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对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主动脉夹层(AD)及壁间血肿(IMH)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62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其血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存在明显差异;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中,AD组与对照组相比较〈0.05存在明显差异,IMH组与对照组相比较〈0.05存在明显差异。AD组与IMH组相比较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以D-二聚体〈0.25mg/L为阴性标准,IMH组阳性率为58.3%,AD组阳性率95.9%,对照组阳性率8.1%。若以D-二聚体〈0.5mg/L为阈值,IMH组阳性率为50.0%,AD组阳性率87.8%,对照组阳性率4.8%。结论:D-二聚体增高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存在相关性,但D-二聚体水平相对较低尚不能作为排除标准。 相似文献
2.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包括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主动脉夹层分离、主动脉壁内血肿、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尽管此三种疾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但其病理生理学基础、病程演变、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各异。现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预后做一概述,重点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综合征的认识,指导临床正确及时地处理好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1岁,因间断胸痛2年,加重9 h入院。2年前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接受右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入院查体:BP 120/75 mmHg(1 mmHg=0.133 kPa),HR 60次/分,心脏各瓣膜区听诊无杂音。CTnI 3.62 ng/L。ECG: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病理Q波,ST-T无明显改变,考虑急性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tanford B 型症状性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合并壁间血肿行血管腔内修复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回顾并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接受胸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合并壁间血肿的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有突发剧烈胸背部疼痛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明确诊断,于全麻下接受胸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出院后定期电话+门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大血管覆膜支架1枚,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不良事件发生。26例患者接受稳定随访,随访时间3~42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率92.8%。随访中患者无症状复发及血管相关性死亡。CTA复查结果满意。1例患者随访期间因外伤死亡。结论:Stanford B 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合并壁间血肿行血管腔内修复术微创、安全、有效,中远期随访结果满意。术前心理护理及围术期的血压控制是保证远期效果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6.
急性主动脉夹层起病凶险,临床表现多样,初诊极易误诊。而按照其他疾病治疗容易加重急性主动脉夹层,导致患者病情恶化。本研究报道1例初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诊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类似病例的多方位检查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急性主动脉夹层属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是指主动脉因各种病因导致壁内血流,从而发生中层撕裂,壁间分离形成相互交通或不交通的真腔与假腔[1-2].内膜破口是夹层发生的开端,血液经内膜破口流入内膜与中膜之间形成双腔.急性主动脉夹层可能的病因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特发性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等.急性主动脉夹层有两个解剖结局,一是...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国内各地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临床医生认识的深入和急诊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第一时间被甄别出来.其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发病后每小时病死率达1%~2%[1],给心血管外科医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采取适当的治疗策略,尽可能降低致死、致残率,国内外同仁进行了很多探索,有不少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AAD合并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确诊AAD前均误诊为AMI;7例行超声心动图确诊,5例未见异常;心电图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7例,前壁心肌梗死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例;确诊后行溶栓治疗3例,手术治疗9例,死亡3例;术后存活者随访期间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AAD合并AMI误诊率高,预后差;手术是治疗AAD合并AMI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28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保守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观察要点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本次研究共涉及28例住院患者,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11±4)d,均痊愈出院,无护理相关并发症。结论加强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救监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医护人员参加急性主动脉夹层培训前后对62例患者急救、监护效果,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急救与监护经验。方法 将62例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分2组:1994~2002年(培训前)共26例与2003-2006年(培训后)共36例,针对其急救与监护效果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P〈0.05,培训前后2组的急救和监护效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过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急救与监护的培训,使医疗、护理水平提高,有助于降低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加强心理护理等能有效防止患者发生意外,对防止发生主动脉夹层扩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IMH)的自然演变过程,探讨初发时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与演变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21例急性IM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主动脉CTA形态学信息,对保守治疗的IMH患者初次发病后定期进行主动脉CTA检查。根据患者1年随访期间IMH的不同演变分为稳定组和进展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CTA征象的差异,分析影响IMH进展的相关因素。结果 135例IMH患者接受保守治疗,其中稳定组92例(Stanford A型7例),进展组43例(Stanford A型10例);121例随访1年,14例半年后失访。IMH患者中73.76%(163/221)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稳定组与进展组初发时血肿内局限性强化、血肿最大厚度、厚度/管腔直径、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IMH类型、溃疡样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溃疡样变是影响IMH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 IMH的类型、溃疡样变、高血压是IMH最主要的不良预后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收集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在高危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床旁彩超表现的特征,总结归纳能早期床旁诊断AAD的评分方法及预警模式。方法:收集2016-10—2018-10期间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64例胸背部疼痛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床旁彩超表现。并与最终确诊为AAD的42例患者对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其OR值的大小,对独立危险因素赋予分值,建立评分表。通过评分表预测胸痛患者发生AAD的概率。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AAD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高危病史、突发剧烈的胸背部疼痛、双侧血压不对称、高血压、D-二聚体升高、床旁彩超相关表现。根据改良的AAD评分,以5分为评价标准预测AAD发生的敏感度为95.4%,特异度为84.9%。改良后的AAD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8,结论:改良AAD评分能够在床旁快速准确地预测主动脉夹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也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的血肿,夹层发生在2周以内为急性夹层。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病情凶险的急危重症,起病急、变化迅速,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疼痛,呈撕裂样,伴大汗淋漓,常呈休克状态,与急性心肌梗死极相似,但病人血压常常升高,夹层破裂是严重的并发症。未经治疗的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包括病情观察、中药贴敷、穴位烫熨、耳穴压豆以及情志护理等。结果患者住院期间除1例86岁腹主动脉瘤破裂放弃治疗以外,其余29例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无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有利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总结60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严格控制血压和心率,遵医嘱镇静止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做好健康指导,及时发现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19.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系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环状或(和)纵轴扩展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的灾难性疾病。急性期病死率高,未经治疗24h内病死率高达21%。及早急救和护理,可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本文就主动脉夹层急救与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病人的临床特点,找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较少见而严重的血管疾病,但并非十分罕见。结论 提高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鉴别能力,了解其特性,协助医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其死亡率,是心血管科护士必须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