤性休克复苏早期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液体复苏对初进高海拔地区重度失血性休克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3只成年杂种犬由海拔1510 m地区用l d时间运至3780 m的高海拔地区,随机分为三组(n=13).每只犬麻醉后经颈静脉放置漂浮导管,开放股动、静脉通道,经股动脉放血,使MAP维持在(35±5)mmHg,建立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对照组(n=3):休克模型复制后1 h不进行液体复苏;LR组(n=5):休克1 h后输入1.5倍失血量的LR;6%HES组:休克1 h后输入等失血量的6%HES(n=5):三组犬休克模型复制后每小时以5 mL/ks的速度输注LR作为维持量,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对照组犬在休克模型复制后2 h内全部死亡,较休克1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组液体复苏后2 h时:LR组MAP,CO,PAWP,CVP,LVSWI,RVSWI较休克1 h显著升高(P<0.05),而HR,SVR,PvR较休克l h显著降低(P<0.05);6%HES组CO,PAP,PAWP,CVP.SVR,PVR较休克1 h显著升高(P<0.05),而MAP,HR,CI,LVSWI,RVSWI较休克1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进高海拔地区的重度失血性休克犬,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液体复苏,死亡均为(3/3);输入1.5倍失血最的TJR是安全有效的;输入等失血量的6%HKS容易导敛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种深静脉置管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比较。方法将209例气管切开患者分成2组:股静脉套管针留置组(A组)102例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107例,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一次、二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63.7%、80.4%,高于B组的42.1%、63.6%(χ2值分别为9.80和7.17,p均<0.01),B组局部感染和其它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8%、5.61%,高于A组(p<0.05)。结论股静脉套管针留置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高原人群失血性休克术中液体复苏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急诊全麻下手术治疗的失血性休克患者48例,在急诊手术治疗同时行容量复苏。按液体复苏策略随机分为常规组(A组)和目标导向组(B组)各24例。在术中液体复苏时A组目标为:中心静脉压(CVP) 8~12 mm Hg,平均动脉压(MAP)≥65 mm Hg; B组为:每搏量变异度(SVV)12%,心指数(CI)2. 5 ml/min.m2,记录术前和术毕血色素、术中液体用量、多巴胺用量、术中尿量,手术前(T_1)手术2 h(T_2)、术毕(T_3)、术后12 h(T_4)、24 h(T_5)、48 h(T_6)的血乳酸浓度,记录患者T_1、T_4~T_6血肌酐水平; I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一周患者死亡率。结果 B组患者术中液体入量明显低于A组患者,术中多巴胺用量明显高于A组,两组患者T_2、T_3时乳酸较T_1明显升高,T_4~T_6开始出现下降,B组患者T_2~T_4时乳酸及T_4~T_6血肌酐水平明显低于A组,ICU停留时间亦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色素、术中失血量、尿量及术后一周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SVV和CI导向的液体治疗,能明显减少失血性休克复苏术中液体入量,降低血乳酸,肌酐浓度,缩短ICU停留时间,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适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以求证链式管理的液体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送达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2例为链式管理组,护士主动参与液体治疗计划,将院前-急诊科-手术室-ICU-外科病房不同科室的液体复苏方式进行链式组合管理;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送达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为常规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复苏开始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术前输液量、术后72h日均输液量、病死率与并发症指标。结果两组复苏开始时间、术前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休克纠正时间、术后72h日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须兼顾休克病理演变过程与外科围手术期的体液变化,对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进行全程链式管理,有助于实现院内液体复苏的一体化跟踪模式,提高早期抢救成功率,降低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34例创伤性休克病人低血压性液体复苏应用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低血压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病人早期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10~2004-01救治的254例创伤性病人中按ISS评分评价创伤严重程度基本一致的34例创伤性休克病人病例资料,据术前输液复苏时MAP水平分3组,A组MAP≥803mmHg,B组MAP60~805mmHg,C组MAP40~60mmHg。A组病人16例,死亡6例(死亡率375%);B组11例,死亡3例(死亡率273%);C组7例,死亡2例(死亡率285%);B、C组之间比较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死亡率与B、C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病人在彻底止血之前通过快速液体复苏近正常水平,可能会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液体治疗在心肺复苏(CPR)成功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心搏骤停患者经抢救成功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存活≥24 h(A组),13例存活<24 h(B组),观察并比较A、B两组输液量、尿量、液/尿比的变化及其与平均动脉压(MAP)、存活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27例中2例存活出院(存活出院率2.6%).B组的输液量比A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尿量和液/尿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输液量、尿量、液/尿比与患者24 h后是否存活无显著相关性(P=0.069);单因素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输液量、液/尿比与24 h存活呈负相关(r=-0.504,P=0.007;r=-0.542,P=0.03),尿量与24 h存活呈正相关(r=0.429,P=0.026).A组的输液量、尿量、液/尿比与ROSC后24 h的MAP无统计学意义(JP均>0.05).结论 输液量、尿量和液/尿比均不是决定MAP的主要原因.患者需要的输液量越大,说明休克越难纠正,患者存活的时间就短;而尿量越大,提示存活的时间可能越长.仅通过单纯加大输液量并使尿量增加,并不能提高患者ROSC后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廖实红  袁从顺  崔睿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8):2089-2091
目的:通过观察脑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变化,探讨出血性休克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sham组)、休克组、全部自体血复苏组、3倍出血量的复方氯化钠液(林格液)复苏组、2倍出血量的林格液加1/2出血量的自体血复苏组.采用大鼠股动脉放血休克模型,休克1 h.分别于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后,休克后和不同液体复苏30 min后取脑组织.常规病理形态学检查,观察脑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休克组、各复苏组脑组织中NF-κB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并可见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但3倍出血量的林格液复苏和2倍出血量的林格液加1/2出血量的自体血复苏后,脑组织中NF-κB的表达增加明显低于全部自体血复苏组(P<0.05或P<0.01),脑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亦较轻.结论:出血性休克(出血量达总血量35%,维持60 min)可通过炎性级联反应使脑组织中NF-κB激活,引起脑缺血损伤.3倍出血量的林格液或2倍出血量的林格液加1/2出血量的自体血复苏,使脑组织NF-κB的表达增加明显减少,可能对减轻脑缺血损伤有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疗效的影响。方法:对5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经6 h液体复苏达标后P(cv-a)CO2的水平,以6 mm Hg为标准分为低差值组25例和高差值组31例,将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药物使用量以及入组时(T0)、入组后6 h(T6)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差值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P(cv-a)CO2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差值组患者(P0.01),而其CI指数水平则明显低于低差值组(P0.05),且在继续液体复苏后12 h,高差值组患者血乳酸浓度显著高于低差值组(P0.01)。结论:P(cv-a)CO26 mm Hg可作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不足的有效辅助检测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行股静脉穿刺输液在神经外科脑疝患者术前抢救中的意义.方法 将我科334 例单侧瞳孔散大的脑疝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A 组(外周静脉输液组):静脉留置针行外周静脉穿刺输液120 例.B组(中心静脉输液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输液102 例.C 组(静脉留置针行股静脉输液组):静脉留置针行股静脉穿刺输液112 例.比较三组患者穿刺成功所需时间(T1 )、输注20%甘露醇250 ml 所需时间(T2 )、术前瞳孔回缩例数.结果 T1 :A 组为(2.16 ±0.82)min,B 组为(11.73 ±4.43)min,C 组为(2.29 ±0.92)min.经t 检验:PAB <0.05,PBC <0.05,PAC >0.05.T2 :A 组为(35.78 ±1.69)min ,B 组为(19.74 ±1.97)min,C 组为(19.81 ±2.03)min.经t 检验:PAB <0.05,PBC >0.05,PAC<0.05.瞳孔回缩例数:A 组为18 例,B 组为20 例,C 组为36 例.经χ2 检验:χ2 =0.825,PAB >0.05,χ2 =4.341,PBC <0.05,χ2 =9.533,PAC <0.01.结论 静脉留置针行股静脉穿刺置管输液能快速建立输液通道,且输液速度快,能够快速有效输注20%甘露醇等高渗脱水降颅内压抢救药物,迅速降低颅内压,缓解脑疝,为进一步手术治疗赢得时间,效果优于外周静脉输液及中心静脉输液,且并发症低,在神经外科脑疝患者的抢救中意义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输液通路标准化流程在重症医学科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入住重症医学科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2例,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由护理人员自行判断选择静脉通路工具和穿刺部位,观察组按照输液通路标准化流程选择静脉通路工具及穿刺部位。比较2组患者液体复苏前时间、休克后收缩压、心率恢复、尿量、中心静脉压达标时间以及输液开始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观察组液体复苏前时间、收缩压、心率、尿量及中心静脉压达标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用量均低于对照组(t=19.401,P<0.001; t=15.710,P<0.001),但2组肾上腺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实施静脉输液通路标准化流程,可使临床护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护理工作更加有序、高效,既提高了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又提高了临床护理整体服务水平,有益于医疗安全和医院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抢救失血性休克,紧急液体复苏是救治关键。为了提高留置针在休克患者抢救中的穿刺成功率,2002年2月~2003年7月,我们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尝试用序贯法进行浅静脉留置。即先在肢体远端静脉用普通输液针穿刺成功后加压输液,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