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生态学认为人体各系统组织的微生态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二者不谋而合。研究人员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微生物与人体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肠道菌群可通过驱动人体免疫系统成熟、维持免疫反应稳定性、协助机体抗感染、参与物质代谢及营养作用与其他生态系统发生联系,且受饮食、生活习惯、地域等因素影响。因此,深入发掘探究肠道微生态与人体脏腑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联机制,阐发肠道微生态与中医整体观的一致性理念,对诠释中医病因病机、诊治机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医药工作的深入研究,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发展,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研究日益受关注,不仅从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都已证实中药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但其中医理论本质尚未完全阐释。笔者从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正邪理论、舌苔及脏腑学说等诸多方面论述中医理论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揭示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中医“证”本质研究中,脾气虚证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随着肠道微生态学的不断发展,开始了有关脾气虚证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脾气虚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4.
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微生物群体组成的生态系统,各微生物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该系统的动态平衡。分析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调情况,综述肠道微生态与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肾阳虚证、胃肠积热证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研究方向应包括开展肝脾相关证候与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以方测证"探究中药复方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的动态联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关节炎受内外环境因素影响,肠道微生态失衡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本文在系统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将重点从中医脾虚证和湿热证两个角度综述肠道微生态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并简要综述近年来西医方面肠道微生态与类风湿关节炎关系的研究成果。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治法之一;肠道微生态是近年来现代科学研究的热点,其所具有的营养、免疫等功能与中医"脾"的部分功能相对应。在理念上,中医健"脾"与肠道微生态平衡均讲究扶正祛邪、未病先防、治病求本、三因制宜;在临床上,中医健脾治疗肥胖、便秘、腹泻等疾病及针灸、捏脊、健脾复方的治疗机制均和微生态有关。本文结合中医"脾"及健"脾"的相关文献,探析中医健"脾"的治疗理念、临床应用,及其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并结合最新文献进行了阐述,旨在和同行交流,促进中医"脾"的微生态方向研究。  相似文献   

7.
《光明中医》2021,36(19)
微生态在人体中广泛存在,而肠道微生态是最大的、微生物最多、功能多样的一个生态群落,以肠道菌占主要成分。其功能正常的发挥对人体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如果肠道菌群失调会引起各项功能的异常,而诱发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有益菌的种类、数量变化起着显著作用。在疾病治疗方面可以根据肠道菌群的变化,给予补充有益菌,通过辨证论治给予中草药口服,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抑制致病菌的繁殖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肠道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营养物质和宿主细胞在其中广泛相互作用,这一过程对于肠道稳态和宿主发育至关重要,健康人群肠道里面包含1014个微生物细胞的复杂群落,有超过1000个不同的物种[1]。在健康状态下,这些微生物与宿主保持共生关系,调节免疫系统,保护病原体,调节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从而有助于营养平衡。肠道微生物群的这种稳态内的失调与多种健康状况有关,不仅影响肠道,还影响远端器官。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的改变与各种疾病的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亦未明确的免疫介导特发性疾病,以慢性肠道炎症反复发作为特点,尤以溃疡性结肠炎(UC)与克罗恩病(CD)为首要研究疾病。目前认为IBD病因为宿主遗传易感性、黏膜免疫因素和肠道微环境三者间相互作用,肠道微生态动态改变伴随着IBD整个发生发展过程。随着微生态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IBD之间密切相关。本文对IBD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被认为是打开中医奥秘之门的钥匙,备受中医药学者关注,与机体物质代谢和免疫关系密切。胃气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中医学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的强弱决定人体的健康及疾病发生发展与预后。胃气学说与肠道微生态理论都是以解剖学的胃肠道为基础,其实质是整体观念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中的体现,均参与物质的代谢、机体的防御,与舌苔的形成和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1.
围绕肠道微生态与人体生理机能、病理表现的关系,对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调节相关疾病的肠道微生态作用机制做一综述,为中药方剂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微生态研究方兴未艾,而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精深内容的中医学从本质上讲就是生态医学,二者有密切的关系。运用中医理论可以指导微生态的研究,而微生态的研究同样可对中医中药的疗效起阐释作用,可谓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4.
针灸起源于中国的石器时代,当时多以砭石、骨或木头为工具,取阿是穴及局部穴位进行治疗.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黄帝内经》中的针刺法(内经针法)被融入到阿是穴针法中.如今,在建立于气及“无形之网”的规则外,针灸微体系的概念被引入进来.这些微体系是外在的还是在这个“无形之网”中?它们是否包含于内经针法的理念中?在理论和临床应用中,大多数微体系都以腧穴定位为基础而自成理念,与内经针法则无甚相关.然而,当出现两种针灸理论时,哪一种更好呢?这些问题将被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而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为最终证实"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肠道微生态存在相关性"的理论假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脏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具有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费用高等特点,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全球当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肠道微生态是人体最主要的、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参与人体物质能量代谢、免疫系统调节、信号传导等重要生命活动,进而维持人体内环境动态平衡。肠道微生态之间及其与机体之间的动态平衡本质上是阴阳平衡。一旦阴阳平衡关系被打破,则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免疫功能异常、代谢物短链脂肪酸减少等,他们在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医阴阳理论视域下,糖尿病肾脏病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犹如中医阴阳制约太过,或制约不及,或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或阴消,或阳消。针对不同的病机变化,采取“阴病治阳”或“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等方法,通过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抑制免疫炎症反应、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提高短链脂肪酸含量,以调整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状态。该文拟基于中医阴阳理论,以肠道微生态为靶标,以中医药调控肠道微生态干预糖尿病肾脏病为切入点,阐释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脏病的科学内涵,以期为揭示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中医药的效应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姜文成  蹇强  马天  李斌 《中医药学刊》2014,(9):2079-2081
银屑病具有的慢性、复发性、全身炎症反应的特点,并与遗传相关。从肠道菌群微生态角度,介绍研究人类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关系的元基因组学技术方法,探讨肠道菌群微生态与银屑病的遗传表型的关系,并阐述应激反应所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进而从"健脾"和"安神"两个方面,探讨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银屑病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肠道微生态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有关,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研究肥胖、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代谢综合征、肝硬化等疾病,可为其诊治方法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证候表型研究是中医学术研究的核心内容,证候客观化研究一直难以取得突破。认为证候表型如脾虚证、湿热证的发生存在着肠道微生态的失调,采用相应的治法如健脾、清热化湿等治疗后,在证候得到改善的同时肠道微生态亦得到恢复。提出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研究脾虚证、湿热证与其相关性,对于深化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及揭示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金华  狄留庆  单进军  毕肖林  赵晓莉 《中草药》2008,39(12):1902-1904
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之间的研究已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关注,对其研究已得到创新性进展。综述甘草、芦荟、番泻叶以及芍药等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肠道菌群影响下的代谢过程和机制,并阐述了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调理等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4):884-887
肠道微生态系统极其复杂。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功能性便秘的发生存在着相关性。中医学拥有独特的理论与临床体系,随着中医药不断深入研究,以及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兴起与发展,目前已证实中医药有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以及调节肠道微生物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收集、分析和总结,分别从功能性便秘的肠道菌群改变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治疗进展等方面,阐述功能性便秘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