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取象比类指以外在物象总结事物内在本质,推理一般规律,并以之类用.张锡纯为近代中医大家,其临床用药别具特色,对中药的发微恒取药性之象以类推其临床之用,并参合古今诸家之说、自身临证之验,常有所得.文章整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中药临床应用部分,从中药的形质、色泽、气味、习性4个方面简要归纳药性,并以之取象比类中药药用,...  相似文献   

2.
中药经验鉴别的比类取象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杰书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0):616-617
中药的鉴定已从传统的经验鉴别发展到显微、理化、光谱、计算机分析等新领域 ,但在目前的中药材行业中 ,传统经验鉴别仍是最广泛、最实用的鉴别方法 ,其中突出的一种手段就是比类取象 ,通俗点说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鉴别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雄黄为“黄金石”[1 ] 、乌头为“乌喙”[2 ] 、薯蓣为“山芋”[2 ] 等比喻记载。《吴谱本草》也载人参“根有头、足、手、面目如人”。这里的“金”“喙”“芋”“头”等就是一种比类取象的鉴别法。所谓中药鉴别的比类取象 ,就是把中药最富有鉴别意义的特征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联…  相似文献   

3.
中医“取象比类”思维之象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宏利  朱辉 《中医药学刊》2006,24(4):699-700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它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知觉性、富有感情色彩,思维过程中独特的形象逻辑规律。是通过获取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象,是一类客观事物的共同性的形象信息抽象、概括出来的观念性形象——意象。  相似文献   

4.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它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知觉性、富有感情色彩,思维过程中独特的形象逻辑规律。是通过获取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象,是一类客观事物的共同性的形象信息抽象、概括出来的观念性形象——意象。  相似文献   

5.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它既不同于严格的逻辑思维,也不是直观的灵感思维。取象比类思维具有自身特定的逻辑性。它以象为思维的基本单位,经过取象、移象、比类的过程,最终得出思维结果。这一过程的发生是以某些事物存在的时空相同、数类相符或态势相似等为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6.
中医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简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部分,所以,也一样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但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科学,所以,在思维方式上也相应的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思维。“取象比类”思维对感性材料的抽象,远远要超过判断和推理的层次,已经开始运用比较和分类。系统化和具体化等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医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部分,所以,也一样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但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科学,所以,在思维方式上也相应的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思维."取象比类"思维对感性材料的抽象,远远要超过判断和推理的层次,已经开始运用比较和分类,系统化和具体化等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内经》“比类取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9.
研究以朱丹溪、张景岳对阴、阳有余不足的论争为切入点,从取象比类的立场分析其各自形成阴阳有余或不足的依据与原因,继而从“伏气”“非典”“提壶揭盖”与“增水行舟”“理饮汤”等诸多层面探究隐喻在认识病因、疾病、治法、方剂所起到的指引作用,藉此揭示中医传统理论由一串串的隐喻构成,一个好的隐喻不仅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同时也是确立治则、创制方剂的重要源泉。“取象比类”之后的中医理论将由具有层级结构与并列结构的隐喻构成。  相似文献   

10.
取象比类思维在中药法象药理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医学思维,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挖掘和发展,在中药学中形成中药发象药理学说,可以解释中药的相关药性和临床功效及应用,但也面临着说理教条牵强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取象比类是中华民族的意象思维,构架了<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成为中医学最基本最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笔者因工作需要,将之引入课堂,取现实中常见之品--鸡蛋,代肉眼不可见之物--细胞,期待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取象比类是中医象思维运作的核心动力,其借由文学上的比喻修辞手法进行表征,奠基了中医思维的文本传承途径.清代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中医四大经典中出现较晚的一部,其承前继后地包含着大量的取象比类思维,即在中医理、法、方、药均有运用.因此,从《温病条辨》整理出取象比类思维,按照生理病机、症状体征、治则治法、中药方剂等...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伟 《吉林中医药》2009,29(7):573-575
构建中医学的方法与中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后者只是中医学认识世界和变革世界的方法。取象比类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医学实践中却无须每每取象比类。中医学的发展不在抛弃其中国哲学的内核以及建立在此内核之上的取象比类而走向现代自然科学,而在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更加精致化。  相似文献   

14.
李宁 《江苏中医药》2015,47(2):9-10
蜘蛛散出自《金匮要略》,主治阴狐疝气,在其用药思路上能体现出中医取象比类的用药思维特点。在蜘蛛散的应用思路上举一反三,可以把握具有中医特色的用药思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管见中医“取象比类”思维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彬  张庆祥 《四川中医》2011,(10):54-55
取象比类是中医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的灵魂。"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不仅蕴涵在中医生理病理、中药性味等理论中,同时"取象比类"更是我们把中医理论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浅谈比类取象法在中医学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含义与特征 比类取象法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通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确定类的概念和特征,将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与类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比较、类比,然后推论出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的方法.有人将其称为类比逻辑.在古代,这种思维方法是人们由宏观认识微观、以一般推论个别、从抽象到具体、从已知到未知,实现认识由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过度的主要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取象比类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象比类在中医学中的作用主要是理论的构建而非理论的应用。由于取象比类法属于类比法范畴.而类比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因而表面上看中医学理论具有或然性,但由于实践的冲刷洗涤,中医学实际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中医学的发展不在于抛弃其中国哲学的内核与取象比类法而走向现代自然科学,而在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更加精致化。  相似文献   

18.
中医临床研究中,眼表疾病一般多从“五轮学说”角度论述,从肝进行论治,然眼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肺也有着密切联系。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且朝百脉,主治节,具有辅心行血之机能,目受五脏六腑的精气和血液濡养方能视物清晰。若肺宣发肃降功能失调,气无所主,则卫外失权,气血失调,目易生病。本文运用“取象比类”思维,从肺与眼表的关系和眼表疾病从肺论治的临床应用2个角度,对眼表疾病与肺的关系进行探讨。临床应用中,结膜炎、角膜炎、干眼、翼状胬肉等眼表疾病多外因风热袭目,内因肺热壅盛、阴虚肺燥,治以清肺热、散风邪、滋阴生津后,均取得良好疗效。可见,从肺论治眼表疾病有其可行性,故以期对眼表疾病的临床治疗能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取象比类法是中医学思维与方法论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在天人整体观的思想指导下,通过象数方法,进行取象运数,从而获得各种意象概念、唯象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体悟和类推的一种方法。取象比类法在中医皮肤科的疾病命名、病因病机探讨及治法方药上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掌握和运用这种思维方法,有利于中医皮肤科临床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在概述象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象思维对中药药性中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形成的影响,并指出象思维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