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意义及对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1-5月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大于1周的危重患者60例,其中确诊有下肢DVT的14例患者纳入血栓组;无下肢DVT的4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怀疑有血栓形成时检测血浆TAT、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对有下肢DVT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于治疗后第2天检测血浆TAT、D-D、FDP水平。结果血栓组患者血浆中TAT、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T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浆中TAT、D-D、FDP水平诊断下肢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726、0.753。血栓组患者抗凝治疗前血浆中TAT水平明显高于抗凝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中D-D、FDP水平在抗凝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TAT水平可作为下肢DVT诊断的有效的筛查方法,同时可作为下肢DVT患者肝素抗凝治疗疗效的一项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正常早孕妇女,30例中孕妇女,30例晚孕妇女和30例正常对照妇女和16例产科早期DIC患者检测D-D、FDP、TM水平。结果正常妊娠的各时期孕妇的D-D、FDP、TM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科早期DIC组与正常妊娠各时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M水平在不同妊娠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FDP随着孕期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但这两项指标的早孕组和中孕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的D-D和FDP与早孕组和中孕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孕妇凝血机制会发生改变,处于高凝状态。一旦有早期DIC发生,D-D、FDP、TM水平会有较明显的升高,因此,D-D、FDP、TM可作为产科DIC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水平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诊重症监护室(ICU)的疑似DIC患者的111例,根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中的标准,分为DIC组和非DIC组。在临床怀疑DIC时检测诊断DIC相关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等]及TM、TAT、t-PAIC、PIC。比较组间TM、TAT、t-PAIC、PIC水平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诊断切点及诊断效能。结果 DIC组的TM、PIC和t-PAIC值高于非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T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PIC、t-PAIC值诊断DI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6、0.861、0.819;cut-off值分别为:24.950U/mL、2.836μg/mL、13.100ng/mL;灵敏度分别为:60.7%,89.3%,71.4%;特异度分别为:81.0%,82.8%,87.9%,采用联合检测后,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9%、95.7%。结论联合检测血浆中的TM、tPAIC和PIC水平等对早期诊断DIC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产妇弥漫肉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并分析.方法 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产科DIC52例为DIC组,同期与本科健康体检的门诊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内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2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 P试验,进行比较并观察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DIC组与对照组进行观察检测内容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产妇患者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指标如D-D、PT、FDPAPTT等明显异常时,应特别警惕D IC的可能.如存在D IC的诱发因素和凝血、纤溶异常但尚未达到D IC的确诊标准,可能正处于D IC的前状态,应引起临床高度的重视,笔者的观察显示,联合D-D,FDP和APTT检测是早期诊断DIC的最好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产妇弥漫肉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并分析.方法 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产科DIC52例为DIC组,同期与本科健康体检的门诊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内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2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 P试验,进行比较并观察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DIC组与对照组进行观察检测内容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产妇患者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指标如D-D、PT、FDPAPTT等明显异常时,应特别警惕D IC的可能.如存在D IC的诱发因素和凝血、纤溶异常但尚未达到D IC的确诊标准,可能正处于D IC的前状态,应引起临床高度的重视,笔者的观察显示,联合D-D,FDP和APTT检测是早期诊断DIC的最好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早产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60例,其中轻度新生儿窒息20例(观察Ⅰ组),重度新生儿窒息20例(观察Ⅱ组),无新生儿窒息缺氧早产患儿20例(对照组)。检测所有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外周血血小板值(PL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Ⅰ组患儿PT、APTT、Fbg、TT、PLT、FDP和D-D二聚体均无显著差异(P〉0.01),观察Ⅱ组患儿PT、APTT、TT和PLT均无显著差异(P〉0.01),Fbg明显降低(P〈0.01)而FDP和D-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1)。结论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儿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Fbg降低、FDP升高和血浆D-D二聚体升高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患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敏感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的凝血标志物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4月在该院重症监护室(ICU)住院的危重症患者143例,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88例)和死亡组(55例)。检测患者进入ICU接受抗凝治疗前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2组的凝血标志物水平,分析影响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评价凝血标志物水平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死亡组血浆TM、t-PAIC、FDP、D-D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M、FDP、t-PAIC是影响危重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曲线显示,TM、FDP、D-D、t-PAIC水平增高时患者累积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ICU危重症患者血浆TM、t-PAIC、FDP、D-D水平与其预后及生存率密切相关,对ICU患者凝血标志物TM、t-PAIC、FDP,D-D水平进行持续监测,不仅对危重症患者预后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也可协助临床进行早期干预以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常规凝血纤溶实验指标在DIC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实用实验诊断指标.方法 收集临床确诊的DIC患者33例,早期可疑DIC最后确诊为DIC的患者3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35例进行检测.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D-D),乳胶凝集半定量试验检测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活性(AT:A).结果 DIC患者组D-D和FDP显著升高,AT:A显著下降,PT、APTT、TT均显著延长;D-D和FDP的阳性率均达100%,AT:A和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 P)的阳性率分别为88%和82%,与早期可疑DIC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可疑DIC阶段,D-D、AT:A、FDP的阳性率分别为87%、63%和53%,而PT、APTT、TT、3P试验的异常率仅为40%、33%、23%和20%.结论 D-D、FDP、AT:A检测在DIC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敏感性高于PT、APTT、TT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败血症新生儿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新生儿科病房住院患儿86例,其中普通感染组30例,败血症组56例;另选择3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即时检测所有入选病例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DD)水平和血小板(PLT)数量并进行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和普通感染组比较,败血症组AT-Ⅲ活性和PLT数量明显降低,D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健康对照组和普通感染组间三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症新生儿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组的AT-Ⅲ活性和PLT数量明显降低,DD水平明显升高(P<0.01),DIC组三项指标同时异常的发生率为83.33%(15/18),明显高于非DIC组(χ2=17.75,P=0.00)。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存在明显的凝血纤溶功能紊乱,并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联合检测血浆AT-Ⅲ活性、DD水平和PLT数量变化有助于新生儿败血症时DI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王美华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1):1102-1103
目的探讨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D-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例DIC患者(观察组)、20例疑似DIC患者(对照1组)、20例正常人(对照2组),均应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浆D-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同时对20例疑似DIC者进行D-D二聚体动态检测;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血浆D-D二聚体水平在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分别为(2951.1±1683.8)μg/L、(532.3±360.6)μg/L和(182.5±90.2)μ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对照1组较对照2组均明显增高(P均<0.01),观察组较对照1组明显增高(P<0.01)。对疑似DIC组实施动态检测后,有9例被确诊为DIC,另11例排除怀疑。结论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D-D二聚体水平对临床DI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早期DIC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胆道T管拔(脱)出后的重置T管方法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道T管拔(脱)出后的重置T管的方法。方法 163例次胆道T管拔(脱)出后患者分成两组。其中75例次采用直接插入法(直接插入组)重置T管,88例次用导丝引导法(导丝法组)重置T管。结果直接插入法中有4例未能成功重置T管,导丝引导法中有1例未能成功重置T管。结论直接插入法、导丝引导法均能成功引导T管重置。  相似文献   

12.
T淋巴细胞肿瘤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复发和耐药通常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既往治疗主要采用放化疗,尽管获得较高的治愈率,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最终治疗失败.随着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进入临床实践,恶性血液病的治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进入临床,其针对B细胞淋巴瘤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外周血单核细胞PD-L1 表达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 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PD-L1 表达.以PD-L1 单克隆抗体阻断PD-L1 /PD-1 通路,MTT 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抗-CD3 抗体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以HBcAg 和抗PD-L1 加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ELISA 测定培养上清IFN-γ或IL-10 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PD-L1 表达明显上调.未加入单核细胞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加入单核细胞组,而抗PD-L1 抗体阻断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恢复至未加入单核细胞组水平.经HBcAg 刺激,与健康人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培养上清IFN-γ较低而IL-10 水平升高;抗PD-L1 抗体阻断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培养上清IFN-γ水平显著增高而IL-10 水平降低.结论 周单核细胞PD-L1 高表达对HBV 特异性免疫细胞功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福建沿海地区1型(T1DM)和2型糖尿病(T2DM)人群的血脂各项指标和腰臀比值的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对照组882名,T2DM组936例,T1DM组96例,血脂水平(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和腰臀比值(WHR)测定,稳态模型(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IR)指数,SPSS13.0软件统计.结果 (1)腰臀比值在T1DM组、T2DM组和对照组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测定值T1DM组明显高于T2DM组和对照组(P〈0.05) 而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的比值在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载脂蛋白B在T1DM组与T2DM组内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在各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49,x2=3.412,P≤0.05)即T1DM组〈T2DM组〈对照组.在DM组内,T2DM组的CHOL和LDL-C测定值均明显低于T1DM组(F1=6.406,P1=0.007 F2=9.183,P2=0.005).结论 福建地区糖尿病人群血脂水平在T1DM组、T2DM组和对照组中存在显著差异,但腰臀比糖尿病组内无差别,T1DM比T2DM明显提高了DM合并血脂代谢紊乱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窒息与甲状腺功能改变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时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微粒子化学分析法,对轻、重度窒息和正常新生儿分别作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测定。结果:重度窒息组T3、T4均明显低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结论:新生儿窒息时可影响甲状腺功能,窒息程度越重对T3、T4影响越大,应及早适量补充甲状腺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定量MR图像可能的临床应用和借助于计算机自动认读图像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最基本的磁共振参数,自旋密度ρ、弛豫时间T1、T2以及临床自旋回波序列、线性回归拟合方法得到定量maps,以探索所执行的路线.结果分别用自旋双回波序列和自旋快回波序列采集混合加权图像数据,对其中任一套数据进行后处理,都成功得到了定量的自旋密度ρ-map、弛豫时间T2-map和T1-map.结论上述两种采集方法中,快自旋回波采集可减少采集时间,且效果比较理想.用一个子序列扫描获得一套数据,同时处理出三个参数的maps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118例Graves病初发患者,用他巴唑治疗6月,停药后随访1年,51例缓解,67例复发。结果表明,治前的血清T_3、T_3/T_4比率及治疗结束时的T_3,在复发组与缓解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5,0.005及0.025).而血清T_4,无论治前或治末,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血清T_3/T_4比率是否与预后有关,其实质是取决于血清T_3,尤其是治前的血清T_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表达抗CD20scFv/CD80/CD28/ζ重组基因修饰T细胞,体外观察其特异性清除CD20^+淋巴瘤细胞的能力,为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DNA重组技术将pBULLET上的CD28-ζcDNA插入到已含有抗CD20scFv/CD80的真核表达载体pLNCX质粒上,转染PA317包装细胞,挑取高滴度的包装细胞收获病毒,用收获的病毒感染刺激分裂的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G418筛选1周后与CD20^+淋巴瘤细胞株Daudi、Raji在体外共同培养,用非放射性的细胞杀伤试剂盒和ELISA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T细胞的抗原特异性杀伤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功能。结果酶切及测序鉴定均证实pLNCX/抗CD20seFv/CD80/CD28/ζ构建成功,重组基因修饰的T细胞能在体外杀伤CD20^+淋巴瘤细胞株Daudi、Raji,而对CD20^+细胞株K562无杀伤作用,同时CD20^+靶细胞组上清液中IL-2和IFN-γ水平与CD20^-组相比明显升高。结论重组基因修饰的CD20靶向性T细胞构建成功。该T细胞在体外能特异性杀伤CD20^+淋巴瘤细胞株。  相似文献   

19.
由于脓毒症免疫反应的异质性、复杂的信号通路、促炎与抗炎的相互作用等诸多因素影响,脓毒症疗效及预后依然欠佳。脓毒症免疫抑制增加院内感染及死亡的风险。即使存活的患者通常也会出现长期的免疫抑制状态,是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均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通过对脓毒症,尤其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外周血辅助T细胞、调节性T细胞和CD8+T细胞研究,发现监测其变化趋势与脓毒症不同时期的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显著相关。正确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是个体化治疗的前提。本文综述了脓毒症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期为精准治疗脓毒症和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提供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分子标志物β1,4-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GalNAc T)mRNA在肺癌患者外周血及淋巴结的表达,探讨肺癌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35例Ⅰ、Ⅱ期肺癌患者标本(癌组织、淋巴结及外周血)和12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手术标本及10例来自健康志愿者血液标本中GalNAc T mRNA的表达。结果:GalNAc T mRNA在35例Ⅰ期、Ⅱ期肺癌病人中22例(63%)为阳性,外周血标本中8例(23%)为阳性,43个肺门及纵隔淋巴结中21个(49%)为阳性。而在12例良性肺部肿瘤及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均为阴性。结论:GalNAc T mRNA可作为RT-PCR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