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特殊香气。味苦微辛,性寒。入肝胆经。功专清热、凉血、解暑及退虚热。历代医家对青蒿的退热作用甚为推崇,认为是治疗虚劳发热的要药。《药性赋歌括白话解》中讲得较为全面,'"青蒿,用治温病后期夜热平凉,热退无开之症,或阴虚发热,如骨蒸劳热,日前期热,或原因不明的持续低热,配合辨证用药,常收意外之效"。笔者重用青蒿治疗顽固性发热患者15例,取得满意疗效,其中用药l~3剂收效者13例,用药5利收效者2例。如治患儿李某,男,6岁。患上呼吸道感染近1周,经治疗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推每…  相似文献   

2.
青蒿道地药材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青蒿入药有2 000多年的历史,根据现代研究结果推断,1 700多年前的《肘后备急方》中所记治疗疟疾的青蒿应该来源于黄花蒿。基于本草资料从治疗暑热、截疟等方面,青蒿的道地产区应在历史上的荆州(今湖北)及其周边地区;从抗疟成分青蒿素含量高低的角度,青蒿道地产区应在重庆、广西及周边省份。研究表明:黄花蒿在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抗疟用青蒿素含量较高;黄花蒿放置半年后青蒿素可降解30%左右,一般需放置阴凉干燥处贮藏。野生黄花蒿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试验田选育出的黄花蒿其青蒿素质量分数最高可达2%。  相似文献   

3.
<正> 青蒿与黄花蒿均见于《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卷15;邪蒿则见于菜部卷26。其中黄花蒿条下标记了“纲目”字样,意即系李时珍发现的“新药”或“新种”。近400年来,本草学家和植物分类学家未提出异议,并将青蒿的拉丁学名定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而将黄花蒿定为Artemisia annua L.。至于邪蒿则先是定为伞形科植物Seseli libanotis-Kock,后又改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即与青蒿相同,构成这三蒿的纷乱关系。其根源之一在于李时珍  相似文献   

4.
青蒿虽药用、食用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也已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典籍中,青蒿却有不同的名称,为了还原青蒿的药用、食用历史,对青蒿的记载进行了梳理,以期对其药用、食用历史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为合理利用青蒿资源提供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药青蒿的植物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九七七年前版均规定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及青蒿(A. apiacea)。本文通过古医药文献考证、原植物、资源、化学成分比较及药理作用、疗效等讨论,认为其植物来源仅应以A. annua一种为正品。  相似文献   

6.
WHO批准用青蒿素治疗非洲疟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Sweet Annie,Sweet Wormwood)是一种中国传统草药,原植物蒿属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 L.,由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能有效地治疗疟疾而闻名。青蒿在传统中药中用于治疗热病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写明青蒿用于疟疾寒热。青蒿素于1972年首次被中  相似文献   

7.
青蒿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本草纲目》关于青蒿开“细黄花,大如麻子”等形态特征,以及味苦、截疟的性味功能,考证青蒿应为Artemisia annua L.。19世纪后半叶,日本学者把《本草纲目》青蒿考证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是错误的,必须纠正,因为这种植物的头状花序大如黄豆,味不苦,治不了疟疾,与真实的青蒿特征不符,而且李时珍长期生活、行医、著述的湖北蕲春,没有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分布,其它地方亦呈星散分布,不常见,资源量少,极少见到商品,即使偶见,也只不过是混淆或误用。《五十二病方》(公元前168年)中最早记载青蒿,距今2千余年;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也有1700多年,参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在名称的保留、选用和废弃方面的“优先律”基本规则,青蒿的正确拉丁名只能是Ariemisia annua,没有理由继续把青蒿与Artemisia apiacea错误地联系在一起。《本草纲目》新增的黄花蒿属于Ariemisia annua,晚出异名,赵燏黄等本草学家的见解是正确的,应予采纳。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0,(5)
目的:对青蒿酸(Ⅰ)进行生物转化研究,以获得具有新颖结构的青蒿酸衍生物。方法:将青蒿酸投入到对数生长期的三尖杉悬浮培养细胞和黄花蒿悬浮培养细胞中,共培养两天后终止转化,利用TLC及HPLC法对转化产物进行检测,利用硅胶柱,SephadexLH20以及ODS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方法鉴定结构,最后利用HPLC考察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青蒿酸在三尖杉与黄花蒿培养细胞中均发生了生物转化反应,分离鉴定出一个转化产物:3-α-羟基青蒿酸(Ⅱ)。三尖杉悬浮细胞和黄花蒿悬浮细胞转化Ⅱ的最佳共培养时间分别为2d与3d,总的摩尔转化率最高分别为8.42%与3.95%。结论:首次利用三尖杉悬浮细胞和黄花蒿悬浮细胞生物合成3-α-羟基青蒿酸。  相似文献   

9.
《新中医》1979,(1)
我们对广东韶关地区市售的青蒿进行形态及显微鉴定,学名为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本文所指的青蒿即系黄花蒿。黄花蒿生于土壤疏松、稍湿润、阳光充足的河边草地、耕地、潦荒地、路旁、村旁等地。  相似文献   

10.
<正>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入药,性寒味苦、辛.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之功用.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等症.东汉葛洪《肘后备急方》就有青蒿抗疟的记载,高邮民间古代治疟沿用迄今.近年研究发现青蒿素对恶性疟,脑型疟等疗效颇佳.高邮是水乡泽国之地,盛产青蒿,但青蒿素含量仅0.09%~0.16%,而海南、广西、云南、山东却在0.3%~0.6%.为了寻找高邮地产青蒿素含量低的原因,引种广西、云南青蒿素高含量的种子,并分别在高邮、周山、二沟等地选周围原无青蒿生长的空地种植试验.并在6、7、8、  相似文献   

11.
黄花蒿悬浮培养细胞对二氢青蒿酸的生物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煜  朱建华  于荣敏 《中草药》2010,41(8):1358-1361
目的采用黄花蒿悬浮培养细胞研究二氢青蒿酸(Ⅰ)的生物转化。方法向预培养14 d的黄花蒿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中加入底物二氢青蒿酸,培养2 d后终止转化。通过TLC和HPLC检测转化产物,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以及ODS柱色谱分离纯化转化产物,并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技术鉴定转化产物的化学结构,最后利用HPLC考察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二氢青蒿酸在黄花蒿培养体系中成功地进行了转化并分离得到两个转化产物:3-α-羟基二氢青蒿酸(Ⅱa)和3-β-羟基二氢青蒿酸(Ⅱb)。两个转化产物的最佳共培养时间均为1d,总的摩尔转化率分别为2.6%(Ⅱa)和15.7%(Ⅱb)。结论本研究首次利用黄花蒿培养细胞生物转化二氢青蒿酸,且得到一对区域特异性的羟基化转化产物。  相似文献   

12.
正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效,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湿热黄疸等。青蒿素(Artemisinine)是从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于1972年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其衍生物有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等。青蒿与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已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2015年10月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  相似文献   

13.
青蒿是一种常用中药。据 199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的干燥地上部分。并记载秋季花盛开时采割 ,除去老茎 ,阴干后使用。但文中并未见有青蒿鲜用记载。笔者曾用鲜青蒿治疗小儿高烧 ,屡见奇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李文杰 (12岁 )自去年 7月以后 ,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 ,几乎每月发病一次 ,每次高烧达 40℃左右。曾用多种中西药治疗 ,效果不明显。后改用鲜青蒿治疗 ,服药 2次 ,即获奇效。2 治疗方法 采集鲜青蒿地上部分 ,除去茎枝 ,专取鲜叶 ,每次 15 g,用沸水浸泡 2 0 mi…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不同种源黄花蒿内青蒿素及青蒿乙素含量测定的方法,比较不同来源黄花蒿种质在水培均一化生长条件下青蒿素与青蒿乙素含量的差异,分析影响黄花蒿主要成分含量差异的关键因素。方法 黄花蒿种子采用随机排列水培混合培养,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选择水-乙腈(95∶5,含0.1%甲酸,A)-乙腈-水(95∶5,含0.1%甲酸,B)进行梯度洗脱(0~3.5 min,25%~1%A;3.5~3.6 min,1%~25%A;3.6~5.0 min,25%A),流速0.4 mL·min-1,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检测不同种源黄花蒿中青蒿素及青蒿乙素的含量差异。结果 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分离度良好。不同种源黄花蒿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即25 ℃恒温下循环水培养,青蒿素和青蒿乙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青蒿素含量较高的黄花蒿种源产地是云南,质量分数达3 810.597 μg·g-1;青蒿乙素含量较高的黄花蒿种源地是山西,质量分数1 691.747 μg·g-1,青蒿素含量按照从高到低种源地排列依次为云南>海南>湖北>广西>浙江>山西>北京>山东>黑龙江>甘肃。相关性分析发现,以地域划分时,青蒿素含量与黄花蒿来源地的纬度呈显著负相关,但青蒿素与青蒿乙素含量均与经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同一培养环境不同种源黄花蒿内青蒿素及青蒿乙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影响黄花蒿中青蒿素及青蒿乙素含量的主导因素可能是其遗传背景,提示改良青蒿品种是后续黄花蒿栽培中提升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青蒿琥酯是菊科植物黄花蒿提取的倍半萜内酯类衍生物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疟疾。本文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经过筛选 ,总结 ,综述了青蒿琥酯在抗病原微生物、平喘、对免疫调节、抗肿瘤、毒副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等药理方面的研究情况 ,为青蒿琥酯在药理方面进一步实验研究及其在临床方面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材》2012,(12)
目的:基于青蒿酸的重要药用价值,对武陵山周边4省8个地区春夏两季黄花蒿青蒿酸含量消长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法对植物中青蒿酸进行了浸提,TLC法及HPLC法对青蒿酸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5月份和8月份采集的9个样品黄花蒿青蒿酸含量分别为0.964~2.288 mg/g及1.837~3.737mg/g,8月份平均含量为5月份的1.5倍;栽培品种青蒿酸含量高于野生植物;海拔高度在300 m以下植物样品青蒿酸含量较同期海拔高于300 m以上的植物样品高。结论:青蒿酸含量与植物生长期密切相关,成熟生长期植物青蒿酸含量高于幼嫩生长期。  相似文献   

17.
用青蒿酿酒     
青蒿(黄花蒿)性味苦寒,无毒,归肝、胆、肾经,具有清热、祛暑、除蒸、截疟等功效。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它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在21世纪可替代奎宁的、最有效的抗疟疾药。药理研究证实,青蒿尚有调节免疫、抗血吸虫病、抗病毒、抗菌、抗内毒  相似文献   

18.
青蒿素生物合成分子机制及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是疟疾特别是恶性疟现有的首选、最佳疗法,青蒿素类药物需求巨大。青蒿素原料药依旧主要依赖于从药用植物黄花蒿(中药青蒿)提取、分离、纯化,但其在黄花蒿中的含量较低,且含量变异大。黄花蒿分泌型腺毛是合成、分泌、积累及储存青蒿素的场所,腺毛的正常发育直接关系到青蒿素的产量。提高青蒿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有重大意义,也是当前国际研究热点。该文介绍了青蒿素体内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和代谢调控,以及青蒿素合成器腺毛的研究进展,这些将为开拓新的方法来提高植物来源青蒿素的产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美国研究人员从传统治疗疟疾的中药黄花蒿Artemisia annua衍生的羧苯基三口恶烷(carboxyphenyl trioxane)在 动物试验中显示,有希望的抗疟活性,其活性优于另一个正在开发中的蒿属衍生物―― 青蒿酸(拟)artelinic acid,而且其毒性小于青蒿酸。现正准备在较大的动物中作更直接的临床前试验。美从黄花蒿衍生新的抗疟剂  相似文献   

20.
青蒿琥酯的药理研究纂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江红 《中医药学刊》2003,21(9):1502-1503
青蒿琥酯是菊科植物黄花蒿提取的倍半萜内酯类衍生物,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疟疾。本文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经过筛选,总结,综述了青蒿琥酯在抗病原微生物、平喘、对免疫调节、抗肿瘤、毒副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等药理方面的研究情况,为青蒿琥酯在药理方面进一步实验研究及其在临床方面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