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02例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7d内抽取血液标本,放免法测定GDF-15,分别在7d和90d采用改良的Rankin评分(mRS)对神经系统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分为有利(mRS 0或1)或不利(mRS>1)两种。结果症状发作6h后GDF-15浓度明显升高,7d后开始降低。mRS>1的患者第7天和第90天GDF-15浓度明显高于mRS 0或1的患者。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发病后6h~7d,患者的GDF-15浓度与第7~90天的mRS评分有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DF-15浓度升高,可作为神经功能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生长分化因子-15(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 GDF-15)是一种新的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超家族的成员,关于GDF-15 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其抗炎、抗
细胞增殖以及抑制肿瘤生长方面。在神经系统中,研究者发现GDF-15 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因
子、运动和感觉神经元的新的营养因子、脑血管疾病及脑损伤的预测因子。最新研究表明GDF-15 还具
有调制神经元离子通道的表达、影响突触传递功能的作用。现对GDF-15 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近年来在神
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动态变化的全脑功能紊乱性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未明,具有广泛研究空间。而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是TGF-β超家族中的一员,其参与多种血管病理生理改变,具有广泛生物学作用,与血脑屏障渗漏、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启动相关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文中着重对CSVD可能发病机制与GDF-15的关系进行综述,为CSVD机制研究提供进一步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钙调蛋白(CAM)与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48例作为研究组,根据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轻中度组(NIHSS≤15分, n=82)和重度组(NIHSS15, n=66);根据头颅MRI计算的脑梗死面积将其分为腔隙性梗死组(n=49)、中等面积脑梗死组(n=67)、大面积脑梗死组(n=32)根据患者出院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 n=87)和预后不良组(3分≤MRS5分, n=61),另选取同期医院体检健康人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GDF-15、CAM与ox-LDL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GDF-15、CAM与ox-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患者血清GDF-15、CAM与ox-LDL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组患者。中等面积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血清GDF-15、CAM、ox-LDL水平高于腔隙性梗死组,且大面积脑梗死组高于中等面积脑梗死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GDF-15、CAM与ox-LDL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DF-15、CAM、ox-LDL对AIS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联合检测预测AIS预后的AUC可达0.877(0.814,0.940),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0.89、0.86,准确性为0.85。结论 AIS患者血清GDF-15、CAM、ox-LDL水平异常升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早期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估病情及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血栓-炎症因子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2020年12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97例老年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静脉溶栓后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43例)和预后不良组(5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对血栓-炎症因子水平对老年ACI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价。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血栓-炎症因子水平与老年ACI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剂量反应关系。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效能进行验证。采用Bootstrap重采样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多因素结果显示,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治疗前NIHSS评分、TOAST分型、MCP-1、t-PA、sCD40L、P-选择素水平均为影响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血栓-炎症因子水平对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检测价值高于单独检测(AUC=820)。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当tPA≤60μg/L时,预后不良的风险随t-PA水平升高而升高(HR=1.005,CI 1.003~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为急性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131例,对照组随机选取健康体检人群108例。收集基线资料及血液检测指标,对所收集的数据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γ-G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吸烟(OR=3. 286,P=0. 001)、高血压(OR=6. 072,P=0. 000)、糖尿病(OR=2. 046,P=0. 043)和γ-GT (OR=1. 027,P=0. 002)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γ-GT水平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 686(95%CI 0. 617~0. 754,P 0. 05)。结论血清γ-GT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γ-GT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一种锌依赖的蛋白水解酶并可特异性的降解细胞外基质。脑梗死急性期MMP-9的表达显著增加并参与了血脑屏障的破坏、血管源性水肿、缺血再灌注及出血性转化等病理过程,且其血浆水平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溶栓后出血转化等显著相关。现就MMP-9与脑梗死的相关关系进行综述,以更好地了解外周血MMP-9水平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镁与急性脑梗死 (ACI)的关系。方法 检测 10 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镁、钙含量 ,并与 10 0名老年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ACI与对照组比较 ,血清Mg2 + 含量明显减少 (P <0 0 0 5 ) ,血清Ca2 + 略有减少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而Ca2 + /Mg2 + 增加明显 (P <0 0 0 5 )。结论 ACI患者血清镁含量下降 ,而钙、镁比值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郑智婷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21):34-35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脑梗死关系研究进展,以进一步指导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从2011-10—2012-04所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此组为观察组,同期选取与观察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的60例无此疾病的正常人,做为对照组。测量2组试验者的血尿酸、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以及高密度脂蛋白。结果观察组试验者的血尿酸是(391.73±97.57)μmol/L,对照组试验者的血尿酸是(225.34±87.25)μmol/L,观察组和对照组试验者的血尿酸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2组试验者的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以及高密度脂蛋白没有明显的差异,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与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血尿酸是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在未来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患者血尿酸的含量变化,以及早发现疾病,并给予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偏头痛与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神经血管性疾病,他们具有共同潜在的病理生理过程。偏头痛与脑梗死风险增高有关,并且被认为是特定群体中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偏头痛和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相互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但这种潜在关系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文将从皮质扩散性抑制、遗传关联、内皮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及偏头痛药物相关性脑梗死几个方面来阐述偏头痛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 收集9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24h)为脑梗死组,40例门诊健康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IL-6、TNF-α、hs-CRP水平,分析其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中等体积梗死组和小体积梗死组相比,大体积梗死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且三者均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检测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梗死体积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介素(IL)-18和组织因子(T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凝血功能关系.方法 79例ACI患者(ACI组)于入院次日、25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早晨,分别检测血清IL-18、TF水平和凝血功能.结果 ACI组患者的血清IL-18、TF水平[(282.22±127.45)pg/ml,(2.10±1.23)ns/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1.13±37.17)pg/ml,0.67±0.34)ng/ml](P<0.01~0.001):ACI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中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ACI组患者血清TF水平与凝血酶原时间及Fib水平呈正相关(r=0.376,r=0.473,P<0.05~0.01).结论 血清IL-18与TF水平异常增高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抗凝及降纤治疗通过抑制TF水平逆转该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炎症标记物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探讨其生化指标在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前景及炎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IL-6、CRP含量及NIHSS评分分析炎症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血清IL-6、CRP含量在急性脑梗死后逐渐增加,72h达高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血清高水平IL-6、CRP有望用于预测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缺血部位、面积大小与上消化道出血率、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对1892例急性脑梗死按脑缺血部位、面积大小,分别比较上消化道出血率及死亡率。结果 并发上消化道出血86例(4.5%),死亡62例(3.3%)。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按梗死部位分别为脑干梗死组33.33%,小脑梗死组16.67%,丘脑梗死组10.71%,基底节区梗死组3.81%,脑叶梗死组2.33%。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组死亡率50%,无上消化道出血组死亡率1.1%,p<0.01。两组死亡率差异显著。结论 急性脑梗死并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与梗死面积大小、梗死解剖部位等因素有关。急性脑梗死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病情恶化的重要标志,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血浆内皮素-1与急性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 1(ET 1)与急性脑梗死 (ACI)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 72小时内发病的ACI患者 4 0例及正常对照组 2 8名 ,分别检测血浆ET 1、空腹血糖、血脂 7项、血压 ,并采用欧洲卒中评分 (ESS)对发病初ACI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ACI组血浆ET 1为 (183 2 7± 5 6 6 3)pg/ml,对照组为 (15 6 4 7± 34 2 4 )pg/ml,两组有统计学差别 (P <0 0 5 ) ;在ACI组内 ,按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分组比较ET 1,均无统计学差异 (均P >0 .0 5 ) ;对ESS及血脂 7项与ET 1进行偏相关分析 ,均无相关性 (均P >0 0 5 )。结论 ACI患者早期血浆ET 1增高 ,提示ET 1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 ,但其与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炎症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将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3组,即无斑块组(38例),稳定斑块组(48例)及不稳定斑块组(60例),其中Ⅰ、Ⅱ、Ⅲ级斑块各为29、41、38例,检测各组患者发病3d内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Gα)、白介素6(Ib6)水平.结果 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浆TNFα、Ib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其血浆TNGα、Ib6水平也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 血浆TNGα、Ib6水平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