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测量直刺膈俞穴的危险深度,探讨左右、性别、身高、体质量、BMI指数与针刺危险深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名成年志愿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每组各10人,将维生素E胶丸固定于双侧膈俞穴上,应用MRI断层技术测量膈俞穴的直刺危险深度并计算其安全深度。结果:男性组左侧膈俞穴直刺危险深度为(53.7±6.8)mm,右侧为(54.8±8.9)mm,女性组左侧为(39.9±7.2)mm,右侧为(42.1±9.5)mm;男性组左侧膈俞穴直刺安全深度为(40.3±5.1)mm,右侧为(41.1±6.7)mm,女性组左侧为(29.9±5.4)mm,右侧为(31.6±7.1)mm。膈俞穴直刺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在左、右侧穴位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组的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均明显大于女性组(P<0.05)。膈腧穴的直刺危险深度与身高、体质量及BMI指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膈俞穴的直刺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男女存在差别。膈俞穴的直刺危险深度与身高、体质量及BMI指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测量直刺胆俞穴的安全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将20名BMI在17.8 ~22.9范围的青年志愿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10人、女性组10人,应用MRI技术在横轴位测量胆俞穴的针刺深度,参考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计算.结果:①男性右侧穴位危险深度是(3.44±0.44)cm,安全深度是(2.58±0.33) cm;左侧穴位危险深度是(3.35 ±0.43) cm,安全深度是(2.51±0.32)cm.②女性右侧穴位危险深度是(2.98±0.30) cm,安全深度是(2.23±0.23) cm;左侧穴位危险深度是(2.89±0.29) cm,安全深度是(2.13±0.23) cm.③男性两侧穴位危险深度比较P >0.05,女性两侧穴位危险深度比较P>0.05,提示男或女左右侧胆俞穴针刺危险深度无显著差别.④男性左右两侧穴位危险深度分别与女性比较P <0.05,男性与女性在针刺胆俞穴的危险深度上有差别,提示胆俞穴直刺时应注意性别差异.结论:应用MRI测量直刺胆俞穴安全深度,获得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CT测量直刺肺俞穴位的安全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好针刺深浅是中医针灸医师的基本功之一,其总的原则是:既要得气,又不伤及脏腑组织器官。穴位的局部解剖结构是决定针刺深浅的主要因素,而患者的年龄、体型体质、时令季节、病位与病情,是决定针刺深浅的重要因素。针剌的深度目前还沿用同身寸方法表示。初学针刺者常感到用同身寸深度很难掌握针刺易出现意外的穴位究竟刺多少毫米是安全深度。肺俞穴作为重要的背俞穴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是脏腑辨证取穴的重要配穴,肺俞穴深刺时有一定危险性,针刺不当难以避免危险,故需要进行系统的、大样本的实体测量。 相似文献
5.
7.
8.
9.
10.
11.
目的观察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背俞穴为主治疗,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体疗效和SPIEGEL量表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PIEGEL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背俞穴为主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13.
14.
<正>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巨著中,载录了大量针灸学内容,举凡腧穴考正,奇穴罗遗,各科疾病的针灸取穴经验,以及灸法之操作等糜不俱备而为后世师法。其中对于背俞的应用,补前人所未备,尤具特色,兹不揣简陋,浅析如下。 1 取背俞穴治脏腑诸疾,因症配穴 背俞穴的最早记载,首见于《灵枢·背俞》篇,惟但言五脏俞在背部的部位,及宜灸不宜刺之说,并无详述各俞穴的主治病症。《素问·风论》篇虽有“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 相似文献
15.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行于体表背腰部的穴位,是一组重要的特定穴,在针灸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杨甲三先生临证擅于用脏腑背俞穴配伍治疗眩晕、头痛、失眠等证,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