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诗晗  李良松 《河南中医》2019,39(7):1005-1008
《神农本草经读》援引《伤寒论》经方用法阐释药物,把药物与《黄帝内经》理论、临床用法相结合。但《神农本草经读》并未全盘接受古人之说,其调整药物品类,舍弃迷信观念,反对过度炮制,认为药物的性味取决于其所禀受的天地之气;陈修园认为上品药皆是日常食疗保健之品,难当大病之用;其批驳无稽之谈,博采众家之长,援引《本草崇原》及《本草经解》等多家注释;擅用五运六气、取象比类、易理八卦等思维诠释药性。《神农本草经读》训诂内容包括训释病名、训释功效、训诂字义、补充成分、考证药物等。  相似文献   

2.
付国英 《西部中医药》2011,24(12):103-105
为了还原《神农本草经》的本来面貌,也为了让读者学习领悟处方用药的博大精深与万变不离其宗之独特。故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历代有关本草类的典籍,以期给读者提一套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本草思路及一套《本草》系列图书。对将要出版书籍的选择,就在于这些书要向读者阐述和还原《神农本草经》的治病用药原则和思想,这也是《神农本草经》一书的最核心内容——药物的形、色、气、味。这些书从不同角度阐释以上4点,并相互引证,各有发挥。篇幅都不大但却字字珠玑。  相似文献   

3.
<正>四气五味为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书中以四气配合五味,共同标明每味药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药物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本草编写体例,奠定了以四气五味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五味之中,甘为补益象征,甘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本草学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大家公认《神农本草经》是公元二世纪前后所定型的本草书。其实此书早在西汉已有了,它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包括动物药67种,植物药252种,矿物药46种。按药物功效和应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  相似文献   

5.
丹参用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即有相关记载。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丹参功效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但历代医家对丹参的功效理解认识不一,甚至有相悖的现象。本研究分别从汉晋南北朝时期、唐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和近代时期,通过本草考证对历代本草进行深入挖掘与梳理。经过系统考证,梳理了历代主流本草中丹参功效认识的沿革。发现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正品丹参即为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的丹参品种,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6.
淫羊藿在不同本草医书中药性记载不同,即有的记载为寒性,有的记载为温性。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对淫羊藿的“寒”“温”药性的认识,同时对淫羊藿的基源进行考证,多角度分析淫羊藿“寒”“温”药性变化的原因。据考证发现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到宋朝的《证类本草》记载淫羊藿的药性均为“寒”性,但自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其改为“温”后,此后历代本草、医书及当今的中药辞典、中药教科书等书籍多载为“温”,只有少数古籍记载为“寒”,而这些明代之后仍记载“寒”性的著作,如《神农本草经读》《神农本草经赞》等均是对《神农本草经》的解读和深化,故不排除遵古的思想;另外,各代淫羊藿来源也是相同的。所以淫羊藿药性的差异变化,可能是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医家的医疗实践,所获取的临床经验的差异,为了对新的实践结果在理论上获得支持,则出现了对其性味的重新思考,故将药性由寒改温。  相似文献   

7.
明清前药性理论发展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然淑  房景奎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280-2282
中药学药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是随着整个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专书,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其序列内容包括三品分类原则、君臣佐使配合、七情、四气、五味、采造时月、真伪陈新、药性调剂宜忌、用药查源、毒药用法、用药大法、服药时间、大病之主等十三条,这些原则奠定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对后世本草学理论发展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性理论是前人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最早较为完整地阐述中药药性理论的专书可谓《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尽管书中论述的内容不多,但言简意赅,为后世药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也必须看到古人在运用《本经》药性理论的同时,还常用其它药性理论予以补充。这部分内容虽有一些随着本草学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掌握,但仍有一些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此,笔者仅就《本经》以外的药性理论作一探讨。1《本经》以外药性理论1.1气臭之说:中药气臭包括药材本身的气味及药物煎煮…  相似文献   

9.
王进  王旭东  吴承艳  朱博冉 《中草药》2017,48(1):197-202
本草学是在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对传统"药"学的统称。中药的毒性理论蕴含于本草学药性理论之中,其论述范式则指撰写本草学著作所应用的指导原则。毒性理论的论述范式是经《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的传承逐渐形成的,其形成在汉代"生生不息"观念的凝结中又涵摄了药性、毒副作用、药材基原、药材制备及配伍等复杂面向。经探考发现传统的"有故无殒"药性作用部分应回归四气及气味厚薄的记述;不当的药材基原部分应统属于药材来源的管控;特殊体质的不良服药反应不应归于毒性的记述,因剂量不宜或服用方法不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应回归到国家相关部门建议的项目之下;毒性分级分类的标准须有现代毒理的研究为基础同时严格限制使用剂量与适用范围。这将有助于重新建构既兼顾中药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发挥中药特色的现代本草学。  相似文献   

10.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王好古作为易水学派中坚人物,其学术思想特色集中体现在伤寒阴证论和易水特色药性理论,代表作为《阴证略例》和《汤液本草》.两书奠定了阴证学说的基础,继承并发展的药物归经学说、引经报使说、药物升降浮沉说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北宋,是中药学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本草学的研究从只论及药物的性味、功效、产地、有毒无毒等方面,开始转向了对药性理论较深入的探索。寇宗爽的《本草衍义》就是较早、较系统地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来阐释药效的代表著作。此书对后世医药学家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中药学史上具有较高的价值。元明医药学家对此书至为推崇。建国以后,一些医史学家、药学家又进一步探讨了本书的版本、刊行情况、主要内容及成就,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医学奠基著作,一直是历代医家必读本草,且后世学者对其主治疾病多有发掘。然而,时至今日,书中所载许多药物的重要功效却被忽视,鲜有使用。笔者结合古方叙述、名家医论、现代研究等资料,仅对《神农本草经》中干地黄、桑叶、当归的有关重大功效记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华本草》中补阳药物药性规律,为补阳药物药性理论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以"补阳"索引主题词检索《中华本草》,建立Excel数据库,对其来源、性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146味补阳中药来源以植物药为多,动物药次之;药性以温性(78.57%)为主;药味以甘(42.66%)为主,其次为咸(18.82%)和辛(17.90%);归经以肾经(42.55%)为主;绝大多数药物无毒;功效以补肾、温肾、止痛、强筋骨、益精血为主,主治肾虚、寒症、痹痛、筋骨软痛等。结论:《中华本草》中记载的补阳中药,其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结果与传统中药药性基本符合,能够为补阳中药筛选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但其利尿作用常被忽视。现就大黄的利尿作用浅析如下。1中医论述关于大黄利尿作用的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谓之"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后世的本草学著作,如《日华子本草》谓其"利大小便",《药性论》称其"利水肿",《本草备要》谓大黄"(治)黄疸水肿,二便不通"。其它一些本草著作也有类似记载。方剂方面,如  相似文献   

15.
<正>不同历史时期石膏的临床运用具有时代特点。秦汉时代,《神农本草经》认为其性微寒,有解肌透表、泻阳明实火、清肺平喘、生津止渴、镇惊安神之功效,仲景《伤寒杂病论》有含石膏方剂17首,且均为生用,取其清热见长之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著作所认为的石膏功效与秦汉时代基本相同,但认为其性大寒,且认识到石膏可治疗"时气"(即疫病)。唐代本草书籍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以前本草对石膏功效的认识,且应用范围大大扩展,认为其有清热泻火、清五脏热、清热通络、解毒逐疫、透疹  相似文献   

16.
《神农本草经》之名最早见于西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成书于汉代,从《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证类本草》。这些本草专著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在卷数、药物数量、注释及相关内容方面历代都有发展和增加,但在总的体例、分类、编排方式等,仍与《神农本草经》相同。可以说后世的本草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序文"发展为后世本草的"叙例",三品药物发展成为后世本草的各类及分卷,药物条文保留在《证类本草》及各本草书中。今日所见《证类本草》的"白文",即是《神农本草经》的古文献,也即陶弘景的"朱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马蔺子进行系统本草考证,为该药材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挖掘其新的药用功效提供线索。方法:查阅历代本草及中医典籍,比较马蔺子在16个地方标准中质量标准的差异,从其名称、产地、形态、药性及功用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结果:马蔺子以“蠡实”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且别名众多,清代以后均以马蔺子作为药名;植物形态描述及绘图表明,马蔺子无混淆品,且与《中华本草》记述基本一致;古代本草记载产地以河北冀县最为道地,且清代以后全国各地均有出产;药性方面主要为性温、平,味甘,无毒,归肝、脾、胃、肺经,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血的功效。可治疗小便不利、寒痹湿滞、便血、寒疝、血崩、白带、痈肿等,其外敷还可治疗虫蛇咬伤。结论:通过对马蔺子进行本草考证,可为国家制定该药材的中药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发其新功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神农本草经集注》的成书概要及其学术价值。方法:从《神农本草经集注》的成书背景、内容、学术价值和版本流传等方面探讨《神农本草经集注》的学术价值。结果与结论:《神农本草经集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学术价值的综合性本草著作,是我国珍贵的古代本草文献。  相似文献   

19.
明清前药性理论发展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学药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是随着整个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专书,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其序列内容包括三品分类原则、君臣佐使配合、七情、四气、五味、采造时月、真伪陈新、药性调剂宜忌、用药查源、毒药用法、用药大法、服药时间、大病之主等十三条,这些原则奠定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对后世本草学理论发展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0.
<正> 中药历史源远流长,本草著述种类繁多,收罗宏富。自《神农本草经》以降,历代本草均有增删添补。这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用药物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医学遗产。但是由于历史久远、地域广大,中药同名异物,古今异名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是同一种药物,炮制方法不同,药性也有差异。这种情况导致了中药工作的复杂性,给临床、科研带来一定困难。本文仅从本草学的角度,谈一下处方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古今异名使用错误如:“木通”,《神农本草经》和唐《新修本草》皆称谓“通草”。《神农本草经》通草条下载:“通利九窍血脉关节”,《新修本草》载:“此物大者径三寸,每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