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态势,评估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效果。方法 2005-2014年选择云南省4个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县(市)、2015-2016年选择全省全部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再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村作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点按照全国统一的监测方案要求,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和家畜病情监测,以及野粪和螺情等调查。结果 2005-2016年,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为8.40%~25.40%,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血检阳性者以30~60岁和农民职业人群为主;粪检阳性率为0~6.59%,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1.67%。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25.00%,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为0~10.29%,主要感染畜种为黄牛、水牛、狗、马属动物和猪。共调查各类野粪1 642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野粪。共查出有螺面积753.97 hm2,活螺密度0.013 9~0.631 5只/0.1 m2,共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64只。监测期间监测点有螺环境的灭螺覆盖率达100%,化疗血吸虫病人161例、病畜269头(只)。结论 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总体呈平稳低发态势。但今后仍应继续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和监测工作,以期尽早达到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 2017-2019 年云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疫情,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全省 18 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各设立 1 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基本情况调查以及流动人群、家畜和钉螺感染情况监测,在 13个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监测,在 7 个监测点开展野粪感染情况监测。 结果 2017-2019 年,云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为 6. 40%,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 0. 92%。 血检阳性者粪检均未发现阳性。共调查家畜 6 070 头次,未发现病畜。 共检测 2 150 份野粪,未查到阳性。 监测钉螺面积 5 675. 58 hm2,查出有螺面积 199. 12 hm2,有螺框出现率为 0. 54% ~ 0. 73%,活螺平均密度为 0. 017 2~ 0. 031 3 只 / 0. 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结论 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得到有效控制,未查到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有螺面积处于较低水平。 今后应重点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的防控,建立更加敏感的监测体系,继续加强以传染源和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和《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2017年在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居民、流动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以及螺情和野粪监测。结果 2017年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本地居民44 118人,发现血检阳性1 925人,总体血检阳性率为4.3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开展流动人群监测2 175人,发现IHA血检阳性93人,血检阳性率为4.2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共对1 937头耕牛进行了粪检,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耕牛。在6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环境1 302处,有螺面积1 923.64 hm2;共调查钉螺348 756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7.19%;捕获活螺142 494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41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23个监测点的41处有螺环境检获各类野粪596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野粪。结论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四川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山丘型流行区制定消除阶段的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四川省设立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野粪污染、钉螺分布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四川省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94 119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28%~3.11%,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居民和农民为主;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6 915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0%~1.59%;均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5年累计调查各类家畜6 126头·次,均未发现粪检阳性病畜。5年累计检测各类野粪205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2015—2019年累计开展钉螺调查8 484.08 hm2,查出有螺面积724.8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2.43 hm2、复现有螺面积63.00 hm2;逐年平均有螺框出现率为6.87%~19.63%,平均活螺密度为0.18~0.62只/0.1 m2,5年间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水平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钉螺分布环境有所增加,血吸虫病疫情发生反复的风险仍然存在。今后仍应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以期尽早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新监测方案、巩固消除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浙江省在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设立54~55个国家监测点、在6个地区设立风险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病情、钉螺分布、野粪等疫情和风险因素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34 530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29%~0.68%,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2 086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32%~0.56%,共发现血吸虫感染者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3例为埃及血吸虫病病例、1例为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病例),流动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01%~0.07%;累计筛查家畜829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在固定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0.5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风险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2.8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检查各类野粪305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结论  浙江省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巩固,但残存钉螺、输入性病例等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风险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须进一步加强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新监测方案、巩固消除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浙江省在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设立54~55个国家监测点、在6个地区设立风险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病情、钉螺分布、野粪等疫情和风险因素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34 530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29%~0.68%,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2 086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32%~0.56%,共发现血吸虫感染者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3例为埃及血吸虫病病例、1例为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病例),流动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01%~0.07%;累计筛查家畜829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在固定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0.5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风险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2.8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检查各类野粪305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结论浙江省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巩固,但残存钉螺、输入性病例等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风险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须进一步加强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9.
2014年云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个血吸虫病疫情较重的县(市)的4个村作为国家级监测点。按全国监测方案的要求,对监测点内居民进行血吸虫感染血清学筛查(IHA)和病原学检查,并开展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家畜病情监测和螺情调查。计算和分析人群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家畜感染率、钉螺感染率和活螺密度等监测指标。结果 IHA共筛查4 310人,受检率为79.68%,阳性率为8.40%,洱源县前甸村阳性率高达12.53%。女性阳性率略高于男性,30岁及以上年龄段、农民、民工和初中文化程度者感染率较高。血检阳性者中未查出粪检阳性者。现存晚期血吸虫病病人24例。4村均未检出感染性家畜和钉螺,活螺平均密度为0.023 3~0.056 6只/0.1 m2。结论监测点村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云南省血吸虫病处于低流行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目的 构建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风险评估系统, 为及时掌握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方法 按照血吸虫病流行程度、 流行类型、 流域水系特点在全省设立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 开展人、 畜病 情和螺情现场调查, 并对血检查病进行质量控制, 分析、 比较不同监测点人畜血吸虫感染率、 螺情分布及血检漏检情况。 结果 结果 在江苏省10个市26个县共设立27个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 其中14个位于传播阻断村, 13个位于传播控制村; 15 个监测点属江湖洲滩型流行区, 9个水网型流行区, 3个属山丘型流行区。27个监测点共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 (DDIA) 筛查16 617人, 检出血清学阳性326人, 血检阳性率为1.96%, 其中男性阳性率为2.17%, 女性阳性率为1.80%; 采用尼龙 绢集卵孵化法查病326人, 在江滩型地区查出阳性2例, 监测点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01%。调查762名流动人员, 查出 血检阳性10人, 血检阳性率为1.31%, 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例。检查479头散放家畜, 未发现阳性。共调查746个环境, 查 出钉螺面积240.70 hm2 , 钉螺平均密度为0.06只/0.1 m2 ,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7个监测点共检测780份质控血清, 总符合 率为95.13%, 其中误检率为1.28%, 漏检率为19.23%。结论 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布局合理, 全省血吸虫病疫情 呈低度流行态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句容市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监测,了解当地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于2015–2017年对句容市空青村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进行螺情和人、畜血吸虫病病情等监测。结果 2015–2017年句容市空青村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有螺面积分别为0、0、0.63 hm2,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0、0.19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分别为7.72%、7.45%、3.45%,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分别为4.90%、3.47%、0.97%,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人和病畜。结论 句容市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明显,但钉螺仍有复现;需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监测和控制力度,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开展风险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 (2014年版)》的要求,在全国所有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共设立457个国家级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对当地常住居民、流动人群、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以及钉螺分布和感染情况等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 结果 2015年全国457年监测县(市、区)共开展本地常住居民血吸虫血清学筛查共133 350人,发现血检阳性者4 468人,其中4 457名血检阳性者接受了血吸虫病原学检查,发现病原学阳性者71人,主要为中、老年组的渔船民和农民;监测点常住居民总的血吸虫感染率为0.05%。共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85 047人,发现血检血吸虫阳性者977人;其中966名血检阳性者接受了血吸虫病原学检查,发现病原学阳性者16人;监测点流动人群总的血吸虫感染率为0.02%;浙江、湖南、湖北省和安徽省在监测点流动人群中发现了输入性血吸虫感染者。2015年所有监测点均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监测点共检查家畜13 406头,查出血吸虫感染家畜(牛)5头,监测点家畜总的血吸虫感染率为0.04%。监测点共调查各类环境面积22 295.13 hm2,查出有螺环境面积7 426.63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47 hm2,分布于江苏省和上海市;在除湖北省和广东省以外的监测点发现了钉螺复现环境82.22 hm2;所有监测点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常住居民总的血吸虫感染率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流动人群中存在输入性血吸虫感染者。牛仍是主要的血吸虫感染家畜。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但钉螺分布仍面广量大,且仍有新发现和复现有螺环境。各地应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工作的科学性、敏感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掌握开化县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和流行现状, 为制定当地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方法 根据 《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案》, 每年对监测点的螺情、 人畜病情及相关流行因素等开展监测, 收集各项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结果 2008-2014年累计发现螺点62个, 有螺面积2.30 hm2 , 活螺平均密度0.023只/0.1 m2 , 螺情呈 下降趋势,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亦未发现本地和输入性血吸虫病人、 病畜。 结论 结论 开化县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稳定, 但 仍存在输入性传染源的可能, 仍需重点做好螺情和外来流动人口的监测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了解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野粪分布及污染情况, 以评价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方 方 法 法 根据近5年螺点分布及人畜活动特点, 在云南省巍山、 南涧、 弥渡3个县各随机抽取2个血吸虫病流行村, 每村选定 总面积>4 hm2 的有螺自然片区为调查范围, 调查野粪种类与密度。取查获的全部新鲜野粪采用集卵孵化法或塑料杯顶 管孵化法检测, 观察野粪血吸虫病原阳性情况。结果 结果 3个县共调查63 hm2 , 发现野粪420份, 野粪平均密度0.066 7堆/ 100 m2 。各类环境均有野粪分布, 其中路边和山坡野粪密度最高, 分别为0.098 7堆/100 m2 和0.088 0堆/100 m2 。共采集 新鲜野粪280份, 包括人、 牛、 马、 犬、 羊和猪粪便6类, 以牛粪及犬粪最多, 分别占37.38%和30.71%, 未查到血吸虫病原阳 性野粪。结论 结论 云南省有螺环境内野粪多, 仍存在较大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应在强化禁牧措施的同时加大对犬的查 治。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案》的要求,2008-2011年每年对嵊州市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的螺情、常住居民、流动人口和家畜病情等情况进行监测。结果4年累计发现钉螺面积3 060 m2,解剖活螺595只,未发现阳性钉螺;常住居民血检阳性率为0.77%,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1.09%,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例。提示,监测点钉螺分布面积小而分散,呈残存钉螺分布的特点。今后仍要加强螺情和流动人群的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有螺环境野粪检测对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的作用,查找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薄弱环节,提出 针对性的防治对策与措施。方法按水系抽取湖北省荆州市沮漳河滩、嘉鱼县长江外滩、天门市汉北河滩、钟祥市长寿 河滩4个人、畜常到的有螺环境,开展钉螺调查和野粪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结果4处环境均有钉螺分布,均有家畜放 牧,且有牛和(或)羊粪便污染有螺环境,4处环境均查到阳性牛粪,总的孵化阳性率合计为47.62%。结论血吸虫病流 行区有螺环境牛粪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较高,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0–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趋势,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工作资料,对历年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7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病人数逐年下降,降幅为88.46%;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71例,以散发为主,其中有12.68%(9/71)为输入性病例。流行区存栏耕牛数量减少50.09%,累计查出血吸虫感染耕牛17 239头;耕牛平均粪检阳性率从1.04%下降至0.000 22%。全国实有钉螺面积373 596.18~363 068.95 hm2,每年新发现有螺面积46.71~1 346.73 hm2;2012年和2013年分别报告感染性钉螺分布面积171.68 hm2和9.25 hm2。在7个流行省份的72个重点水域开展哨鼠监测显示,2010年和2016年分别发现17个和6个水体血吸虫阳性点;其他风险监测点也分别发现了感染血吸虫的耕牛、犬、野鼠,以及在有螺地带放牧、野便等与血吸虫病传播有关的高风险因素。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整体显著下降,已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但流行环境因素尚未彻底消除,依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应继续加强传染源防控,加强健康教育,控制重点环境钉螺,完善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推进全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