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胃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对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形成与结构变化、生理病理及在防治疾病方面都与中医的脾胃理论相似相通。通过对脾胃理论与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联系的分析与探讨,我们认为肠道微生物菌群可称之为西医理论的“后天之本”,而这2种“后天之本”是不同医学体系下对其理论的高度概括。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借鉴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从而来阐释中医学的理论与机制,并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2.
目的简要探讨论述《周易》中的三义理论,即简易、变易、不易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突出阴阳理论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方法将三义理论、中医学阴阳理论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相联系。结果《周易》通过三义理论阐述了疾病产生的最基本原因在于阴阳不调。结论在阴阳衡动不居的基础上,抓住当下规律调护阴阳平衡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根本原则,提示今人应适当了解《周易》以求得中医学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郑钦安医学三书的文献研究及总结,结合圆运动的中医学理论,分析其学术思想中以阴阳为总纲的核心理念和阴阳体用关系。阐释生命活动中阴阳体用关系的圆运动生理;疾病由来土薄龙飞天、水寒龙火飞、水浅不养龙的阴阳运动不圆病理;以及据此医理立法与投方施药的圆运动药理,以体现阴阳圆运动的思想以及恢复其阴阳体用之圆运动形式对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应用广泛,用来说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其意思是说:阴阳是自然界的总的规律,是世界万物的纲领,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是万物生长和消灭的根源.总之,是一切变化现象的发源处.所以治疗疾病,首先必须辨别阴阳,从根本上解决.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是造成脾胃疾病的重要因素,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阐述两者之间关系的有关报道少之又少。本文试运用耗散结构理论,从生理、病理和治法三方面论述饮食与脾胃疾病关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人源于天(自然),太虚元气是人与天两者共同的物质基础。本文以此阐述了太虚元气化生阴气和阳气,其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本源;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相关性表现为五行之关系,宇宙万物同根同源是四时-阴阳-五脏相关联的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中医学从四时角度联系阴阳五行认识人体五脏生理作用是"天人相应"思想一个重要的方面;《黄帝内经》"四时五脏阴阳"学术思想是中医学探究生命规律的重要思维模式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医阴阳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起源于《周易》,发展于《内经》。从对《周易》卦爻阴阳理论与中医理论之源流的研究中发现,《周易》学的阴阳论,对中医学的人体解剖组织属性、中医经络理论、疾病诊治以及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整体观起着重要的启示和归纳作用。  相似文献   

8.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广泛运用其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源于阴阳学说,笔者从这一理论出发,对该理论在诊治中医内科疾病中的应用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维娜  李炳茂 《河北中医》2013,35(8):1236-1237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医学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基本思维体系之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在分析研究过程中,主要有形象思维模式、逻辑思维模式、数学思维模式等方法,具有整体可分性、唯物辩证性及发展进步的性质,是认识自然、认识人体、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科学的指导理论,在中医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述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分析其理论指导意义。方法:通过查找、阅读、分析《黄帝内经》《周易》《道德经》等经典著作,归纳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的来源及内涵。结果:黄元御认为天地人身皆统于阴阳,无论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皆应在阴阳运动,即"一气周流"上下功夫;认为五行是一个以土为轴,以其他四行为边运动的"轮";强调治疗上应注意调护中气,以调顺脾胃升降为要。结论: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对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养生和疾病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脾胃论》是最能体现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一部著作,书中阐述了脾胃与四脏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及治疗五脏病的遣方用药规律,丰富了脏腑辨证理论内涵。从《脾胃论》中李东垣对心与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的阐述入手,提炼出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心系病症循“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的特点。临床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以脾胃病机入手,师东垣古法,理后天之本,必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阴阳学说影响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疾病的认识方式,使治则治法理论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揭示治疗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变化和发展,充满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3.
阴阳五行学说 [概述]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关于认识解释宇宙万物变化的认识论,作为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是用来分析和论证人体生理、病理的规律及其疾病的诊断治疗的学问。阴阳学说——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存  相似文献   

14.
太极是易学的内容之一。中医学理论发展中受易学的哲学思想影响较深。文章从太极的阴阳和谐与人体健康模式、太极全息观与中医诊法、太极图与命门学说三个方面,阐述了太极与中医学理论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民国彭子益所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通过宇宙大气热的升浮降沉圆运动之理来阐释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及医理,构建了人身生理病理的动态模型,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以人体圆运动理论来解析《伤寒论》中调和营卫法治疗阳虚汗证实质内涵,以期对目前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有所启迪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试《伤寒论》针对六经病情变化辩治的实质是以围绕中焦脾胃这个核心病理环节而展开的。即三阴三阳的病情改变和病理过程是脾胃内在环境演变的不同表现形式。方法联系各家学说,论证六经病情与脾胃的关系。结果伤寒论证治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趋向是以所谓三阳三阴转变为表现形式,但其论述病情改变的治疗途径而采样的方式、方法,却始终离不开脾胃这个中心环节。故胃主三阳,脾主三阴,脾胃决定阴阳升降和转换,更决定疾病的凶险和转归。结论从全文内容分析和判断,不难勾画出张仲景治在脾胃,把握脾胃盛衰转换内在变化规律的目的和考量。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脾胃病学说独具特色,其以《素问》阴阳离合论为理论基础,以仲景阳明病学说为临床核心,形成了系统的"胃阳学说",发展了中医的脏象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脾胃病理论。本文从胃阳之生理、病理及治疗大法等方面,初步总结了叶氏的"胃阳学说"。  相似文献   

18.
《内经》非平衡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医学理论素为“平衡”思想所统治,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指导临床施治。“阴阳平衡”所谓健康,“阴阳失衡”即成疾病。治疗亦唯“调整阴阳,使复平衡”是求,似成不易之论。而纵观《内经》等中医古代文献,则绝无此说。“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就认为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都是阴阳消长的结果,而阴阳本身,则是经常不断的或‘消’或‘长’地变化着”(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内经》亦认为阴阳消长导致每个事物的阴阳双方处于不平衡状  相似文献   

19.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广泛用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论的丰富内涵,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色之阴阳、声之阴阳、症之阴阳和脉之阴阳,从而更好地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古中医学通过外观宇宙自然,内照人体育化,将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简化为阴阳对流图,并映射于人身,反映人体内的具体生理活动。在这个圆运动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体的基本运动方式——阳升阴降,即以中焦脾胃为斡旋中心,带动其他四极(肝、心、肺、肾)的运动,如车轮生生不息前行。该模式之雏形可回溯至《黄帝内经》,在其多篇章节中提出类似于圆运动思想的观点,为后世提出与完善圆运动的相关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