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察从《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理论到《黄帝内经太素》五神脏理论的演变过程。选取"六朝形神之争"为视角,认为其争论的焦点在于神是否是气,而目的是论证神灭还是神不灭。持神灭论者从认为神是气逐渐演变为神以气为物质基础;持神不灭论者则认为神不是气演变而来,亦无需以气为物质基础。受此影响,《黄帝内经太素》藏象理论的核心由《黄帝内经》时期的五脏藏神理论转变为五神脏理论。五脏藏精气的目的是为了舍五神,五精气变为了神的物质基础,而非《黄帝内经》中的神即精气。这段时期医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演变趋势相一致,都是在来自异域思想的佛教的冲击下完成,明确这一过程为中医理论演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学睡眠理论,经过总结,将《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归纳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纲纪,营卫二气的运行出入为枢机,阴阳跷脉的气血流注为兆始,五脏生理功能(藏精化气生神)为根柢的重要生命活动。其中"心藏神"功能以"心主血脉"为物质基础,贯穿于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睡眠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学睡眠理论,笔者经过总结,将《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归纳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纲纪,营卫二气的运行出入为枢机,阴阳跷脉的气血流注为动力,五脏生理功能(藏精化气)为根柢的重要生命活动。其中“心藏神”功能以“心主血脉”为物质基础,贯穿于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睡眠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内经》五脏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顼祺  李秉英 《山西中医》1995,11(3):32-35
《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的理论对临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从五脏藏神理论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精神疗法等四个方面的应用,作了较为系统的阐发。  相似文献   

5.
对《内经》五脏藏神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顼祺  李秉英 《山西中医》1995,11(1):42-45
《黄帝内经》强调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着内在的联系,确立了五脏藏神的理论,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诸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神由五脏精气生成;神由五脏所主;神的病变与五脏相关;望神志可诊五脏病变;调神可治五脏疾病等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四时五藏阴阳"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核心,其五脏调控系统是时藏阴阳理论对人体生命活动核心结构与机制的概括。时藏阴阳理论五脏调控系统具有整体地把握人体生命、重视系统内部的关系、重视系统的功能联系和动态平衡观等特点。五脏调控系统所具有的认识特点提示,在利用科学手段来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理论观点时,必须从人的整体性出发,着重于人体内部的各种关系,来探讨五脏系统之间相互协调控制的机理,从而揭示其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基于这一认识而提出的"以时测脏"的研究思路,是对藏象概念科学内涵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中“小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刺禁论第五十二》说:“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五脏藏神理论的学术内涵、脑与神的关系以及五脏藏神理论对神志病诊治的指导意义进行探讨,提出:五脏藏神理论具有认知心理学内涵,高度概括了脑与神的关系,对神志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之“神”,包括人之生命活动规律及生命活动中的外在表现、思维意识等。神以人体基本物质的存在而存在,离开物质则神即无所生、无所依。一则如“两精相搏谓之神”、“血乃神之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说明气血乃神之物质基础;一则如《灵枢·本脏篇》所指出“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精生神、血舍魂、气舍魄的生理格局。提示精、气、血乃神之具体物质,没有物质就不会有神。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身心上遭受疾病的双重打击,心脏器质性病变与心理障碍问题共存,“双心共病”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神不使”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理论,与人的生理及心理活动相关,“神”是生命健康活动的体现,是人体防病、抗病、康复能力的主宰。“双心医学”模式是以双心同治为基础,基于“社会-医学-心理”的治疗模式。该文从双心(心脏和心理)出发,立足于天人合一和辨证论治,从“神不使”的内涵,分析双心疾病的病机,并指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应注重“双心治疗”。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五脏风的病因是风邪中于五脏而导致的五脏病,但是现代医家对五脏风的理论研究逐渐淡化,尤其是因偏风中于五脏而致的五脏风病的理论逐渐丢失,所以本文对《黄帝内经》因偏风中于五脏而致的五脏风在病因病机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从五脏藏神的理论内涵探讨五脏俞治疗失眠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金凤 《中国针灸》2006,26(1):69-71
根据导师东贵荣教授内伤病“脏腑、阴阳、气血、虚实”辨证法则及调五脏神辨证立法治疗失眠症的学术思想,查阅古今中医文献,从五脏神的含义及其功能、五脏神的整体调控机制、邪致五脏神之太过或不及的失眠症的病因病机、依据五脏藏神分型辨证、配穴立法论治不寐的理论及取穴原则,分析五脏神对机体整体的调控功能以及与心神、脑神之间的关系。阐述针刺五脏俞穴调节五脏神志治疗失眠症的立法依据,从而建立并提出针刺膀胱经五脏俞穴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13.
"治神"是《内经》针灸理论中重要的概念术语,与针刺实践密切相关,然其具体所指在经文中未有明确解释,后世医家理解也多有分歧。故通过对《内经》中与神相关概念术语、形神关系、上下文语境以及道家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认为"治神"乃治医家之神,而非病者之神。这与道家在进行某种高超操作技艺时对"神"的追求与重视不谋而合,与道家的思想认识密切相关。由此提示,早期针灸理论源流梳理、概念术语的厘清,在系统爬梳相关医学文献的同时,尚需从早期思想文化观念与医学理念相互交织的层面多加审视,综合辨析。  相似文献   

14.
论《黄帝内经》“神”的内涵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范畴和命题,用阴阳概念所表达的客观事物固有规律是"神"范畴的基本内核.<黄帝内经>虽然是以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及其现象为主旨的医学典籍,但其传裁的医学内容全方位地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神"的科学内涵与合理内核而予以系统地展示,并且揭示了"神"与阴阳、与五行、与气、与道等重要范围的关系.<黄帝内经>所论之"神"大体分为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两大支系.其中人文社科支系之"神"有民族信仰、宗教崇拜、人类对某些可感知的状态、某些超常非凡的才能、效果,或者技艺以及具有此类本领的人等方面的评价;自然科学支系之"神"又有自然界万事万物固有的变化规律和人类生命规律两大分支.其中,神所表达的人类生命规律又有生命总规律(即广义神)、人体自身调控制律和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规律(即狭义神),以及神所表达生命规律在临床诊治疾病中的应用等.然而这一切论神的内容,都是在"神"是以阴阳概念所表达的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理念的指导下展开论述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大文化、大科学、大医学的视角,溯源求本,从《黄帝内经》研析中医五脏概念形成的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及其医疗实践,认为《黄帝内经》的五脏,是古人将内脏形质作为物象,通过意象思维,产生功能特性"类概念",并在天人合一观念指导下,纳入"四时法则"之中,从而形成了生长化收藏作核心内涵、精气-阴阳-五行为逻辑方法的五脏概念系统。同时,概念的形成还经历了理论与实践互动互证过程。此外,本文还就《黄帝内经》五脏概念的科学意义进行了研讨,指出中医五脏是一种结构性功能概念,乃中国系统思维的产物,在科学技术发展到综合阶段,包括五脏概念在内的中医理论,对于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理论上科学意义和医疗实践的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17.
健忘是指学习记忆功能衰退的一类病症,“健忘”一词,最早见于《太平圣惠方》,在此之前,《内经》称之为“喜忘”或“善忘”,《千金方》、《外台秘要》则称之为“好忘”。几千年来,中医对健忘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多将其作为一种症状或兼症而散见于气血脏腑证治之中,作为主症治疗者较少见。学习记忆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中医学归之为“神”或“神志”范畴,“神志”作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由五藏精气所化生,又具有整体协调的特点,对此,《内经》提出了“五脏藏神”的理论,充分理解“五脏藏神”论的内涵,理清历代健忘症论治的理论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五脏藏神”理论认识小儿自闭症,并探讨运用振腹推拿治疗小儿自闭症的临床思路。振腹推拿治疗小儿自闭症是以振法为主要操作,辅以通任脉、分胸腹阴阳、摩揉腹部、推腹及拿腹等操作的一套手法。该手法以“补养并调和元气运动”为纲,结合脏腑经络辨证取穴,通过御气、调脏、调形来实现调神的目的,有效改善自闭症患儿的睡眠质量、脾胃运化、语言功能和刻板行为等,从而达到脏和神安之效。  相似文献   

19.
五行学说在西汉之前已成为社会的主流哲学思想,并渗透到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医学也不例外.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医学中产生了五味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在《黄帝内经》(本文认为《黄帝内经》中的七篇大论以及遗篇一篇均为西汉前所著,因此上两部分内容不列入本文讨论范围)中有突出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藏象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五脏是藏象理论的核心范畴。在收集整理《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理论原文的基础上,重点从五行调控、四时阴阳调控、气化调控、官能调控角度分析中医五脏之间的调控关系,阐明五脏功能活动之间的整体性、动态性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生命力旺盛的核心基础,有助于从宏观角度理解中医五脏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