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概述象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象思维对中药药性中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形成的影响,并指出象思维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药性能与炮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味和功能 ,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和毒性等内容。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中药的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药的炮制是我国历代医学家经过临床用药实践形成的一项制药技术。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的性能 ,增强疗效 ,降低毒性和副作用 ,更好地发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在这方面历代医药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现就笔者实践体会 ,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中药的性能与炮制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1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改变  “气”是指药的性质分寒、热、温、凉四类 ,俗称“四气”。“味”指药物的味…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通过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及配伍的影响,阐述了临床中药使用中改变药性来提高疗效的治疗方法的重要性,中药的炮制而引起药性的变化是复杂的,但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才能在临床上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正>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是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依据,也是中药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四气(又称四性)指的是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中药性味新     
中医药学有自己的理论。中药学的理论主要有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以及七情等等。中药的性味理论指“四气五味”(有时也称“四性五味)。”“四气”是根据阴阳理论将药物分成寒、热两类,再根据程度差异进一步分为寒、凉、温、热四类。“五味”是根据五行理论将药物分成辛、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有关文献中中药的心血管系统毒性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文献研究方法 ,对 10 3种具有心血管系统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心血管系统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四气属性中寒、热两类药物 ;五味属性中苦、甘、辛三类药物 ;归经属性中归肝、脾、肺、胃四经的药物和有效成分中含生物碱类及甙类成分的药物方面。结论 :中药药性理论及有效成份与其心血管系统毒性之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中药药性是中药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主要是指各类中药自身所具备的作用及性质~([1])。中药药性涉及内容较多,包括毒副作用、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2])。而中药经由炮制,能对毒副作用进行控制,对药性进行缓  相似文献   

8.
论药物使用中配伍、炮制后的功效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性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作用.其基本内容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每味中药各自均具有寒温性质之偏,辛甘酸苦咸五味之异,升浮沉降趋向之别等.中药之所以治疗疾病,就是利用药物之偏性,来纠正疾病之偏盛或偏衰.当然药物之偏性,可因药物本身的因素所决定,亦可通过人为的因素使之发生改变.笔者现就中药配伍、炮制后药性发生变化进行相关论述,意欲对中药如何通过配伍、炮制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药性理论与功效研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前提条件,传统中医学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的认识,不能脱离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解读象思维的核心意义,基于象思维视角从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角度分析中药的药性理论内涵,从"象-效"关系认识中药的功效特点,掌握中药学药象、药性与功效三者之间的规律,从而指导临床,发挥中药的最大价值,以期能够为中药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药性味新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学有自己的理论。中药学的理论主要有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以及七情等等。中药的性味理论指“四气五味”(有时也称“四性五味)。”“四气”是根据阴阳理论将药物分成寒、热两类,再根据程度差异进一步分为寒、凉、温、热四类。“五味”是根据五行理论将药物分成辛、苦、酸、咸、甘五种。那  相似文献   

11.
饮片为传统中药的主要应用形式,是中医临床的处方药的组成原料。中药材凡是经过炮制,无论是否加热都称为制饮片,制饮片又有生、熟饮片的区别。基于生制饮片在临床应用的差异性,本文从中药炮制生熟理论、辅料作用论、制药论等传统中药炮制传统理论着手,重点解析炮制如何影响中药的药性,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毒性等,依据炮制前后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的变化实例,诠释炮制使中药药性改变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药性治疗的主要方法是对症下药,因此治疗疾病不但要准确无误地诊断,还要熟练地掌握药性,才能准确用药。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性研究的思路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规律、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功能、主治也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四气、五味及归经为中药药性理论纲领部分,功能主治是药性理论的核心部分。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区别于植物药、天然药物的显著标志,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理论依据。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药物的有关性质及临床应用后的反应,归纳总结并又不断修改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类似于现代药理学的范围。1研究意义中药药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治疗肺癌、大肠癌有效中药药性特点。方法从《抗癌中草药》书中分别筛选117味抗肺癌药物、101味抗大肠癌药物,对其四气、五味、归经作药性的比率分析。结果四气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五味、归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治疗两种疾病中药性偏寒凉、味偏苦,多归肺肝经。  相似文献   

15.
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指药物在防治疾病过程中所体现的性质和功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内容。它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  相似文献   

16.
药性理论的产生与演变——四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治病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其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其中四气在药性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明确四气的产生与发展、中药四气的确定依据,对正确而客观地判断药物的寒热属性,揭示四气的本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中医在运用中药治病时,应重视中药炮制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加工条件等对中药疗效的影响,疗效是中医治病的根本和源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药基本理论的阐述,分析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之间的关系,提出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以"五味"为核心的.并对五味理论的研究提出初步研究思维和方法,希望凭借现代研究手段探索五味理论的科学内涵,并以此为突破口,构建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刍探中药药性炮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方法:系统简练地论述了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的影响。结果:寒热各制,可增其功;寒热相制,可纠其性;生凉熟温,各有其用。五味不足,各制增功;五味过胜,相制除弊;生偏味劣,熟正味醇。根升梢降,生升熟降;生散熟敛,生行熟止。升降浮沉各制,增强作用趋向;升降浮沉互制,改变作用趋向;净选分档,归经两样;生熟不同,归经有异;辅料炮制,归经突出。生泻熟补;补药制熟助其功,泻药制熟伐其过。一般是生者性凉,熟者性温;生者主泻,熟者主补;生者主升,熟者主降;生者性猛,熟者性缓;生者有害,熟者有益;生者有毒,熟者无毒;生者味劣,熟者味正;生者味厚,熟者味薄。结论:通过中药炮制可改变药性,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药物功效的基础上研究中药药性,不但有利于明确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利于从整体层面掌握中药药性的内涵,最终为临床准确运用中药提供理论依据。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与中药活血化瘀功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