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低钾血症在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18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百草枯中毒死亡的因素;根据入院时血钾浓度分为低钾血症组83例与非低钾血症组99例,比较2组生存率,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钾水平评估百草枯中毒患者存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钾血症与死亡的关系.结果 182例患者中存活70例,死亡112例,病死率为61.53%;死亡组年龄,服毒量,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钾、CO2总量、阴离子间隙和尿百草枯浓度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毒量(OR=0.057,95%CI:0.916~0.975,P=0.016)、尿百草枯浓度(OR=1.937,95%CI:0.039~0.536,P=0.004)、血清钾(OR=-1.725,95%CI:1.259~24.995,P=0.024)、血肌酐(OR=0.048,95%CI:0.913~0.996,P=o.034)和阴离子间隙(OR=0.225,95%CI:0.654~0.976,P=0.028)是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清钾为3.45 mmol/L时,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60 d存活的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68.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钾血症组生存率(7.23%)明显低于非低钾血症组(64.65%)(P<0.05),低钾血症是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OR=8.943,95%CI:4.082~19.593,P=0.000).结论 百草枯中毒早期低钾血症可能是爆发型百草枯中毒的特征,低钾血症可作为评估患者死亡风险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钾离子和血清镁离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病情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的不同阶段血清钾离子以及血清镁离子进行检测,并在同一时期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第2天,血清钾离子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和出院时的血清钾离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血清镁离子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和出院时的血清镁离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第2天和治疗2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神经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钾离子及血清镁离子的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患者进行血清钾离子及血清镁离子的检测可以作为患者病情和预后情况的重要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3.
实用重症监护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监护技术3水、电解质平衡监护3.1钾代谢紊乱钾代谢紊乱主要是指细胞外液中钾离子浓度的异常变化,包括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3.1.1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3.5mmol/L(正常3.5~5.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变化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接受PCI治疗患者58例,其中男38例,平均年龄(57.5±9.70)岁;女20例,平均年龄(63.45±6.74)岁.入选患者均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符合2007年12月ACC/AHA发布的PCI治疗指南中规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治疗指征.所有患者PCI治疗前1 d静脉取血查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术后6 h复查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对比术前、术后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变化.结果:58例接受PCI治疗患者,术后血钾、钠离子浓度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术后发生低钾血症.所有患者术后无低钠血症发生.术前血钾3.5~4.0 mmol/L者23例,术后12例发生低钾血症;血钾≥4.0 mmol/L者35例.术后2例发生低钾血症;比较两组术后低钾血症发生率,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低钾血症发生率为24.1%,估测总体低钾血症发病率的95%可信区间为13.12%~35.16%.结论:PCI治疗后电解质紊乱并不少见,术后应常规进行血电解质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非肌型丝切蛋白基因(CFL1)表达水平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70例初发CML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CML组,选择同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均留取外周血标本,测定其外周单个核细胞CFL1表达水平的变化,比较CML与健康者CFL1表达的差异,分析CFL1与CML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CML组CFL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6.435,P0.05);CML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37.5±1.3)个月,随访结束存活44例(62.86%),死亡26例(37.14%);死亡组的年龄≥50岁、白细胞计数≥50×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700×10~9/L、外周血原始细胞百分比≥3%、Ph染色体阴性、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5%所占比例均高于存活组(χ~2=4.450、7.446、7.540、5.885、10.431、5.053,均P0.05),其CFL1表达水平低于存活组(t=10.026,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白细胞计数≥50×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700×10~9/L、Ph染色体阴性、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5%、低CFL1表达水平均为影响CML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 CML患者骨髓CFL1表达水平较低,同时,年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h染色体、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CFL1表达水平均与CML患者不良生存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降钙素原监测对严重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严重感染患者早期血清降钙素原 (PCT)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 ,对入院 2 4h内的严重感染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 -Ⅱ ) ,收集入院后 2d的血液 ,检测PCT、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C -反应蛋白 (CRP)以及外周血WBC计数等指标。所得结果按治疗结果存活与否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5 6例患者死亡 13例。 13例死亡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为 (2 2 2± 6 3)分 ,存活组为 (9 3± 4 8)分 (P <0 0 5 )。外周血WBC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在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入院当天死亡组血清PCT、IL - 6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 (P <0 0 5 ) ,存活组血清TNF -α水平明显较死亡组高 (P <0 0 5 ) ,CRP在两组间无差异。入院第 2天死亡组血清PCT水平较前 1d明显升高 (P <0 0 1) ,TNF -α亦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存活组各指标变化不大。死亡组 13例中有 3例血清PCT >10 0μg/L ,存活组无 >10 0 μg/L者。 结论 血清PCT水平与感染程度密切相关 ,具有早期判断严重感染患者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东莞常安镇低钾血症流行病学特征及血清钾检测水平与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收治的700例低钾血症患者,总结流行病学特点,并分析患者血清钾测定值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结果本组低钾血症男性占58.00%,年龄为21~30岁(50.00%),职业多为个体户(11.71%),病史以甲状腺功能亢进为主(8.86%),发病诱因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21.43%),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多为6~12h(41.57%),临床表现以四肢肌肉酸痛、肌无力为主(100.0%);其中轻度低钾(血清钾水平为3.0~3.5mmol/L)占17.71%,中度低钾(血清钾水平为2.5~3.0mmol/L)占28.57%,重度低钾(血清钾水平2.5mmol/L)占53.71%,患者细胞计数增高比例为56.71%,心电图异常比例为94.14%,住院时间以3d为主(89.57%);重度低钾患者心电图异常比例高于重度和轻度低钾患者;患者血钾浓度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东莞常安镇低钾血症发病群体以男性、工人、青壮年为主,诱因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常伴心电图异常改变且患者血清钾水平与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24 h内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123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46例)和死亡组(77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口服百草枯剂量、服毒至洗胃和灌流的时间、灌流次数)、入院时血百草枯浓度、入院后24 h内最差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气分析、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等生化指标,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服毒量和入院时血百草枯浓度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两组间服毒至灌流时间、灌流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白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肌酐(Cr)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K+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两组患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酸肌酶(CK)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pH、HCO3-、PaO2、PaCO2均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百草枯浓度、WBC、乳酸、服毒量、pH、K+均为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血浆百草枯浓度、WBC、乳酸、服毒量、pH、K+水平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预后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收治的294例洗胃患者的临床特征, 描述急性中毒洗胃操作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就诊的294例急性中毒洗胃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进行各年之间的相关参数(毒物种类、洗胃量、中毒至洗胃时间等)比较。结果 2019年至2021年共653例急性中毒患者, 294人进行洗胃, 年龄(44.2±20.1)岁, 男性134人(45.6%)。进行洗胃的主要原因为农药中毒(52.72%)、药物中毒(42.86%)。43.8%的患者洗胃量在10 L以内、32.7%的患者在10~20 L。摄入毒物后60 min内洗胃患者占45.3%, 其次为61~120 min占25.8%。在院病死率17.7%。洗胃常见并发症:消化道出血(55/121)发生率45.5%, 吸入性肺炎(54/140)发生率38.6%, 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为低钾20.1%、低钙28.2%、低钠9.2%。各年份组间比较发现, 洗胃人数占中毒人数的比例为58.85%vs. 46.60%vs. 32.41%, 呈逐年下降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血钾水平与长期死亡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PCI的STEMI患者1125例,根据患者入院后首次测定血钾水平(mmol/L)分为5组:3.5(120例),3.5-4.0(481例),4.0-4.5(417例),4.5-5.0(89例),≥5.0(18例),比较5组患者AMI发生后18个月死亡率。结果对患者随访18个月,入院血清钾水平与死亡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这种关系在多变量调整后仍然存在,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中,与4.0-4.5mmol/L(死亡率4.6%)的参考组相比,3.5mmol/L组(死亡率14.2%)患者死亡风险增加(HR 2.08,95%CI 1.05-4.13),P=0.036;3.5-4.0mmol/L组(死亡率1.7%)死亡风险降低(HR 0.38,95%CI 0.17-0.88),P=0.023;4.5-5.0mmol/L组(死亡率11.2%)死亡风险增加(HR 1.92,95%CI 0.86-4.27),P=0.11;≥5.0mmol/L组(死亡率22.2%)死亡风险增加(HR 4.38,95%CI 1.40-13.74),P=0.011。结论 PCI术后的AMI患者中,入院血清钾水平在3.5-4.0mmol/L之间时死亡风险最低,入院血清钾水平在3.5mmol/L和≥5.0mmol/L之间时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12h内相关生化指标与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沧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23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存活组46例,死亡组77例。记录和分析所有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口服百草枯剂量、入院时百草枯浓度、12h内最差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氢离子浓度指数(pH值)、碳酸氢根离子(HCO3-)、白细胞计数(WBC)、血钾(K+)、肌酐(Cr)等生化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其对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12h内最差APACHEⅡ评分中位数(14分)、WBC中位数(22.06×109/L)、Cr中位数(176μmol/L)均高于存活组(3分、12.73×109/L、68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12h内pH值中位数(7.30)、HCO3-中位数(14.5mmol/L)、K+中位数(2.91mmol/L)均低于存活组(7.38、20.5mmol/L、3.4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存活时间中位数为6d(10h~35d),12h内最差APACHEⅡ评分、WBC和Cr水平与患者存活时间均呈负相关(r=-0.618、-0.824、-0.767,P0.05);pH值和K+与患者存活时间均呈正相关(r=0.714、0.796,P0.05)。12h内最差APACHEⅡ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992,1-特异度为0.961,灵敏度为0.957。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12h内最差APACHEⅡ评分、pH值、HCO3-、WBC、K+、Cr水平与预后相关。12h内最差APACHEⅡ评分是早期判断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较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血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与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0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中毒剂量、中毒距就诊时间、中毒距洗胃时间、中毒后24 h内白细胞计数(WBC)、中毒后并发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静脉血CO2-CP、有无氧饱和度(Sa O2)<0.90的时间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等指标。结果:CO2-C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6(95%CI:0.673~0.819,P<0.05),以CO2-CP≥15.5 mmol/L为判断预后的临界值,其判断存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和7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2-CP可作为判断百草枯中毒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83,95%CI:2.226~9.437,P<0.05)。结论:检测静脉血CO2-CP简单可行,可作为判断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的敏感指标,中毒早期出现CO2-CP下降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气管插管行呼吸支持并洗胃对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A、B二组。A组采用气管插管行呼吸支持并洗胃方式,B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后自主呼吸并洗胃方式。另从2014年6月-2015年5月抽取25例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C组,不进行气管插管直接洗胃。对比三组患者疗效。结果:A、B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均为100%,C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8%。A组并发症率为4%,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A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与B组差异明显(P0.05),与C组的差异更加明显(P0.01)。结论: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采用气管插管行呼吸支持并洗胃具有较高的抢救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王丽萍  李蕾  胡洋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207-3208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HOPP)是一种与钾离子代谢异常有关的疾病。疾病发作时血清钾低于正常是本病的特点之一,但逐渐有学者发现该病患者伴有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升高。现将我院2000-01-2009-12住院的并同期检查血清钾和CPK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心力衰竭患者缺钾严重、补钾困难的课题,作者通过给予狗及家兔不同浓度的氯化钾直肠注入与静脉滴注对比其钾离子上升幅度的实验,进行了讨论。上述实验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直肠注入氯化钾前后对比血清钾离子上升曲线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剖检动物直肠粘膜、肝、肾无受损。经临床对20例血清钾<3.8mmol/L 患者用10%氯化钾20ml 直肠注入与10例缺钾患者以相同剂量静滴对比结果:直肠用药后1小时血钾上升数值(3.46±0.23~3.89±0.24mmol/L)与静脉用药后血钾上升数值(3.50±0.22~3.70±0.35mmol/L)对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用药后6小时、24小时,两组血钾上升数值差别无显著意义。从而认为直肠注入氯化钾对心衰缺钾患者补钾,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在急诊内科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急诊内科收治的75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催吐、洗胃、吸氧、大量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胃和肝脏功能保护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血液灌流(HP)治疗急性百草枯(PQ)中毒患者的对血清PQ清除率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5年收治的87例PQ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HP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47例(洗胃+1次HP治疗+常规治疗)和强化组40例[洗胃+3次HP治疗(间隔时间6h)+常规治疗],分别检测HP治疗前、HP后即刻、8h、16h、24h两组患者血清PQ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差异,并比较2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结果:强化组治疗后8h、16h、24h的血清PQ水平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强化组和常规组第1次PQ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次、第3次HP治疗强化组的PQ清除率分别为(35.9±6.11)%和(28.85±4.70)%;强化组治疗后24h、72h的血清MDA、IL-10、TNF-α、PaCO_2、BUN、Cr水平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SOD、PaO_2水平在治疗后24h、72h显著的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强化组的救治成功率50.00%显著的高于常规组的27.66%(P0.05)。结论:急性PQ中毒患者及时多次应用HP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CCU病房2004-07~2008-10收治的270例资料完整的AMI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24~48 h血清APN水平最高值分为三组,即A组(APN水平≥8.5 mg/L)、B组(APN水平5.5~8.5 mg/L)和C组(APN水平≤5.5 mg/L),比较各组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①住院病死率:A组8%(5/66),B组8%(13/161),C组21%(9/43),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②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梗死面积:C组高于A组和B组(P<0.05).③住院期间死亡27例,存活243例,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APN水平分别为(6.1±1.2)mg/L和(3.6±1.3)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对AMI后30 d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APN水平与AMI后30 d住院期间病死率相关,30 d住院期间病死率随着血清APN水平降低而升高.结论 血清APN水平可能与AMI预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泥浆灌注洗胃辅助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用泥浆洗胃辅助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百草枯中毒41例,随机分为泥浆洗胃辅助治疗组(观察组)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观察2组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的发生时间、住院期间死亡时间及死亡病例存活时间和痊愈率.结果 观察组MODS发生时间为(2.84±0.43)d,住院至死亡时间为(5.98±0.57)d,全部死亡病例存活时间为(10.76±1.38)d,痊愈率42%;对照组MODS发生的时间为(2.09±0.35)d,住院至死亡的时间为(3.17±0.44)d,全部死亡病例存活时间为(8.56±1.02)d,痊愈率1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用泥浆灌注洗胃辅助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痊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与分析血清钾对慢性心衰患者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20年3月入院的慢性心衰患者归为心衰组,病例数为120;将同期入院进行健康体检者归为对照组,病例数为120例.检测两组血清钾离子水平,随访调查患者的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衰组的血清钾离子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高钾血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