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目的 利用智能手机和Google Earth的数字化、 可视化功能, 构建钉螺资料数据库。方法 方法 先给智能手机加载 多点GPS软件。选择1块江滩查螺, 先通过手机端采集调查框的GPS数据, 将采集的原始数据以KML/KMZ格式导入计 算机, 将KML转化为Excel格式, 录入实验室检查结果, 实现原始螺情资料的数字化。再将Excel格式转化为KML/KMZ 格式文件, 导入Google Earth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 结果 完成1块5 hm2 江滩螺情数据采集, 获得基于Google Earth的可视化 螺情分布图, 构建了钉螺资料数据库。通过钉螺资料数据库, 可查询每个调查框的钉螺数、 活螺数和感染螺数等数据。 结论 结论 利用智能手机和Google Earth, 实现了原始查螺数据的数字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GIS电子围栏技术在钉螺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在电子地图中沿历史有钉螺、现有钉螺等环境周边划定电子围栏,电子围栏设定需关联此环境查灭钉螺等相关监测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钉螺监测信息系统,并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监测终端录入监测信息。结果在电子地图(百度地图)上完成历史有螺、现有螺等环境电子围栏设定,建立钉螺监测信息系统及手机APP的开发,监测信息实时录入、上传;并在百度地图上实时、直观展现钉螺监测情况。结论GIS电子围栏技术可实现在电子地图中为各钉螺监测环境建立唯一"环境电子档案",并实现实时、动态监测和可视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江苏省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82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情况的监测调查。结果 全省监测村中有42个测村发现了钉螺,占监测村的51. 22%;有10个监测村发现了感染性钉螺,占监测村的12. 20%。监测村发现的钉螺面积占调查总面积的27. 86%,发现的感染性钉螺面积占总有螺面积的17. 35%。监测村总的钉螺密度为0.16只10.1nl2,总的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44只10.1 mz。结论全省螺情仍不容乐观,有可能成为2010年实现江苏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全省在今后的防治策略上,仍应如强钉螺,尤其是感染性钉螺的控制工作,以从根本上消除和降低血吸虫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长江南京段洲滩钉螺孳生地进行监测研究。方法收集复盖长江南京段区域的LandsatMSS遥感片和1980~1989年江苏省钉螺面积数,比较分析钉螺面积的变化趋势。以ERDASImaging支撑软件分析遥感片,将LandsatMSS4个波段的数据以“TasseledCap”主成份分析模型分类组合成3个波段和15类后,提取出湿地地物特征。结果收集到1983年和1994年3个时段共三辐LandsatMSS遥感图。3个时段的湿地空间分布模型反映了特大洪水位与丰水位间、丰水位与枯水位间的湿地变化,从而得出钉螺孳生地分布与钉螺扩散的二个空间模型。并且在遥感图像中可直接正确地测算出钉螺孳生地分布面积数和钉螺扩散潜在面积数。长江南岸和北岸因决堤洪水淹没的二大区域在1983年的遥感片上清晰地显示出来。江苏省1980~1989年江滩钉螺面积与全省有螺面积变化呈一致的指数曲线上升趋势,但以1983年特大洪水后有螺面积上升非常明显。结论这一技术为研究钉螺孳生地和钉螺扩散范围、预测下一年度钉螺面积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控制钉螺的孳生与扩散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就钉螺扩散的影响因素、不同流行区钉螺扩散特征、钉螺扩散高危环境及监测方法等4个方面,综述分析我国钉螺扩散的研究进展,为防止钉螺扩散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苏省1981年以来逐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简称“达标”)的29个县(市、区)钉螺消长情况的纵向监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残存钉螺的分布及消长特点,同时对钉螺监测方法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55.17%的县(市、区)在“达标”后出现钉螺,并且残存钉螺大多(77.37%)出现在“达标”后5年内,最长间隔达12年仍可出现钉螺;“达标”后钉螺消长符合残存螺点螺口消长规律;在历史有螺环境“复现”的螺点多呈低密度小面积,一般与灭螺质量有关,而“新发现”螺点相对面积较大,密度较高,甚至还可出现感染性钉螺,常与钉螺扩散、查漏或漏查有关;螺情监测表明查灭螺质量是出现残存钉螺的主要因素,邻近扩散和外来输入也不容忽视;钉螺监测方法研究显示:“定点查”检出率明显高于“普查”和“轮查”。建议采用不同方法组合进行监测查螺,特别在“达标”后近5年要加强历史有螺环境的监测,远期监测则侧重外来输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核与评价广西在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监测钉螺措施的效果。方法:在清查疫区残存钉螺的同时,扩大对疫区县的非流行乡村和非流行县螺情调查结合抽查考核。结果:在原疫区及其外围查螺200571139m2,在原疫区发现残存螺点13个,面积2026m2,但未发现阳性钉螺。自1993年起已连续3年未发现钉螺。在环绕疫区的非流行县——平南和马山系统抽查了38个乡村,查螺面积185536m2,均未发现钉螺。结论:表明全区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钉螺基本控制,巩固了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8.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血吸虫病的监测:Ⅲ.长江洲?…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目的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长江南京段洲滩钉螺孳五地进行监测研究。方法 收集复盖长江南京段区域的Landsat MSS遥感片和1980~1989年江苏省钉螺面积数,比较分析钉螺面积的变化趋势,以ERDAS Imaging支撑软件分析遥感片,将Landsat MSS4个波段的数据以“Tasseled Cap”主成份分析模型分类组合成3个时段共三辐Landsat MSS遥感图。3个时段的湿地空布模型反映了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分析预测钉螺分布的气温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钉螺分布与气温的定量关系,为全球气候变暖与南水北调钉螺能否北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多年来的年平均最低气温、1月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按1km网格匹配气温数据,在GIS支持下,将空间分布的气温数据与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县分布图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并比较不同气温与钉螺分布的吻合程度。结果钉螺分布区的累年平均最低气温的95%可信区间为(4.3~18.1℃)、累年1月平均最低气温的为(-4.6~9.2℃)、累年平均气温的为(9.4~21.1℃)、累年1月平均气温的为(0.9~12.4℃)、累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为(16.2~25.6℃),其中累年1月平均气温与钉螺的分布拟合最好。结论1月平均气温是预测钉螺分布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湖北省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特点与规律。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74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的方法,对监测点开展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情况监测。结果74个监测点活螺密度、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474、0.000 51只/0.1 m~2和0.107%。垸内型监测村、河道和防浪林的活螺密度分别为0.784、0.738和0.673只/0.1 m~2,河道的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3 36只/0.1 m~2。在9个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监测点中,有2个点查出了感染性钉螺。结论钉螺疫情比2006年下降,但垸内型监测村、河道和防浪林的活螺平均密度、河道的感染螺平均密度仍较高。应该加强重点地带钉螺,尤其是感染性钉螺的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应用谷歌地球 (Google Earth, GE) 建立基层血防历史有螺环境监测数据库, 以提高历史有螺环境管理效 率。方法 方法 在GE软件平台上完成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历史有螺环境相关信息的标注; 同时通过POCO网络相册将历史 有螺环境现况图片导入GE软件, 实现对环境现况的动态监测和管理。结果 结果 共调查历史有螺环境553个, 面积50.6 hm2 ; 以IV类环境为主, 共224个, 面积20.5 hm2 , 分别占历史有螺环境环境总数和总面积的40.5%和40.5%。以此为基础, 通过GE软件在乡 (镇) 层面建立了历史有螺环境数据库, 获得了全乡 (镇) 历史有螺环境分布图。结论 结论 利用GE软件易 于实现对历史有螺环境的可视化管理和动态监测, 适合在基层血防机构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氯硝柳胺及EDTA对不同螺龄湖北钉螺酚氧化酶(PO)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螺龄湖北钉螺(即成螺、幼螺、螺卵)软体匀浆、离心获取粗制酶液,再依次通过盐析、透析及凝胶过滤层析而获取部分纯化的酚氧化酶酶液。以邻苯二酚作为底物,检测不同浓度氯硝柳胺及EDTA对不同螺龄湖北钉螺PO活性的影响。结果 随着氯硝柳胺和EDTA浓度的增大,不同螺龄湖北钉螺PO活性均逐渐降低。结论 氯硝柳胺和EDTA对不同螺龄湖北钉螺PO活性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湖北钉螺外形地域分布数据库并探讨其应用价值,为钉螺分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1950年代及1998年以后收集的钉螺标本,测量其螺层、壳高、壳宽、次螺层体长及外唇;观察螺壳表面纵肋有无及粗细程度,螺顶为粉红色及螺顶磨损情况,并按照地区以县为单位归类,建立外形地域分布数据库。对该数据库进行钉螺外形特征分类,并进行部分区域的钉螺50年前后外形对比;检索与姚氏钉螺相关具红色螺顶特征的钉螺分布区域;检索与湖北大口钉螺相关具螺顶磨损特征的钉螺分布区域。结果建立了湖北钉螺外形地域分布数据库和50年前后外形对比数据库;具螺顶磨损特征的钉螺除湖北大口外尚有其他2个分布区域;螺顶泛红的湖北钉螺除广西宾阳及其周边的两个县(市)外尚有其他9个分布区域。结论根据钉螺纵肋形态可分为4类:光壳、细肋、肋壳、粗肋;钉螺外形在50年内未发生明显变异。大口钉螺螺顶磨损现象罕见。螺顶泛红是广西宾阳、武鸣、忻城三地钉螺极重要的特征,但并非惟该地区所拥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提取钉螺线粒体基因组DNA(mt DNA)的方法。方法应用高温裂解、蛋白酶K变温消化和醋酸钾纯化对传统的高盐沉淀法进行优化,并将优化的高盐沉淀法与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传统的高盐沉淀法进行比较。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线粒体COX1基因PCR扩增产物鉴定提取的mt DNA,并用核ITS基因PCR扩增产物检测有无核DNA污染。结果优化的高盐沉淀法获得的mt DNA浓度和产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 032.65、10185.00,P均0.01)。用凝胶电泳检测后未发现核DNA与蛋白质污染,质量可满足于PCR、测序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结论优化的高盐沉淀法简易高效,成本低,获得的mt DNA能满足相关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钉螺经苦楝叶浸提液浸泡后,检测其体内三磷酸腺苷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探讨苦楝叶杀螺机制。方法经苦楝叶浸提液处理48h的钉螺,冰冻切片,使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检测4种酶活性的变化,实验设未经药物处理对照组。结果实验组钉螺头足部和消化腺的Ca2+ ATPase灰度值分别为0.197±0.059和0.233±0.037,与对照组0.298±0.041和0.413±0.0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6和8.594,P〈0.05);实验组钉螺头足部肌纤维的SDH灰度值为0.152±0.038,与对照组0.228±0.0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67,P〈0.05);实验组钉螺神经中枢、足部和心脏的NOS灰度值分别为0.616±0.064、0.431±0.043和0.716±0.058,与对照组分别为0.514±0.049、0.302±0.042和0.503±0.04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833、6.125和8.608,P〈O0.05)。结论经苦楝叶浸提液处理的钉螺NOS水平升高Ca2+ ATPase和SDH水平下降。因此推测钉螺苦楝叶杀螺机制可能是NOS升高增加了钉螺头足部NO的含量,从而抑制头足部有氧呼吸,降低钙泵的活性,引起钙超载,诱导细胞凋亡,最终导致钉螺死亡。  相似文献   

16.
血水草生物碱对钉螺神经系统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血水草生物碱对钉螺神经节的影响,探讨血水草生物碱杀灭钉螺的作用机理。方法用血水草生物碱浸泡钉螺48 h,解剖钉螺,取神经节,以常规方法制作电镜标本,用日立H-600型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结构变化。结果血水草生物碱浸泡后,钉螺神经细胞胞体变小,核变小,线粒体及内质网形态结构均出现异常。结论血水草生物碱对钉螺的神经系统能够造成严重损伤,进而导致其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湖北松滋地区湖北钉螺小尺度景观群体的遗传结构。方法 选择T6-17、P101、D11、B14、T4-33和C22等6对微卫星位点对松滋地区10个生境的湖北钉螺群体进行基因扫描,计算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期望杂合度(He)、观察杂合度(Ho)、 多态信息含量(PIC)、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遗传距离,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进行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 10个钉螺群体经鉴定螺壳分为光壳和肋壳(包括浅肋和深肋),10个群体共检测到141个等位基因,各位点20-34个不等,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23.5个;6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75,各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并不平衡,且数值差异较大,范围从0.445至3.060。群体的平均Ho范围为0.438-0.698,在光壳的团山村群体中最低,在深肋型的马木口村群体中最高;群体的平均He范围为0.589-0.892,在浅肋型的德胜村群体中最低,在深肋型的马木口村群体中最高;成对群体间的Fst为-0.01564-0.25247,各群体的PIC为0.528-0.857,显示出高度多态性;AMOVA 分析结果显示,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占总变异的88.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肋壳的马木口村、横堤村、义兴村三个群体与光壳的马狮子咀村、民主村、土桥村三个群体先聚为一支后,与浅肋的德胜村、木天河村两个群体与光壳的团山村、夹马槽村聚的一支合聚。结论 松滋地区不同景观环境下湖北钉螺呈现不同螺壳形态,尽管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但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个体间,不同螺壳形态的湖北钉螺群体间并未体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