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邪是心悸的重要发病因素,心悸突发突止、心中悸动不安的发病特点与风邪"善行数变""风胜则动"的特性类似。风药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具有"升""散""透""窜""燥""动"等性能。在治疗心悸时配伍风药可起到疏散风邪、调理肝气、活血通络、胜湿祛痰、增效补虚的功效。现代医家亦重视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合理配伍风药治疗心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对风病进行分类和描述,指出肝风善怒,并强调"风胜则动""风胜乃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脑病的部位在巅顶,症状有动摇的特性,与风性相符。我们探析肝风理论,运用于中医脑病急性发作的防治,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3.
风药是指具有祛风散邪作用的一类药物,高血压病属中医学"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认为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涉及邪中经络、郁火内结、瘀血停阻、痰湿内蕴、内虚生风,治疗上可以风药散之、发之、行之、胜之和佐之。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风药可扩张外周血管,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剂作用,可调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及拮抗钙通道阻滞剂受体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当代医家辨证亦多应用风药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风能胜湿"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依据五行理论,风者,五行属木,湿者,五行属土,木能克土,故风能胜湿。"风能胜湿"发挥于后世医家的用药实践中,尤其在指导"风药能胜湿"理论和临床用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临床治疗的角度理解,"风能胜湿"理论中的"风"指的是风药;"胜湿"则是说中医界在治疗湿邪为患的疾病时,普用风药,风药以祛风为长,多具味薄气轻、轻扬发散之性,其性辛、苦、温,味香,属木,辛温可升阳,苦温可燥湿,辛香可醒脾,属木之性助肝之条达,以达胜湿止泻之功;且风药在与其他药物适当配伍后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本篇针对"风能胜湿"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给予论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风药、"风能胜湿"理论、慢性肾小球肾炎与脾脏及湿邪的关系、李氏常用风药及风药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作用的分析,探讨了李东垣"风能胜湿"理论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作用,并通过验案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风胜湿"理论见于《内经》,自金元时期提出"风药"概念以来,运用风药治疗湿邪为患病症的方法从理论到实践都已逐渐成熟,但这一方法在临床的应用尚不十分广泛。古今医家在"风胜湿"理论的指导之下,创立了一系列用风药治疗湿邪为患的方法,包括泄泻、水肿、瘾疹等病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正金代张元素作为易水学派宗师,把常用药物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等五类。此后,其弟子李东垣师承其说,明确提出"风药"之名,并将其广泛运用于内伤脾胃诸病治疗,"风药"由此遂为后世医家所常用,包含的药味逐步增加,但却对其概念未予明确界定,直至清代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提出:"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1]风药有了明确界定。李东垣注重风药,是风药的倡导者,临  相似文献   

8.
孙海波教授认为"风""火""痰""虚""瘀"皆可致眩,但耳眩晕之发病不离"风""痰",与肝密切相关,提出用风药治疗梅尼埃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常见。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优势。中医学按其症状特征归为"泄泻""腹痛""痛泄"等疾病范畴,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风药性轻灵,具有辛散升发的作用,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以起到升清降浊、健脾胜湿、调肝理气、通络散结的关键作用,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正>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师从张元素,尽得其传。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论述到:"羌活,气微温,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经风药也。"[1]此为"风药"一词的最早出处。张氏认为"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故把常用药物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2]。李东垣继承和发展了张氏的"风药"思想,对"风升生"类药物(荆芥、薄荷、柴胡、防风、羌活、升麻、独活、藁本、川芎、蔓荆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腹泻型(D-IBS)乃为最多见的临床类型,腹痛、腹泻、肠鸣等为其主要症状,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腹痛""泄泻""郁病"等范畴。近年来随着对其认识和研究的深入,中医药治疗彰显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依据"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风邪与D-IBS密切相关。风药味辛质轻,具有辛温升散等多种特性,临证遣方用药多配伍风药祛邪外出、胜湿健脾、疏散肝郁、调理气机、助补脾肾,以针对D-IBS复杂的病因病机发挥治疗作用而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太白草医与中医同宗同源,在民间已有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历史,其基础理论和中医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但鲜有文字记载.草医们在药物方面有"四梁八柱""应季药""应藏药、顺藏药队"及"天罡药""地煞药""太白七药"等分类方法及"观药尝药""形色气味"等理论;在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方面有"七因"学说,即把"风、寒、暑、湿、郁、损...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麻柔教授通过多年临证经验治疗紫癜病从"火盛""气伤"入手,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笔者通过分析麻柔教授常用方"桂枝汤""半夏泻心汤""黄芪赤风汤",总结其临床治疗紫癜病经验。麻柔使用桂枝汤加减治疗紫癜病是以平和之药调理营卫,顺势利导、调整阴阳偏胜,重视重建和恢复人体自身抗病能力,达到"气"之和,求得人体自组织开放性复杂巨系统的"有序"。对于典型的中焦"湿热兼虚"证或紫癜病病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则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调和寒热、辛开苦降、补益脾胃,对于辨证为气虚血瘀、营卫不和的慢性紫癜病临证加减使用黄芪赤风汤补气活血通络、扶正祛瘀。  相似文献   

14.
探讨金元著名医家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总结出"脾胃元气论""脾胃内伤,百病弗生论""脾胃为升降枢纽论"的理论,概括李氏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的理论思想。同时对李东垣用药规律予以了分析、归纳,总结其"善用甘温,注重升阳""屡用风药""祛湿化浊散阴火"的用药特点,对指导后世医家临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内经》曰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飧泄即风泄 ,故有肠鸣飧泄之称 ,其特点是泻而伴有肠鸣 ,中医认为腹中雷鸣是风行地中之象。久泻者加风药升清以化浊 ,常能收佳效。故治泻不问多久 ,在治疗的相应方中加入风药 ,是很切合泄泻之病机的。考泄泻之发病 ,在外多与风、寒、暑、湿有关 ,在内多与肝脾失调有关。按风药可祛风、胜湿、散寒、疏肝、升清、开郁泄热及化暑等多种功用 ,笔者临床宗前人之说 ,结合自己的体验 ,常用风药治疗多种泄泻 ,收效满意。其代表方 ,如已故名医秦伯未教授推荐升阳益胃汤 ,他如羌活胜湿汤、升阳除湿汤等也为有效…  相似文献   

16.
介绍刘友章"风药起痿"的新学术理念,发挥风药特性治疗重症肌无力。认为"肝、脾、肾虚损,湿、瘀、毒内蕴"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临证时应发挥风药透邪、宣通、胜湿、灵动的特性,以疏解肌表湿、瘀、毒诸邪,营卫气血始能流利,肌表络脉得以濡养而起痿。同时风药升提、理脾、协同增效的特性,有助于提振肝、脾、肾之虚损,鼓舞正气而起痿。其风药的应用经验:麻黄、葛根"宣通透邪"起痿,羌活、独活"风能胜湿"起痿,柴胡、升麻"升提大气"起痿,薄荷、防风"升肝解郁"治肝郁兼证,紫苏叶、荷叶"理脾护胃"治疗脾胃兼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朱砂安神丸、万胜化风丹、朱砂和硫化汞中的汞元素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及排泄的特点。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分别一次性灌胃给予朱砂安神丸(14 g·kg-1,汞含量1.2 g·kg-1,10倍临床剂量)、万胜化风丹(4.2 g·kg-1,汞含量1.2 g·kg-1)、朱砂(1.42 g·kg-1,汞含量1.2 g·kg-1)和硫化汞(1.4 g·kg-1,汞含量1.2 g·kg-1),并设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记录给药时间,放置于代谢笼中,分别在给药1,2,4,8,24 h剪尾取血50~100μl,2,5,8,12,24h取尿液、粪便适量。末次取血后,处死大鼠,取心、肝、脾、肺、肾、大脑、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测各脏器汞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给药1 h后各组血液中汞含量升高,万胜化风丹和朱砂安神丸组血液中汞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在各组织中汞含量均升高,两复方组在各组织中汞含量高于其他各组,尤以万胜化风丹组更显著。朱砂组在肾组织中汞含量亦有显著升高(P0.05)。各给药组尿液中汞含量均较正常组高(P0.05),以两复方组更为显著。万胜化风丹组和朱砂安神丸组在粪便中的汞含量于8,12,24 h 3个时间点显著低于朱砂组和硫化汞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含朱砂复方万胜化风丹、朱砂安神丸可促进汞元素进入机体,并在短期内主要分布于肝肾组织中。  相似文献   

18.
慢性咳嗽临床不易诊断,病程迁延,易失治误治,为医患双方所苦。隆红艳教授认为小儿慢性咳嗽之病机主要归于风痰闭阻、肺热气逆;病理因素以"风""痰""热"为重;病情迁延、病情反复当责于"风""痰";临证多运用"祛风化痰"法,善用虫类药以达快速止咳之功。  相似文献   

19.
冯兴华教授从事痹病临床诊治30余年,精于类风湿关节炎(RA)诊治,尤擅用祛风法。从风药祛风、风药胜湿、风药活血、风药解郁、风药行经等角度阐释冯师运用风药治疗RA学术思想,并以蠲痹汤、羌活胜湿汤、身痛逐瘀汤、逍遥散等为例阐释冯师应用祛风法治疗RA临证精髓。  相似文献   

20.
风药是指在临床上用于祛风或治疗风病的药物,主要包括祛风药(或解表药)或熄风药。风药具有疏散表邪得功效,但风药不等同于解表药;风药具有升发脾阳及胜湿之效。本文阐释风药在儿科厌食、泄泻、口疮中的运用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