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未病"理念是一种防重于治的新医学模式,在当今网络下对构建高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起到重要基础理论指导作用。本文从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三个含义,建立教育平台、组建专业教师队伍、构建后期跟踪服务体系,从而构建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达到有效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秀 《北京中医药》2008,27(3):237-239
中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从"治未病"的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早治和瘥后调摄等思想出发,应加强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体系、心理咨询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心理保健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入手,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当构建基于"治未病"思想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先进、科学而超前的医学思想,主要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其中蕴含的理念与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重视对心理疾病的预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高度契合。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心理育人实践,应未病先防,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应既病防变,加强对心理困扰学生的识别帮扶;应瘥后防复,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把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到高校心理育人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亟待进一步推广和挖掘。  相似文献   

5.
运用“治未病”思想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艳  张煜  张聪  林殷 《中医教育》2009,28(1):67-69
面对高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寻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及早发现和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不仅是高校教育的热点,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传统中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对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就此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黄文秀 《北京中医》2008,(3):237-239
中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从“治未病”的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早治和瘥后调摄等思想出发,应加强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体系、心理咨询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心理保健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在守护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该思想对于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特征,并就"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提出了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医学院校的学生受专业性质的影响,往往出现更多的心理障碍。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基于中医学理论的情志调护思想,包括“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恬淡虚无”的养生思想,“整体观念”的调节思想、“七情调护”的平衡思想,均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成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许多相通之处,将其应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运用中医思想对医学院校的学生进行心理调护,在医学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发挥中西医优势,亟待进一步推广和挖掘。  相似文献   

9.
《内经》蕴藏着先进而超前的"治未病"思想,它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理论核心,在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亟待进一步推广和挖掘。春季是大学生"心理流感"高发季节,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防治尤显重要。文章阐述了大学生结合"治未病"理论顺春生之气,调摄精神情志、调理饮食、规律作息,加强春季自我心理保健以防治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方法策略,达到未病先防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由于老年人元气不足、形气衰减,病情易隐匿、复发、传变,故"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糖尿病作为慢性进行性终身疾病之一,其并发症糖尿病足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糖尿病足的预防保健除辨证施护外,食饮有节、运动疗法、调畅情志、起居有常、房室有度等"治未病"健康教育理念也是疾病治疗的重要内容。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足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作简单探讨。1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治未病"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独具特色的疾病预防思想,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主要内容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其中"未病先防"和"欲病救萌"的疾病预防思想是治未病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然而由于缺少客观的辨识方法和安全有效的预防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预防上的实际应用,因此大力开展中医理论普及教育和严谨的中医临床试验是有效开展中医"治未病"实践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和较高境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现代治未病理念在"大健康"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整理治未病中关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思想的相关论述,对现代"治未病"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思想,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应贯穿于疾病前中后期的全过程,体现在疾病的预防、治疗、愈后防止复发的全过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黄帝内经》所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要治,"已病"、瘥后也同样要治,这是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思想理论源远流长,是中医的重要理论,本文总结了古籍中对"治未病"的认识以及近现代文化中"治未病"思想的发展,明确提出治未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辨识体质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杨明会教授对此深有体会,现将其学术经验进行总结,以便共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内经》中明确提到"治未病"者三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为其中之一。该文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为研究对象,剖析本篇"治未病"思想的发生及其内涵。提出:第一,"治未病"思想的发生肇源于对生命的重视。正因为重视生命,促使人们对生命"未病""已病"状态有了深入的认识,也进一步决定了人们对生命"未病"状态的关注,更造就了"治未病"思想的发生。第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的"治未病"思想,其内涵更多指代的是在"未病"状态时对正常生命规律的治理和调整,其以"防"为核心内容。文章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研究"治未病"思想,有利于从根源上正确认识"治未病"思想的发生、内涵,为进一步研究《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扁鹊心书》在运用艾灸治未病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本文主要探析了《扁鹊心书》的治未病思想,其在重视扶阳、补益脾肾、灸药并用方面有其独到见解,对后世"治未病"思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中医治病、养生的重要思想。亚健康,是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对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以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现代亚健康调理的策略,从调理原则、调理阶段、调理方法等各个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挖掘和整理回医"治未病"知识和经验,探析回医"治未病"思想内涵。方法:基于回医"真一、元气、阴(静)阳(动)、四元、三子"理论体系,从回医未病先治学说的理论基础、病因病机、疾病防治方法以及回医养生保健文化等方面挖掘和整理回医"治未病"知识和经验,进而整理形成回医"治未病"思想理论。结果:回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未病方法和经验,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是回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结论:回医"治未病"理念渗透到疾病发生、发展、防治的各个环节,探析回医"治未病"思想,对丰富祖国传统民族医学内涵,促进人类的健康生存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灸疗与养生     
《内经》"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养生医学思想阐述。《素问·四气调神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李东垣解释"治未病"就是养生,指出"如能慎言语、节饮食,所谓治未病也"。因此,《内经》灸疗养生理论研究,既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又是对《内经》"治未病"养生思想的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