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大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erived neural stem cells,BMSCs-NSCs)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联合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疗效及其相关机理。方法 60只Wistar雄性大鼠,置西宁地区正常饲养,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模型制备完毕后立体定向下进行细胞移植治疗,将大鼠分为3组,即A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球组(BMSCs-NSCs组,n=20); B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球联合BDNF组(BMSCs-NSCs+BDNF组,n=20),注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球细胞的同时,联合注射100 ng BNDF; C组:对照组(仅注射DMEM/F12培养基,n=20); 术后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并于术后24 d取脑组织,行Nestin、GFAP、Map2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细胞移植后第3 d,各组间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细胞移植后第14 d BMSCs-NSCs+BDNF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优于BMSCs-NSCs组,BMSCs-NSCs组优于对照组; 免疫组化检测发现,BMSCs-NSCS+BDNF组Nestin、GFAP、Map2的IOD值均显著高于BMSCs-NSCs组; BMSCs-NSCs+BDNF组、BMSCs-NSCs组各检测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Nestin、GFAP、Map2的表达主要集聚于脑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交界处。结论 在西宁地区联合移植大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及BDNF可显著促进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模型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缺氧预处理后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source n eural s tem c ells o f b one m arrow,BMSCs- NSCs)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立体定向移植治疗大鼠脑缺 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为高原地区脑梗死的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动物实验基础。 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氧预处理组和常氧组,每组各36只,缺氧预处理组造模前3 d进行低 氧预处理(hypoxic preconditioning,HPC)。两组均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每组分为3个亚组(BMSCs-NSCs+BDNF组、BMSCs-NSCs组和对 照组,每组各12只),分别梗死灶同侧尾状核内立体定向移植BMSCs-NSCs+BDNF、BMSCs-NSCs和 DMEM/F12培养基。移植后3 d、7 d、14 d、21 d、28 d、35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每个时间点每组 取2只大鼠,断头取脑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5-溴脱氧尿嘧啶(5-Bromo-deoxyuridine,Brdu)阳 性细胞的迁移路径,行CD133、Nestin、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兔 抗微管蛋白(β-tubul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半乳糖神经酰胺 (Galactosylceramidase,Galc)免疫荧光染色,了解骨髓源性神经球分化情况。 结果 常氧BMSCs-NSCs+BDNF组、常氧BMSCs-NSCs组、缺氧预处理BMSCs-NSCs+BDNF组、缺氧预处 理BMSCs-NSCs组7 d、14 d、21 d、28 d和35 d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3 d时的神经功能评分。移 植3 d时缺氧预处理对照组神经功能学评分显著低于常氧对照组(P =0.040);移植7 d时缺氧预处理 BMSCs-NSCs+BDNF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常氧BMSCs-NSCs+BDNF组(P =0.031)。无论缺氧预处 理组还是常氧组,BMSCs-NSCs+BDNF组CD133、Nestin、MAP-2、β-tubulli n、GFAP、Gal c免疫荧光染色光 密度值(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均显著高于BMSCs-NSCs组(均P<0.001);BMSCs-NSCs+BDNF组、 BMSCs-NSCs移植组各检测指标IOD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 结论 大鼠缺氧预处理后BMSCs-NSCs联合BDNF立体定向移植可显著提高BMSCs-NSCs的效果。缺氧 预处理并不能促进外源性BMSCs-NSCs分化,但却能明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成为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作用。方法取成年大鼠BMSCs,分别以BDNF和BDNF+RA(维甲酸)作为诱导物诱导,于诱导3d、7d后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诱导3天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均有大量Nestin染色阳性细胞,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NSE、GFAP免疫阳性细胞在诱导3d后也有少量表达。诱导7天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Nestin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与诱导3天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NSE、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与诱导3天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BDNF与RA可提高BMSCs神经转化,并促进其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联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治疗大鼠脑出血(ICH)的疗效。方法建立大鼠ICH模型,体外培养标记纯化的MSCs,经侧脑室植入脑部,同时局部注入BDNF。记录对照组、BDNF组、MSCs组和MSCs+BDNF组7d、14d、21d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MSCs脑内迁移及分化;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凋亡细胞。结果 MSCs组大鼠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MSCs+BDNF组对ICH损伤的修复作用最明显。MSCs+BDNF组各时间点MSCs阳性细胞数及NEUN、GFAP、CNP免疫阳性细胞数均高于MSCs组(P<0.01),且MSCs+BDNF组神经细胞凋亡程度最轻。结论 MSCs脑部移植可促进大鼠ICH损伤部位结构和功能修复,BDNF对其修复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胎鼠皮质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取孕龄15d Sprague-Dawley(SD)胎鼠皮质细胞培养为神经干细胞;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24只健康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移植组,在移植后2周、4周依据Garcia的18分评分法对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行脑灌注固定取材,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后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迁移和整合情况。结果用胎鼠皮质培养的细胞nestin表达阳性;缺血移植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缺血对照组(P<0.05);缺血移植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够检测到存活的BrdU阳性细胞,移植后4周时可见移植细胞向周围迁移、分化、参与血管形成,并可见梗死区边缘微血管明显增生;缺血移植组大鼠脑GFAP阳性细胞数较缺血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分离、培养胎鼠皮质细胞Nestin表达阳性,即是大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能在脑缺血大鼠脑内存活、迁移、分化,并且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修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尾静脉途径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到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的大鼠体内,观察MSCs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和培养大鼠的MSCs,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尾静脉移植组2组,移植组在造模7d后尾静脉途径将MSCs植入MCAO大鼠体内,对照组仅造模。比较两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评分的差异,免疫组化染色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分泌的情况。结果移植后1d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2w、1m、2m、3m时移植组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发现尾静脉组见到双侧半球均可见较多的Brdu阳性细胞。移植后1m即可见到MSCs分化为Brdu+NSE、Brdu+GFAP免疫组化双阳性细胞。不同时间点移植组的BDNF分泌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 MSCs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和传代,尾静脉移植的MSCs可在宿主脑内存活和分化并改善神经功能。MSCs移植后可促进脑内BDNF的分泌。  相似文献   

7.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大脑皮质BDNF mRNA表达减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并观察大脑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2h后进行再灌注3d,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神经缺失评分观察大鼠的行为学表现;TTC染色检查脑组织梗死情况;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RT-PCR技术检测大鼠大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障碍表现;脑组织未见梗死灶;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规则;大脑皮质BDNF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左侧半球可见梗死灶;梗死侧脑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神经细胞大量坏死脱落、胞质呈空泡变性、疏松、胞核浓缩深染;大脑皮质BDNF 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进行再灌注3d可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大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骨髓基质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纯化、扩增并经BrdU标记后,经尾静脉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体内,通过神经缺损评分观察移植后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善情况,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到脑内的骨髓基质细胞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血灶周围细胞凋亡及脑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到脑内的骨髓基质细胞主要选择性分布于缺血灶周围区域并表达BDNF;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经静脉注射移植骨髓基质细胞能够明显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恢复;抗凋亡及促微血管增生可能是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系统移植骨髓造血干细胞(HCSs)对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MCAO/R模型,制作成功后24h经大脑中动脉移植大鼠骨髓HCSs。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区病理改变及CD34、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结果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HCSs移植后24h.模型移植组皮质缺血区可见CD34和Nestin阳性细胞,部分呈神经元样细胞改变,48h后不能再检测到CD34阳性细胞,仍能检测到Nestin阳性细胞;模型未移植组不能检测到CD34阳性细胞,且Nestin阳性细胞明显少于模型移植组。结论 在MCAO/R大鼠模型,系统移植HCSs可向脑缺血区迁移和分化为神经元前体细胞而发挥修复治疗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BMSCs)移植到发育期癫大鼠海马区,观察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21日龄发育期大鼠,分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培养使其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建立戊四氮(PTZ)点燃癫大鼠模型,将BMSCs经侧脑室注射移植至癫大鼠海马区;侧脑室注射磷酸缓冲液(PBS)作为对照。分为4组(均n=8):对照组(无癫发作),PTZ致组(癫造模,无治疗),假手术组(癫+PBS侧脑室注射),治疗组(癫+NSC侧脑室注射)。于3、7和14 d处理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BDNF和bFGF表达。结果致组大鼠海马区(齿状回、CA1区)BDNF和bFGF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5),治疗组海马区(齿状回、CA1区)BDNF和bFGF表达较假手术组也有所增加(P0.05)。结论 BMSCs移植可以增加PTZ致大鼠海马BDNF和bFGF表达,从而发挥对癫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对脑梗死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对脑梗死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体质量250~300g。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纯度,将由模型动物股骨骨髓腔内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经尾静脉途径移植到大鼠体内;线栓法制作脑梗死动物模型,分别于脑梗死后24h、72h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部BDNF的表达;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于脑梗死7d时通过BrdU/Nestin免疫荧光双染技术进行检测。结果经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24h、72h时,BDNF表达的水平在脑梗死大鼠脑部明显增高,与模型组及溶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还促进了脑梗死7d时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与模型组以及溶剂治疗组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显著增加脑梗死大鼠脑部BDNF的表达、并促进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动员。骨髓单个核细胞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与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可溶性分子促进神经元存活。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缺血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改良的Longa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1 h后再灌注,24 h后治疗组尾静脉注射3×106骨髓基质细胞,盐水对照组尾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注射。 结果与结论:在梗死后第7,14天治疗组的神经损伤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结果显示静脉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可改善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后缺血脑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成为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作用。方法取大鼠BMSCs。分别以BDNF和BDNF+RA(维甲酸)作为诱导物诱导,于诱导3d、7d后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均有大量Nestin染色阳性细胞,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NSE、GFAP免疫阳性细胞在诱导3d后也有少量表达。诱导7d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Nestin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与诱导3d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NSE、GFAP阳性细胞敷增多,与诱导3b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BDNF与RA可提高BMscs神经转化.并促进其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PBS组和MSCs组,研究脑缺血24h后移植MSCs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分别测定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突触素(SYN)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表达;电镜及免疫电镜下观察突触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及PBS组大鼠相比,MSCs组的NSS评分较低,SYN及BDNF mRNA的表达则明显较高;电镜检查示MSCs组大鼠突触界面曲率较大,突触后致密物质的厚度增加,突触间隙宽度变窄,突触活性带长度增加;免疫电镜示BrdU阳性细胞和宿主脑神经元形成非成熟的突触样结构。结论:MSCs移植可能通过神经营养效应调节脑缺血周围神经细胞的可塑性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前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保护作用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双侧卵巢切除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17β-雌二醇+假手术组;17β-雌二醇+短暂性前脑缺血模型组;生理盐水+短暂性前脑缺血模型组。以低血压联合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0min的方法造前脑缺血模型,只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为假手术,17β-雌二醇为药物干预,生理盐水为安慰剂,腹腔注射应用4周。在造模术或假手术后24h处死大鼠,用HE染色检测大脑皮层坏死神经元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皮层BDNF免疫阳性细胞数,用t检验和两因素析因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β-雌二醇能显著减少大鼠大脑皮层坏死神经元数目,增加BDNF免疫阳性细胞数(p<0.01)。结论 17β-雌二醇对大鼠大脑皮层的神经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相应部位BDNF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脑内巢蛋白(Nestin)和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变化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它们的影响。方法采用微动脉夹夹闭左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SCs治疗组于缺血再灌注后1天、4天及8天经尾静脉注射MSCs(1×106)后分别在缺血再灌注3天、7天、14天的各时间点处死动物,取前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Nestin和GFAP的表达情况;用SPSS统计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检测MSCs干预组在缺血10min后再灌注3d、7d、14d时,大鼠脑组织中Nestin和GFAP的表达增强,相同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SCs可激活大量的星形胶质细胞,保护神经元,促进其修复,有利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并被认为是胶质细胞的分裂原。 目的:以双重荧光标记验证静脉移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内的存活及分化情况,及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趋势。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7/2006-03在中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用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n=10),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n=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 方法: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移植至实验性脑缺血大鼠体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注入相同体积的DMEM培养基。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及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重荧光标记法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比较各组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变化。 结果:移植7 d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脑内5-溴-2-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均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P < 0.05),两组间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再灌注7 d后,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体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明显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可在脑内缺血区存活,并分化为比例更合适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发挥神经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显示,细胞移植对脑出血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有学者在脑梗死后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能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目的:观察移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是否比单纯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脑出血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自体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36只SD成年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每组按不同时间点分为2个亚组,每个时间点6只。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分别在脑出血壳核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20 μL/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0 μL。分别在1,2周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突触素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在脑出血周边区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各时间点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的突触素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免疫阳性产物比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5)。提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比单一骨髓基质干细胞对大鼠脑出血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多巴胺(dopamine)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进行腹腔注射,研究dopamine对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体质量300±20g,造脑出血模成功后随机分为dopamine治疗组、生理盐水(NS)对照组(n=30),同一条件下饲养。每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不同亚组按相应时间点取材。分别测定出血周围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免疫组化评分。取脾组织制作匀浆,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转录调节家族中叉头翼状双螺旋家族的一个独特的成员Foxp3与β-actin的相对密度值,表示CD4+、CD25+、T细胞的活性。结果 dopamine组大鼠与NS组在对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显示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P和BDNF在实验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dopamine组均高于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oxp3mRNA在dopamine组的大鼠脾脏中的表达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opamine能上调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内GFAP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促进神经症状的好转。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恢复有抑制作用;dopamine可下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D4+Th1细胞的抑制作用,促进出血性卒中大鼠脑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孕龄8~10d的大鼠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后代的特异性标志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分别于缺血后不同时间窗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缺血半暗带和梗塞中心,移植4w后比较不同移植部位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和迁移的差异。结果从胎鼠中成功培养出悬浮生长的可表达nestin的神经球,其在含血清条件下可分化为表达GFAP的胶质细胞和表达NSE的神经元。神经干细胞移植4w后可见所有移植动物的细胞都存活,梗塞中心移植的细胞存活、增殖水平明显低于半暗带移植的细胞。结论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梗塞中心和半暗带均可长期存活,其增殖能力与移植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