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观察生物接骨板植入周围的组织对接骨板的反应。方法 实验组用甲壳素-聚己内酯复合材料制成的生物接骨板及螺钉,包埋于28只兔右胫骨中段;在8只兔的对照组中,于相应部位植入金属钢板。实验组动物于术后2、4、6、8、12、24、36周处死,其中24、36周组在处死前行ECT检查;对照组于术后4、8周时分别处死,处死前行ECT检查,观察植入局部反应情况。所有实验动物均行病理切片观察局部组织的反应。结果 实验组组织学表现为术后2周有较明显的炎症反应,4周组更明显,此后逐渐减弱,24及36周组炎性细胞未见;各组均可观察到新生骨小梁。对照组炎症反应不明显,未观察到新生骨小梁。ECT显示放射性核素在生物接骨板周围明显浓集,对照组未观察到同样现象。结论 生物接骨板在体内可引起较明显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炎症反应逐渐减弱,在36周时基本消失;同时生物接骨板在体内可诱导成骨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 adipose derived stem ceils,hADSCs)与聚己内酯/聚乳酸(Polycaprolactone/Polylactide,PCL/PLA)和聚己内酯/壳聚糖(Polycaprolactone/chitosan,PCL/CS)复合支架的生物相容性,为进一步体内组织修复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hADSCs,分别制备PCL/PLA、PCL/CS复合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的表面情况。取材料浸提液培养hADSCs,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评价支架的细胞毒性。hADSCs传代扩增后,接种到支架材料上,裸鼠皮下培养2周,HE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结果 hADSCs与成纤维细胞相似,呈梭形,并以集落形式生长。扫描电镜观察PCL/CS孔径在100μm左右,孔隙率为88.76%,而PCL/PLA支架孔径则在40μm左右,孔隙率为91.45%。hADSCs在PCL/CS浸提液中培养1、3、7天的相对增殖率分别为98.6%、101.6%、110.3%,而PCL/PLA组为98.1%、100.7%、108.4%,说明hADSCs在两种浸提液中均保持较高的增殖率,即两种合成支架均无细胞毒性。hADSCs复合两种支架体内培养后,HE染色后可见有大量细胞长入PCL/CS支架内部,同时免疫组化HLA-Ⅰ检测发现,支架材料内部分细胞阳性表达,说明PCL/CS支架内该部分的细胞来源于人,即hADSCs。而在PCL/PLA内部渗透进入的细胞不如PCL/CS支架组。结论 PCL/CS和PCL/PLA支架安全无毒,hADSCs在PCL/CS支架上显示更好的细胞相容性,该支架可以作为hADSCs的载体材料,用于组织工程膀胱修复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工合成聚己内酯体内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探讨新型可降解材料聚己内酯(PCL)生物体内的降解性质。方法采用重量、分子量以及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热力学性质等指标,观察植入兔背部肌肉中3、6、9、12周的聚己内酯材料的降解性能。结果材料在植入12周时,重量变化不明显,分子量下降不到15%,材料弯曲强度由植入前的(30.52±2.94)mPa变化为(31.96±1.33)mPa;弯曲模量由植入前的(242.32±16.06)mPa变化为(231.05±23.30)mPa;超微形态及热力学性质改变也比较缓慢。结论PCL降解速度慢,初始强度高、力学强度持续时间长,更适于作为骨折内固定物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脂肪干细胞(ADSCs)检测不同混合比例静电纺丝聚乳酸/聚己内酯共混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聚乳酸(PLA)和聚己内酯(PCL)按3∶1、2∶1、1∶1的重量比混合后经静电纺丝技术制成3种比例的纳米纤维支架(NFS).将兔皮下脂肪分离出的ADSCs接种于NFS上,显微镜观察培养1、3、7d时ADSCs在3种支架上的形态;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接种后1~7dADSCs在NFS上的增殖和接种后6、24 h的黏附细胞百分率;活死细胞染色比较接种7d时不同NFS上ADSCs的活死细胞数量.结果 3∶1、2∶1、1∶1支架纤维直径分别为(973±65)、(617 ±44)、(432±24) nm;1∶1 NFS上的ADSCs数量明显多于其他两种支架;ADSCs在1∶1 NFS上增殖较快,接种后第6、7天时,较3∶1 NFS及2∶1 NF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 NFS上黏附的ADSCs数量最多,较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SCs在3种支架上的活细胞百分率分别为(65.60±7.80)%、(69.16±8.30)%、(82.20 ±10.20)%.结论 PLA∶ PCL为1∶1的静电纺丝NFS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配比nPCL/HA电纺纤维取向薄膜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体外诱导培养为成骨细胞;并经传代培养第5代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2×105cm2的密度与不同配比nPCL/HA电纺纤维取向薄膜支架在培养板内共培养,同时以nPCL电纺纤维非取向薄膜材料作为对照,初步观察hBMSCs在不同配比nPCL/HA支架材料上复合培养,对其细胞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hBMSCs与3种电纺薄膜支架材料均有细胞相容性,细胞能在不同材料表面黏附生长、分化增殖。但是PCL/HA的配比为20:1电纺纤维取向薄膜材料黏附率(35.3±2.6)%,为3中材料中黏附率最高的一种,材料表面细胞生长良好,体积变大,有伪足生长。结论:PCL/HA的配比为20:1电纺纤维取向薄膜材料,较适合作为支架材料应用于hBMSCs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构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高分子生物降解材料在预防腹腔粘连中的作用。方法 120只大鼠按编号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乳胶隔离膜组和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隔离膜组。对照组手术建立腹腔粘连动物模型,乳胶隔离膜组和PCL隔离膜组在该手术基础上,分别将两膜固定在腹膜创面上。3组动物分别于术后1、3、7及30d不同时点各取10只大鼠开腹观察腹腔粘连情况。结果对照组全部发生腹腔粘连,乳胶隔离膜组及PCL隔离膜组粘连率明显减低,以后者更显著。结论PCL膜能被假单胞杆菌脂肪酶降解,避免异物刺激产生新的粘连,故此膜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纯聚己内酯(PCL)和甲壳素短纤维增强PCL复合材料进行体内降解实验研究,观察其理化性能变化及组织反应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方法 将纯PCL和甲壳素短纤维增强PCL植入兔背部脊柱两侧肌肉内,于2、4、8、12、16、24周取材,分别测试两种材料的生物吸收率、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并行组织学和透视电镜观察。结果 甲壳素短纤维增强PCL初始强度大于纯PCL,在体内植入过程中,生物吸收率大于纯PCL,力学性能先高后低,强度和模量值24周时与初始值相差不大。未见材料周围组织变性、坏死或肉芽肿异常增生现象。结论 PCL复合甲壳素纤维后,加快降解速度,提高力学性能,材料-组织界面炎性反应轻,是一种具有开发价值的新型胸壁缺损修补及骨科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负载蛋白聚糖4(PRG4)的温度敏感性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共聚物(PCEC)可注射水凝胶材料表征及修复新西兰兔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 利用PCEC温敏性水凝胶负载了PRG4效应因子(PRG4@PCEC),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冷冻干燥的PRG4@PCEC水凝胶的形貌, 测量PCEC和PRG4@PCEC水凝胶的最低共溶温度;使用活/死细胞染色技术评估水凝胶的生物安全性;采用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8只, 36个膝关节缺损样本, 随机分为3组, 其中12个缺损组用PRG4@PCEC水凝胶修复, 12个缺损组用PCEC水凝胶修复, 12个缺损组为空白对照组, 观察水凝胶的软骨修复能力;通过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分析软骨下骨再生, 标本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评估水凝胶对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水凝胶具有明显的多孔微观结构, PCEC和PRG4@PCEC水凝胶分别在35 ℃和38 ℃表现出最低共溶温度;激光共聚焦观察活/死细胞染色结果证明PRG4@PCE...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和机械性能的复合支架材料胶原-聚己内酯(Collagen-polycaprolactone,Col-PCL),通过体外及体内试验验证该支架材料的生物活性及成骨活性.方法 采用三维打印技术制备三维多孔PCL支架,将胶原凝胶充分填充于PCL支架的孔洞内,通过冷冻干燥、交联处理,获得胶原三维活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DTX-PEG-PCL)胶束治疗裸鼠前列腺癌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前列腺癌LNCaP-C4-2B细胞,并皮下接种30只裸鼠构建前列腺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10只/组):模型组、DTX组(阳性组)及DTX-PEG-PCL组(胶束组)。尾静脉注射给药20mg/kg,每3天1次,共3次。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阳性组注射市售的多西紫杉醇注射液,胶束组注射自制的DTX-PEG-PCL胶束溶液。计算各组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测定PSA值,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方法评价药物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结果:1肿瘤体积:阳性组、胶束组的肿瘤体积均下降,但模型组的肿瘤体积上升,阳性组、胶束组分别与模型组进行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胶束组与阳性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PSA值:与模型组、阳性组相比,胶束组血清PSA值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病理学检测:胶束组与阳性组比较,该组癌细胞核分裂象减少未见癌栓形成,肿瘤细胞团中广泛纤维组织增生,分割成团块状,可见大灶性癌细胞水肿,变性,坏死;4免疫组化检测:VEGF、COX-2、bcl-2在肿瘤组织当中的阳性表达比较,阳性组、胶束组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低,而且胶束组与阳性组相比,表达强度更为减低。结论:本研究标明,DTX-PEG-PCL与市售的多西紫杉醇相比是一种治疗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有更好疗效和广阔应用前景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载有自体骨骼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聚ε-己内酯(PCL)/明胶补片,观察其对大鼠肛门括约肌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制备Wistar大鼠肛门括约肌损伤模型,分为3组:A组不做处理,B组直接缝合,C组外科缝合+富含MSCs的PCL/明胶补片.术后30 d评估肛门括约肌收缩能力,观察肛管及下端直肠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MSC均匀分布于PCL/明胶支架,MSCs特异性抗原(81.5±7.1)% CD45+,(97.6±1.6)%CD90+,(85.3±5.1)%CD44-,(95.4±1.5)% CD34-,MSCs未发生表型改变;细胞生长较常规方法缓慢[(0.27 ±0.25) ×104比(5.12±0.48) ×104,P <0.05).组织学观察C组新生的括约肌区域胶原沉积较少,并有明显的新生血管形成.结论 联合MSC-PCL/明胶补片修补肛门括约肌损伤,具有减少瘢痕和促进组织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可吸收生物接骨板的降解速度及降解时间,并观察邻近组织对可吸收生长接骨板的反应。方法 在实验组中,用甲壳素纤维增强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复合材料制成的可吸收生物接骨板及螺钉,包埋于20只新西兰兔右胫骨中段;在对照组中,选择8只新西兰兔,于相应部位植入金属钢板。实验组动物于手术后2、4、6、8、12周处死。对照组于术后4、8周时分别处死。所有实验组的实验动物均行生物吸收率(BAR)测定,并行病理切片观察局部组织对接骨板的反应。结果 PCL制成的生物接骨板及螺钉在动物体内降解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不成线性关系。4周组吸收率为4.36%,6周组为7.35%,12周组为12.8%。实验组组织学表现为术后2周时即时较明显的炎症反应,6周组更明显,此后逐渐减弱,但12周时仍可见炎性细胞。同时可观察到成骨反应。植入对照组未观察到同样的结果。结论 PCL接骨板在体内可吸收,但有部分可引起较明显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同时可诱导成骨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修饰的聚己内酯-左旋聚乳酸共聚物(PCL-b-PLLA)与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犬BMSCs,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记物.将第3代犬BMSCs接种于RGD纳米胶束修饰的PCL-b-PLLA膜L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BMSCs与未修饰的PCL-b-PLLA膜复合培养,3 d后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倒置显微镜及扣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毒性.分别于2、4、6 h细胞计数仪计数检测黏附的细胞数,计算黏附率.结果 原代及传代培养的BMSCs呈梭形外观,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BMSCs超微结构显示其胞体较小,细胞核/浆比例大,胞浆少,染色质较疏松.细胞表而扰原CD29、CD44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示实验组细胞核形态正常,核质均染,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未见明显凋亡及坏死细胞.扫描电镜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数量多,延展好,伪足相互接触紧密.两组材料对细胞均无毒性作用.随时间延长两组材料上细胞黏附率逐渐增高,各时间段实验组细胞黏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RGD修饰的PCL-b-PLLA不仅与犬BM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可显著促进BMSCs黏附、生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明胶/聚己内酯(Gt/PCL)电纺复合纳米纤维支架对家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将16只家兔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其中8只行同体对照实验,分别以Gt/PCL纳米纤维膜覆盖(Gt/PCL组)、PCL纤维膜覆盖(PCL组);余下8只家兔创面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对照组),各组创面数均为8个.记录创面愈合时间;于伤后3、7、10 d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取创面及创周组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 Gt/PCL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8.2±1.3)d、PCL组(20.3±1.1)d、对照组为(22.0±0.6)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PCL组伤后各时相点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其他2组(P<0.05).与其余2组比较,Gt/PCL组真皮层肉芽组织增生少,上皮细胞移行速度明显增快,胶原排列规则. 结论 Gt/PCL电纺复合纳米纤维支架能明显促进家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效果比较确切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5.
天然高分子材料明胶(Gelatin,GT)和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两者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已被应用于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然而,单一组分的GT和PCL材料存在诸多缺点。GT/PCL复合材料克服了单一组分支架存在的缺点,具有理化性能佳和组分优势互补等特点,可应用于构建组织工程器官和修复组织损伤。本文对GT/PCL纳米纤维电纺膜的特征及其在组织工程多个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性回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明胶/聚己内酯(GT/PCL)纳米纤维电纺膜应用于表皮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测定HaCaT细胞(人类表皮细胞系)与电纺膜的生物相容性,并对于接种细胞前后该膜片的机械性能进行评价。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体内研究检测GT/PCL纳米纤维电纺膜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表皮修复裸鼠皮肤缺损的效果。结果 HaCaT细胞能够在膜片上很好地附着和增殖,该膜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测试显示,该膜片具有足够的力学特性以用于移植。体内研究表明,应用GT/PCL纳米纤维电纺膜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表皮能够修复裸鼠的皮肤缺损。结论GT/PCL纳米纤维电纺膜是一种适合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聚己内酯j丝素蛋白/胶原电纺纳米纤维支架,检测其对口腔黏膜j:皮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将冉生丝素膜、水溶性胶原蛋白粉末及聚已内酯按质量比1:1:4;1:l:8;1:1:10共同溶于六氟异丙醇中。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制备聚己内酯/胶原/丝素蛋白电纺纳米纤维支架。将体外培养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接种至材料表面,采用MTT法和扫描电镜研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生长和增殖情况,评价聚己内酯/丝素蛋白/胶原电纺纳米纤维的细胞相容性。结果:MTT结果表明,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在聚己内酯/丝素蛋门/胶原电纺纳米纤维支架生长良好。电镜观察显示所制备的电纺纤维直径均一,呈相互连通的多孔网状结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在改性后的材料表面具有良好的生长形态。结论:聚己内酯/丝素蛋白/胶原电纺纳米纤维支架,具备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适合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生长,细胞相容性良好,是一种组织工程尿道重建良好的支架载体。  相似文献   

18.
聚己内酯/聚乳酸薄膜防治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张仲文  徐莘香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1):692-694,I004
目的:将聚己内酯/聚乳酸薄膜(poly(ε-caprolactone)/polylactic-acid,PCL/PLA薄膜)用于肌腱吻合术部位,观察其防止肌腱粘连的情况,方法:将兔左后肢比目鱼肌腱做部分游离,横形切断其截面积的一半,再将其吻合,实验组于吻合部位放置厚度40-60μm的PCL/PLA薄膜,对照组只行吻合术,石膏外固定3周,结果;大体观察:肌腱粘连形成的半定量评分结果经t检验,实验组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构建电纺聚己内酯(PCL)-明胶纳米纤维膜复合体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作PCL-明胶(50︰50)纳米纤维膜作为支架。取第三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接种于上述支架,构建细胞-支架复合体并进行成软骨诱导培养。通过电镜分析、力学测试、体内植入试验和细胞实验等检测材料纤维直径、孔径和孔隙率、力学性能,细胞在支架上生长、分化情况以及生物相容性。结果 PCL-明胶纳米纤维膜直径均匀,有较大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较好的力学性能。细胞-支架共培养24 h、48 h、72 h后BMSC生长增殖良好,共培养能促进BMSC成软骨诱导分化。体内试验表明材料无毒性,对组织刺激性小,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电纺PCL-明胶纳米纤维膜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细胞亲和性和生物相容性,基本满足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条件,能够用作种子细胞承载体。  相似文献   

20.
聚己内酯电纺纤维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聚己内酯电纺纤维的生物相容性,对其在组织工程支架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聚己内酯纳米纤维,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貌及内部结构,通过溶血实验、粘膜刺激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MTT法)初步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场发射扫描显微镜观察显示所获得纤维呈无纺多孔网状结构,直径范围为153~612nm,纤维形态光滑均一。溶血实验显示材料无溶血现象,不影响凝血功能;MTT试验显示L929细胞在材料浸提液种中生长良好,细胞毒性为0级;粘膜刺激实验未见异常组织学反应。结论:聚己内酯电纺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其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领域的应用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