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SSRIs)抗抑郁药与针刺联合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伴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联合西药治疗)和药物组(单用西药治疗),每组45例.药物组采用西药治疗,根据病情选用SSRI类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针药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百会、印堂、神庭、风池等穴.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4周末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及Asberg氏抗抑郁剂副反应量表(SERS)评分来评价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疼痛症状及抗抑郁药副反应方面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HAMD、VA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针药组治疗第1、2、4周末HAMD评分、VAS评分明显较药物组低(均P<0.01).针药组治疗第1、2、4周末SERS评分亦明显较药物组低(均P<0.01).结论:针刺对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伴慢性疼痛有临床增效作用,并可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交泰丸合用盐酸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心肾不交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共服药8周,观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HAMD因子评分及HAMD减分率、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和中医证候量表有效率的情况,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交泰丸合用盐酸氟西汀治疗4周和治疗8周均可明显减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HAMD评分、HAMD因子评分和中医证候量表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疗效以8周最佳(P<0.05或P<0.01);HAMD因子评分中迟滞评分治疗4周和治疗8周时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交泰丸合用盐酸氟西汀治疗8周后,轻中度抑郁症患者HAMD减分率和中医证候量表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用盐酸氟西汀,总有效率优于单用盐酸氟西汀。[结论]交泰丸合用盐酸氟西汀可以缓解抑郁状态,改善中医症状体征,并且增强盐酸氟西汀抗抑郁的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对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增效作用,以及调节炎症因子平衡的作用。方法:9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针药组,两组连续治疗4周,分别在不同治疗时点通过HMAD评分、愈显率、总有效率及SERS评分来评价针刺对SSRI类抗抑郁药的临床增效作用;以及设立正常组,评价治疗前后两组炎症因子浓度的变化。结果:针药组治疗后第1、2、4周HAMD评分明显较药物组低(P〈0.01)。两组治疗第4周后,针药组愈显率、总有效率明显较药物组高(P〈0.01)。针药组治疗后第1、2、4周SERS评分明显较药物组低(P〈0.01)。治疗后第4周IL-1、IL-6、IL-4、IL-10浓度,针药组与药物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0.01)。药物组与正常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针药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4浓度也较接近。结论:针刺能够有效、快速地增强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以及能够调节促炎症因子与抗炎症因子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五俞穴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与西药组,每组50例。西药组予谷维素、维生素B1、地西泮片及普奈洛尔治疗,针药组采用针刺五俞穴(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肾俞)联合常规西药治疗。2组均以10天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治疗后观察2组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针药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于西药组(P0.01)。针药组总有效率88.0%,西药组总有效率7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AMA、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针药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1)。结论:针刺五俞穴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焦虑和抑郁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西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AMD量表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AMD量表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是一种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30例,采用单纯SSRI类药物治疗;针药组25例,采用针刺配合SSRI类药物治疗;灸药组25例,采用针刺加艾灸配合SSRI类药物治疗。分别观察三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星期HAMD量表总评分情况,采用HAMD量表评定疗效。结果灸药组、针药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与药物组总有效率(8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灸药组和针药组在治疗1、2、4、6星期HAMD总分改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灸药组在第2星期起HAMD减分率大于针药组和药物组,减分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艾灸配合SSRI类药物治疗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用SSRI类抗抑郁药,且起效速度快。针刺配合SSRI类药物的治疗也有类似的疗效,但针刺加艾灸配合药物治疗对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减少HAMD量表积分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对风寒阻络证颈型颈椎病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颈痛量表(NPQ)评分的影响。方法将90例纳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药组、中药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针药组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方和电针治疗,中药组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方治疗,针刺组予电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NPQ评分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针药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及NPQ评分差值均高于针刺组、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中药组之间中医证候评分及NPQ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能缓解风寒阻络证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减轻颈部疼痛,改善颈部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埋针对抑郁症患者HAMD量表因子分值影响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埋针结合SSRI类药物治疗抑郁症对HAMD量表各症状群改善的差异及与治疗频次的关系。方法:71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埋针治疗组、针刺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分别观察三组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后HAMD量表总评分和各因子分变化情况。结果:两治疗组HAMD总评分和各因子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保持此结果。结论:埋针和针刺结合SSRI类药物可快速而明显的改善抑郁症患者各症状群,且此疗效可以保持到治疗6周后,针灸的及早介入对该病治疗无疑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埋针治疗与针刺治疗无显著性差异,但由于减少了治疗的频次,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治疗基础上针、灸抗抑郁效应。方法: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针灸药物组(25例)、针刺药物组(25例)、药物组(30例)。3组均给予SSRIs类药物,在此基础上,针灸药物组予督脉导气针刺法,穴取百会、风府、大椎等,并温灸大椎、百会;针刺药物组仅予督脉导气针刺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于治疗前后评定总分和各因子评分,并评定疗效。结果:与药物组相比,针刺药物组与针灸药物组HAMD量表阻滞、睡眠、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和总分明显改善(P<0.05,P<0.01);与针刺药物组相比,针灸药物组进一步改善了HAMD量表中的睡眠因子、认知因子评分和总分(P<0.05,P<0.01)。3组愈显率分别为100.0%(25/25)、84.0%(21/25)、56.7%(17/30),针灸药物组优于针刺药物组(P<0.05),且两组均优于药物组(均P<0.01)。结论:SSRIs类药物治疗基础上针、灸存在一定的抗抑郁效应,且针灸并用疗效优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麻芩咳喘合剂联合针刺及罐疗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针药并用组和中药组各30例。中药组予麻芩咳喘合剂,每日1剂。针药并用组在中药组基础上联合针刺及罐疗,每周治疗2次。两组均治疗3周,并于治疗完成1周后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肺功能指标、哮喘控制(ACT)评分,治疗后评价疾病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1、2、3周及随访时中医症状积分均显著减少(P0.05)。针药并用组在治疗第1、2周中医症状积分显著低于中药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及AC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针药并用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峰值流速(PEF)显著高于中药组(P0.05)。两组治疗后喘息、哮鸣音、胸闷、咳嗽、鼻塞流涕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中药组比较,针药并用组胸闷、咳嗽、鼻塞流涕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麻芩咳喘合剂联合针刺及罐疗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疗效与单用麻芩咳喘合剂相比能更快缓解症状,改善肺功能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1.
《中国针灸》2009,29(9):699
目的:评价和分析针药结合治疗不同证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特点.方法:将80例抑郁症患者经中医辨证分型后分为肝郁脾虚组(35例)、心脾两虚组(21例)和脾肾阳虚组(24例),给予针刺百会、印堂、四神聪、内关等穴和口服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自制中医辨证分型症状评分量表评定疗效.结果:针药结合治疗4周后,肝郁脾虚组有效率为91.4%,心脾两虚组为90.5%,两组均优于脾肾阳虚组的87.5%,(P<0.01,P<0.05);治疗4周后,肝郁脾虚组与脾肾阳虚组HAMD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1、2、4周后,中医辨证分型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均P<0.001),其中在治疗2周后,脾肾阳虚组与肝郁脾虚组、心脾两虚组证型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肝郁脾虚组减分率与心脾两虚组、脾肾阳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合并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对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疗效较好;中医的辨证分型症状评分表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评价更为准确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从肝脾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临床疗效,比较针灸疗法与西药氟西汀的疗效差异。方法 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针灸组和药物组,针灸组穴取百会、合谷、印堂、太冲、期门、足三里、脾俞,予针刺治疗;药物组口服氟西汀20 mg,每日早餐后顿服,治疗8周。治疗前进行中医证候的四诊信息采集,并于治疗后8周采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治疗后2、4、8周采集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的四诊信息采集,80例PSD患者中以忧愁善感、神疲乏力、胁肋胀痛、太息出现的频率较高。针灸组与药物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针灸组较药物组积分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8周,治疗组的HAMD积分改善情况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治疗4周后两组TESS评分比较,针灸组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TE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疗程结束时针灸组不良反应仍然低于对照组。结论针灸从肝脾论治PDS,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且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疗效优于西药氟西汀,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观察脐针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4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脐针组、联合组与体针组各28例。脐针组采用单纯脐针、联合组采用体针联合脐针、体针组采用常规针刺,均隔1-2日治疗1次,每周3次,连续4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SAS)自评量表、抑郁(SDS)自评量表、失眠症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及其疗效。结果 三组治疗2周和治疗4周在PSQI总评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SAS、SDS、中医证候方面,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2周后,脐针组与联合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体针组(P<0.01)。治疗4周后,联合组PSQI总评分、各项睡眠因子评分、SAS、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其余两组(P<0.01)。治疗后,脐针组、联合组、体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9%(26/28)、96.4%(27/28)、78.6%(2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三种干预措施均可有效改善患者整体睡眠情况、中医证候及焦虑、抑郁状态,且具有良好安全性。脐针组与联合组可能在短期内改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及中医证候方面更具优势;联合组可能在PSQI各睡眠因子评分及总分、焦虑状态、中医证候评分方面均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西药基础上配合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本病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每次20 mg,每日1次,连续8周。观察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行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针刺选百会、四神聪、神庭、印堂、神门、内关、太冲、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和丰隆,留针3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连续8周;耳穴取神门、皮质下、心和肝,每日按压3次,3~5 d重新贴压一次,连续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和各因子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同时以Asberg抗抑郁药不良反应量表(SERS)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总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均P0.05),观察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其中观察组的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绝望感因子评分在治疗后低于西药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高于对照组的66.7%(20/30,P0.05)。安全性评价方面:观察组SE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联合耳穴贴压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较为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34例和中药组34例,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及症状体征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结果针药组疗效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中医证候评分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大于中药组。结论针药并用能更好地改善慢性盆腔炎的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6.
聂容荣  黄春华 《中国针灸》2013,33(6):490-494
目的:评价针灸调肝固本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遵循随机对照试验原则,将123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42例)、药物组(40例)、针药组(41例).针灸组给予针灸调肝固本法治疗,针刺穴取合谷、太冲、百会、印堂等,并于中脘、下脘、关元、气海穴行麦粒灸,每天1次,周末休息;药物组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每天20 mg,于早餐后顿服;针药组采用针灸组与药物组的治疗方法.3组均于治疗2周末、4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进行疗效评定;采用中医脾胃证候量表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评定;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4周末,针灸组、药物组、针药组愈显率分别为69.0%(29/42)、65.0%(26/40)、70.7%(29/41),组间抗抑郁疗效相当(均P>0.05);治疗2周末时,针灸组、针药组HAMD评分与治疗前及药物组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P<0.01);针灸组与针药组在提高Barthel指数、减少中医脾胃证候评分、减少TESS副反应评分方面均优于药物组(P<0.05,P<0.01).结论:针灸调肝固本法抗抑郁疗效肯定,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舒郁散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其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87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西药对照组及中药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舒郁散中药煎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西药对照组服用盐酸氟西汀分散片(百忧解),20 mg/d,晨起口服;中药对照组服用中药煎剂加味逍遥散,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3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结果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HAMD、SD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西药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郁散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及HAMD、SDS评分,且不良反应少,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百忧解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百忧解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血解郁汤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肝郁型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及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气虚血瘀肝郁型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症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药组和西药组,每组43例。针药组给予益气活血解郁汤联合针刺治疗,西药组给予氟西汀口服治疗。结果:西药组有效率为76. 74%,针药组有效率为88. 37%,针药组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针药组治疗后HAMD量表、MESSS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针药组治疗后BI指数评分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益气活血解郁汤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肝郁型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症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且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康复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痰浊血瘀型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纳入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西药组25例、西药加中药组25例、西药加针刺组25例、针药结合组25例。西药组采用常规单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西药加中药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自拟活血通脉汤治疗;西药加针刺组在西药组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针药结合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运用自拟通脉活血汤加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针药结合组显著高于其他组。西药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15. 26±5. 21)分,治疗后为(7. 34±1. 42)分;西药加中药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16. 12±4. 52)分,治疗后为(4. 85±1. 67)分;西药加针刺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15. 47±5. 19)分,治疗后为(5. 67±1. 26)分;针药结合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16. 72±5. 08)分,治疗后为(3. 25±1. 64)分。西药组VAS疼痛评分治疗前为(6. 52±1. 25)分,治疗后为(4. 76±1. 05)分;西药加中药组VAS疼痛评分治疗前为(6. 32±1. 45)分,治疗后为(2. 96±1. 32)分;西药加针刺组VAS疼痛评分治疗前为(7. 05±1. 67)分,治疗后为(3. 26±1. 23)分;针药结合组VAS疼痛评分治疗前为(6. 72±1. 34)分,治疗后为(1. 87±1. 19)分;四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痰浊血瘀型心肌梗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三组的治疗,其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为治疗痰浊血瘀型心肌梗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