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32例SMA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患儿行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等神经电生理检查,24例患儿行腓肠肌活检。结果32例SMA中,SMAⅠ型15例,SMAⅡ型12例,SMAⅢ型5例,均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肌张力低下。各型SMA患儿起病年龄及病情轻重有其相应的特点。SMAⅠ型患儿不能竖头,均有呼吸肌受累表现,其中10例有颅神经受累症状。SMAⅡ型患儿能独坐,仅1例出现矛盾呼吸及吞咽困难。SMAⅢ型患儿能独站,其中3例可行走,均无呼吸肌受累表现。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自发电位,其出现率为87%,运动单位时限延长(幅度30%~150%)、波幅增高(幅度90%~450%),28%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轻度减慢(降幅24%~40%),93%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降低(降幅56%~99%),远端潜伏期均正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诱发波幅均在正常范围。肌肉活检为典型的神经源性肌萎缩。结论根据临床特点、肌电图及肌活检结果可确诊SMA,重视SMA患儿的呼吸管理,可延长患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存活(SMN)1和SMN2基因拷贝数变异与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以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诊断SMA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组DNA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进行SMN1基因缺失和SMN2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探讨拷贝数变异与SMA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41例临床诊断SMA患儿行基因检测,其中SMN1基因第7和(或)8外显子缺失37例(90.2%)进入分析,男女之比为1∶0.8,发病年龄为(7.5±7.0)个月。Ⅰ型20例(54.1%),Ⅱ型15例(40.5%),Ⅲ型2例(5.4%),发病年龄分别为(2.9±1.8)、(10.7±1.9)和(30.0±8.5)个月。37例SMN1基因第7和(或)8外显子缺失患儿中,18例SMN2基因第7和8外显子拷贝数为2个,其中13例(72.2%)为Ⅰ型,5例(27.8%)为Ⅱ型;19例SMN2基因第7和8外显子拷贝数增加(拷贝数3或4),其中7例(36.8%)为Ⅰ型,10例(52.6%)为Ⅱ型,2例(10.5%)为Ⅲ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例患儿父母行SMN1基因检测,共检出杂合缺失9例,其中4例患儿父母均为SMN1基因第7和8外显子杂合缺失,1例患儿父亲为SMN1基因第7和8外显子杂合缺失,母亲未检测到纯合或杂合缺失。结论:SMN1基因第7和(或)8外显子纯合缺失是SMA致病主要原因,SMN2基因拷贝数增加与SMA表型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和SMN2拷贝数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高对SMA患儿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水平。方法 选取45例SMA患儿,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对SMN1和SMN2基因拷贝数进行检测,分析SMN基因拷贝数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45例SMA患儿中,SMN1第7和8外显子纯合缺失者为42例,占93%(42/45);仅有第7外显子缺失者为3例,占7%(3/45)。SMA不同临床分型和SMN1基因第7、8外显子缺失类型间无相关性(P > 0.05);SMA患儿和健康儿童的SMN2基因拷贝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前者以2和3拷贝者居多,后者以1和2拷贝者居多;不同SMA临床分型间SMN2拷贝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MN2基因为2拷贝者发病年龄明显小于3和4拷贝者。Ⅰ型SMA患儿中SMN2拷贝数以2或3拷贝者居多,Ⅱ型以3拷贝者居多,Ⅲ型以3或4拷贝者居多。随着SMN2拷贝数增加,患儿发病年龄越大,保有的运动功能和临床结局越好,SMN2基因拷贝数同临床结局间的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SMN2基因通过剂量补偿效应减轻SMA疾病严重程度,SMN2拷贝数同SMA临床表型具有相关性,可将其作为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疑似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338例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1缺失和诊断的意义.方法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病例随访和基因分析结果对338例疑似SMA的患儿进行诊断和分型.应用PCR-酶切方法分析患儿SMN1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的纯合缺失.应用等位基因特异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方法分析患儿的SMN1基因拷贝数,确定杂合缺失.结果 (1)确诊SMA 267例,其中Ⅰ型143例,Ⅱ型82例,Ⅲ型42例,分别占53.6%、30.7%和15.7%.(2)267例SMA患儿的SMN1基因缺失分析显示:SMN1基因外显子7和8均纯合缺失为183例,占68.5%(183/267),仅外显子7纯合缺失,外显子8不缺失为34例,占12.7%(34/267),外显子7杂合缺失为33例,占12.4%(33/267),非缺失为17例,占6.4%(17/267),未见SMN1基因外显子8的单独缺失.(3)Ⅰ型和Ⅱ型SMN1基因缺失率相近.Ⅲ型SMN1基因纯合缺失率较低于Ⅰ型和Ⅱ型,杂合缺失率较高于Ⅰ型和Ⅱ型.结论 (1)我国儿童SMA的SMN1基因纯合缺失和杂合缺失频率提示,SMN1基因突变存在种族异质性,SMN1基因内微小突变需要研究.(2)SMN1基因诊断具有特异性和无创性,80%SMA患儿通过SMN1基因纯合缺失分析得到诊断.(3)Ⅲ型SMA的临床诊断和基因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重庆及周边地区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自然病史进行分析,为开展SMA的综合管理、基因修饰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SMA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生存现状。 结果 117例患儿中,1型SMA 62例(53.0%)、2型45例(38.5%)、3型10例(8.5%),中位起病年龄分别为2、10、15月龄。1型SMA起病、就诊、确诊时间均早于2、3型SMA(P<0.05),1型SMA就诊时间窗(起病年龄至就诊年龄)短于2、3型SMA(P<0.05)。肺炎为首发症状、抬头无力、哭声无力、进食费力多见于1型SMA(P<0.05),2型SMA脊柱侧弯和下肢关节挛缩发生率高于1型(P<0.05)。117例(100%)SMA患儿均为SMN1基因纯合缺失,其中以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最常见(68.4%,80/117)。1型SMA的6年生存率仅为10%±5%,低于2、3型SMA(P<0.05)。起病年龄≤3月龄、肺炎为首发症状、抬头无力为1型SMA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2型SMA运动能力可呈非线性倒退。 结论 各型SMA患儿临床表现、生存率均存在异质性,1型SMA生存率低,2型SMA运动能力可呈非线性倒退,临床上应早期识别及管理SMA。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的方法诊断脊髓性肌萎缩(SMA)较普遍,但方法复杂。该文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进行SMA基因诊断,以探讨该方法的实用性和特异性。方法: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对40名SMA患者(Ⅰ型15例,Ⅱ型17例,Ⅲ型8例)和40名正常对照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基因外显子7的基因缺失研究。所有SMA患者均经RFLP方法证实缺失SMN1基因外显子7。结果: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检测所有SMA患者均存在SMN1基因外显子7缺失,与RFLP的结果一致(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是既简便又实用的SMA基因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我国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的运动神经元生存 (SMN)基因及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蛋白 (NAIP)基因外显子的缺失情况,以探讨此二种基因与SMA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和PCR -酶切法检测15例Ⅰ~Ⅲ型SMA患者(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8例)、20例表型正常的SMA直系亲属及30例正常对照的SMN基因的第7,8号外显子和NAIP基因的第5 ,6号外显子缺失情况。结果:7例Ⅰ型和Ⅱ型SMA患者中6例纯合缺失SMN基因外显子7和8,1例纯合缺失外显子7而保留外显子8;8例Ⅲ型SMA患者仅1例有外显子7和8的缺失,余7例均无SMN基因的缺失;15例Ⅰ~Ⅲ型SMA患者均未检测到NAIP基因外显子5和 /或 6的缺失。结论:Ⅰ型、Ⅱ型SMA可通过SMN基因第7,8号外显子的检测进行确诊,方法简便可靠,Ⅲ型SMA患者SMN基因缺失率低,故通过检测SMN基因 7,8外显子进行基因诊断尚需谨慎,NAIP基因在SMA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呼吸衰竭患儿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的应用(附21例报告)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110003)赵雅娟,李军小儿肺炎易合并呼吸衰竭,无论Ⅰ型或Ⅱ型呼衰,血氧饱和度监测均是重要指标,尤其是机械通气者应用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PulseOximeter)可连续动...  相似文献   

9.
脊肌萎缩症临床及基因诊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例脊肌萎缩症(SMA),其中Ⅰ型13例,Ⅱ型17例。临床表现肢体及躯干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及肌萎缩,合并肋间肌麻痹及肌束震颤。血清肌酸磷酸肌酶(CPK)43~290IU/L。肌电图(EMG)特点:静止状态可见纤颤正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重收缩时为单纯相。肌活检可见萎缩肌纤维及正常肌纤维相间分布,周边可见肥大肌纤维,Ⅰ型病例可见成群或成束状萎缩肌纤维。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检测患儿和父母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外显子7缺失。结果:30例SMA中纯合缺失Ⅰ型11例,Ⅱ型13例,总缺失率为80%。患儿父母及正常人共68例,其中1例患儿母亲为纯合缺失,其余均无纯合缺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感染的临床特点、耐药情况及治疗。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NICU收治的SMA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征、细菌耐药性及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本院NICU近5年共收治新生儿20463例,其中SMA感染54例,发生率2.63‰,2008—2012年发生率分别为4.17‰、2.80‰、3.05‰、2.50‰、0.94‰。其中新生儿败血症36例,新生儿肺炎18例;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比2.65‰,P〉0.05)。临床主要表现为气促(27例)、黄疸(22例)、青紫(17例)、消化道出血(7例)、腹胀(8例)、呕吐(7例)等,常见并发症有呼吸衰竭(18例)、心力衰竭(1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6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例)、休克(3例)等;13例(24.1%)考虑为医院感染,早产儿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高于足月儿及鼻塞无创辅助通气患儿(1.63‰比0.2‰,7.21‰比0.75‰,P均〈0.01)。SMA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敏感度较高,均〉7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耐药率在30%~40%。结论SMA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新生儿SMA感染主要表现为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耐药率高,早产儿医院感染SMA发生率高于足月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重症腺病毒肺炎(severe adenovirus pneumonia,SAP)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并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125例SAP患儿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根据是否发展为BO将患儿分为BO组和非BO组,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24月龄80例(64%);热峰≥39℃者115例(94.3%),热程≥10 d者89例(72.9%);气喘82例(65.6%);单纯腺病毒感染35例(28%),72%的患儿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MP)40.8%,细菌35.2%];并发呼吸衰竭32例(25.6%),肺外并发症以循环系统(36%)和消化系统并发症(22.4%)多见。实访122例SAP患儿,53例(43.4%)最终发展为BO。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衰竭和合并MP感染是SAP后BO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 SAP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为高热且持续时间长,多数患儿存在喘息,混合感染率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衰竭、 心功能不全、 肝功能损害和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和合并MP感染是SAP后BO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早期诊断提供基因学特征和可靠的辅助检测手段。方法 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PCR-限制性酶切分析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科门诊的30个SMA家系和50名入托查体正常儿童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的第7和8外显子进行缺失检测。结果 SMN基因外显子7和8缺失检测结果:在30例SMA患儿中,22例(73.3%,22/30)同时缺失SMN1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4例(13.3%,4/30)显示单纯SMN1基因外显子7纯合缺失,4例(13.3%,4/30)SMN1基因外显子7或8均未见缺失,未见单纯SMN1基因外显子8纯合缺失。1例SMAⅠ型患儿父亲为SMN1基因外显子7和8的纯合缺失。1名正常儿童有SMN2基因外显子7和8的纯合缺失。经过PCR 限制性酶切法检测不伴有缺失的2例SMA Ⅲ型患儿及其家系SMN1基因外显子8 SSCP电泳图中出现了异常条带。结论 PCR-限制性酶切和PCR-SSCP分析法对SMN1基因外显子7和8缺失进行检测是诊断SMA的有效辅助手段,两者联合应用可以相互验证、互为补充;SMN1基因外显子7或8的缺失检测对SMA进行基因诊断是一种简便、特异的诊断方法,并且由于其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易被家长接受,是SMA临床症状前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确诊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型脊肌萎缩症(SMA)神经电生理特征和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的临床意义,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SMA患儿15例.男9例,女6例;发病年龄5个月~12岁.根据发病年龄和病程临床分为3型.其中SMA Ⅰ型5例.男3例,女2例;年龄5~18个月.SMAⅡ型7例.男4例,女3例;年龄12个月~3岁.SMA Ⅲ型3例.男2例,女1例;年龄3~12岁.3型SMA各有特点,但临床均表现为近端肌无力伴肌萎缩,肌张力明显低下和自主运动丧失,不能坐或站立.应用丹麦产Medoc 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对15例SMA患儿进行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采用PCR-酶切分析法对患儿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检测.结果 EMG自发电位平均出现率为94%,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增宽90%,波幅平均增高89%.78条运动神经检测结果显示52条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衰减,其中36条并末端潜伏期延长及运动传导速度轻度减慢.所测45条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10例患儿行SMN检测,9例患儿缺失SMN第7、8号外显子,1例仅缺失第7号外显子.10例患儿父母进行SMN基因检测,未发现SMN第7、8号外显子缺失.结论 SMA确诊有赖于典型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及基因诊断.基因诊断可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哮喘急性发作与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哮喘急性发作与呼吸道病毒及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感染的关系。方法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74例鼻咽分泌物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B(IFVA、IFVB)型,副流感病毒Ⅰ、Ⅱ、Ⅲ(PFVⅠ、PFVⅡ、PFVⅢ)型7种病毒抗原。并采外周静脉血,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抗体,间接固相酶免疫法检测患儿血清CP-IgM抗体。结果明确感染病原诊断者29例(39.2%)。婴幼儿组病原学阳性14例(43.8%),其中RSV6例(18.8%)居首位;其次PFVⅢ4例(12.5%);MP占6.25%;AdV及CP各占3.1%。学龄前及学龄组病原学阳性15例(35.7%),其中MP 9例(21.4%),居首位;其次CP 3例(7.1%);而PFVⅢ和RSV仅占4.8%和2.4%。婴幼儿组与学龄前及学龄组间呼吸道病毒感染、非典型微生物(CP和MP)感染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a〈0.05)。结论哮喘急性发作与呼吸道感染关系密切,婴幼儿哮喘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关系紧密,而非典型微生物感染可能是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5.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本文特指5q-SMA,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特征为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和神经肌肉接头发育异常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SMA常累及呼吸系统,引起呼吸系统病理生理改变,导致低通气、咳嗽减弱、痰液堵塞等一系列呼吸问题。呼吸衰竭是SMA患儿最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因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的资料,以发病3d内是否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为标准将患儿分为激素治疗组和非激素治疗组,以存活和死亡为终点统计两组患儿预后。对于存活患儿根据其出院时情况将预后进一步分为好转及合并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两种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预后的影响。结果共216例患儿符合标准纳入研究,其中激素治疗组68例,非激素治疗组148例。两组患儿入院时年龄、性别、危重病例评分及合并症等情况无差异。激素治疗组患儿死亡15例(22.0%),虽略低于非激素治疗组41例(27.7%),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3,P>0.05)。在160例存活患儿中,激素治疗组患儿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率较非激素治疗组增高[28.3%(15/53例)vs.2.8%(3/10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80,P<0.005)。结论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能降低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儿的病死率,但可能增加存活患儿发生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风险,因此在重症肺炎的早期治疗中应慎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7.
紫癜性肾炎患儿的临床与病理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关系及疾病转归。方法分析42例HSPN患儿的临床和病理改变,其中40例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检测,并进行随访。结果病理表现Ⅰ级9例,Ⅱ级21例,Ⅲ级12例,未见Ⅳ级及Ⅳ级以上病例。临床表现为孤立性血尿、孤立性蛋白尿病理为Ⅰ、Ⅱ级,血尿和蛋白尿病理为Ⅰ~Ⅲ级,肾病综合征型病理为Ⅱ、Ⅲ级,且肉眼血尿多见于Ⅱ、Ⅲ级患儿;ACE基因DD型肾脏病理损伤重。结论HSPN临床表现不能预测肾脏病理形态改变,但病理损伤越重蛋白尿越重。肉眼血尿和蛋白尿可作为早期肾活检指征;ACE基因DD型肾脏病理损伤重;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螺旋CT(Spiral CT、SCT)在小儿脊髓纵裂畸形(Split cord malformation,SCM)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中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经手术确诊的脊髓纵裂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35例,对其术前SCT平扫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ner reformation,MPR)的影像学特点与X线、MRI、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5例患儿术前SCT显示脊髓纵裂者33例,其中Ⅰ型纵裂23例,与手术所见100%符合;Ⅱ型纵裂10例,符合率83.3%;2例显示不够清楚。结论SCT/MPR诊断脊髓纵裂可获得较满意的图像,是诊断脊髓纵裂的又一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2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经病理证实的22例IMN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等资料。结果 22例患儿中男12例,女10例,发病年龄3~15岁。临床表现:血尿蛋白尿4例(18.18%);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8例(81.82%)。初次肾活检结果:膜性肾病Ⅰ期8例(36.36%)、Ⅰ~Ⅱ期5例(22.73%),Ⅱ期5例(22.73%)、Ⅱ~Ⅲ期1例(4.54%)、不典型膜性肾病3例(13.64%)。22例患儿肾组织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阳性者12例(54.54%),83.33%(10/12)PLA2R阳性的患儿起病年龄≥10岁。治疗方案:4例血尿蛋白尿患儿中2例给予激素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2例仅给予ACEI治疗,均获得完全缓解。18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全部予以激素、ACEI治疗,激素耐药者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发现22例患儿中18例(81.82%)获完全缓解,3例(13.64%)获部分缓解,1例(4.54%)失访。结论 儿童IMN临床多表现为肾炎型肾病综合征,以激素耐药型为主。病理表现以Ⅰ~Ⅱ期多见。儿童IMN的PLA2R阳性以青少年为主,小年龄儿童阳性率较低。激素联合ACEI、免疫抑制剂治疗缓解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缺陷患儿(SID组36例、PID组52例)及非免疫缺陷患儿(对照组10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PID组患儿起病年龄低于对照组和SID组(P < 0.05),男性比例高于对照组和SID组(P < 0.05)。SID组及PID组患儿其他结核中毒症状(盗汗、消瘦、乏力、食欲下降)及PPD试验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且更易出现肺叶受累≥ 3叶(P < 0.05)。PID患儿更易合并多器官受累(P < 0.05)。SID组肺部粟粒影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和PID组(P < 0.05),PID组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和SID组(P < 0.05)。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在SID组表现为潜伏结核感染(36.1%)和活动性结核病(63.9%);在PID组以卡介苗病(90.4%)为主,有2例(3.8%)同时合并结核病。结论 免疫缺陷患儿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出现播散性感染,PPD试验及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较低,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免疫缺陷患儿应常规进行结核相关筛查,早期识别及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