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及现代病理基础,提出解毒祛瘀滋阴法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方法。认为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理主要有:(1)调节免疫,(2)抗炎,(3)调节内分泌,(4)改善血流变性和微循环,(5)降低西药毒副作用。同时探讨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机理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及现代病理基础,提出解毒祛瘀滋阴法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方法.认为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理主要有(1)调节免疫,(2)抗炎,(3)调节内分泌,(4)改善血流变性和微循环,(5)降低西药毒副作用.同时探讨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解毒祛瘀滋阴法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类固醇性血脂异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解毒祛瘀滋阴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接受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引起血脂异常的防治作用。方法:临床筛选女性SLE患者46例,随机分为初病组、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并按强的松剂量不同随机分为强的松低、中、高剂量组;另选20例健康女性做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和脂蛋白a(LPa)的水平。结果:①初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比较,TC、LPa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l、P<0.05);②强的松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TC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强的松低剂量组(P<0.05);强的松低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TC、HDL-c、LPa、VLDL-c、LDL-c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解毒祛瘀滋阴法能有效防治SLE类固醇性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4.
5.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副作用或并发症的防治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09年3月收治的110例SLE患者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以激素治疗为主,观察组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4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SLE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既能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减少激素用量,又能有效降低各种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方法:将54例SLE患者辨证分为热毒炽盛、阴虚内热、肝肾阴虚、脾肾阳虚4个证型,计算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检测抗核抗体谱、补体C3/C4、血沉、C反应蛋白、血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以滋阴狼疮胶囊为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轻中度患者撤减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及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SLE患者7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两组给予泼尼松治疗,初始量给予1 mg/kg/d,对已服用激素的患者维持原用量,病情稳定7~14 d后根据病情及激素减量法减量.治疗组加服滋阴狼疮胶囊,每次5粒,每天3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略优于对照组(80%),显效率(45%)高于对照组(30%);在改善实验室指标(ESR、Hb等)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激素总用量(GC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4周开始治疗组激素日均用量小于对照组,治疗组激素撤减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出现柯兴氏征、感染、胃肠道及精神神经症状等并发症少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应用滋阴狼疮胶囊为主治疗轻中度SLE能较为顺利地消除症状,减少激素的用量及其引起的副作用,利于激素的撤减和病情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激素治疗SLE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副作用或并发症的防治作用。[方法]212例SLE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结合组(123例)和西药组(89例),西药组以激素为主,中西结合组在激素基础上结合中医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观察6个月,并对西药组16例、中西结合组25例随访观察2年。观察主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变化,对比总结临床疗效,并统计激素用量、副作用发生率和劳动力恢复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副作用及并发症方面,中西结合组完全缓解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11.38%、30.08%和92.68%)均显著高于西药组(分别为5.62%、22.47%和86.52%)(P〈0.05),且在改善发热、红斑、口腔溃疡、脱发、关节痛、光过敏、雷诺现象、月经失调、肾脏病变、神经系统异常等临床表现和白细胞、血小板、血沉、血红蛋白、抗ds-DNA阳性率、IgG、补体C3等实验室指标方面均显著优于西药组(分别为P〈0.05或P〈0.01)。中西结合组治疗后强的松日用量(12.8±7.6mg)显著低于西药组(21.6±12.5mg)(P〈0.05),单例6个月治疗中强的松总量也显著低于西药组(P〈0.01)。中西医结合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或柯兴氏征、骨质疏松、痤疮或多毛等皮肤症状、失眠或抑郁等情绪异常、继发真菌或病毒感染等副作用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西药组,家务劳动恢复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随访两年比较,中西结合组家务劳动和正常劳动的恢复率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SLE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既能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减轻激素用量,又能有效降低各种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劳动力的恢复,且治疗时间越长综合疗效越显著。因此值得SLE患者长期使用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联合服用解毒祛瘀滋肾方对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110例中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醋酸泼尼松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解毒祛瘀滋肾方辅助醋酸泼尼松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ANA、抗ds-DNA、IgA和IgG...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对激素撤减的作用,并探讨其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方法147例女性SLE患者被随机分为中西结合组(79例)和西药组(68例),西药组口服强的松为主治疗,中西结合组在强的松基础上结合解毒祛瘀滋阴药治疗。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观察2个疗程。统计两组治疗过程中的激素用量,并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S)的水平变化。结果随着病情得到控制后,两组均按激素撤减方法逐渐减量,第1个疗程中西结合组强的松用量低于西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个疗程后两组间差异则有显著性(P<0.05);中西结合组2个疗程激素使用总量(3542.5±124.4mg)显著低于西药组(5126.4±169.7mg)(P<0.01);中西结合组治疗中因病情反复激素需加量的病例比率(5.06%)显著低于西药组(13.24%)(P<0.05)。治疗前重度活动期ACTH(16.53±0.79)ng/L、CS(168.07±9.84)μg/L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余各期和正常组(P<0.05)。西药组第90、180d后ACTH和CS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中西结合组第90d后CS水平显著下降(P<0.05)之外,其余与治疗前差异不显著;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第90d后差异无显著性,第180d后ACTH和CS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解毒祛瘀滋阴法在治疗SLE同时能有效撤减激素用量,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具有保护作用,能激发和升高内源性皮质激素的水平,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尚未十分明确,中医对其病因病机,也有不同的学说。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与临床表现,认为该病的发生归于肾阴亏虚与六淫毒邪两方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高祥福教授运用二型九证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情志病变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证及收集高祥福教授治疗SLE情志病变的医案,从病因病机及用药规律出发,分析高教授运用二型九证辨治SLE情志病变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结果]高教授基于脏腑情志相关理论,系统总结了二型九证辨治方案中各证型存在的情志病变的病机,认为脏腑功能异常、气血阴阳虚衰及病理产物形成均可引起SLE情志病变,并根据各证型情志病变病机,针对性地总结了临证用药规律,临证中重视整体调整,善用安神定志、养肝疏肝法。所举验案证属阴虚内热、毒蕴血络,以滋阴解毒、凉血消斑为法,予青蒿鳖甲汤加减;针对情志病变,兼予疏肝解郁、养阴安神治疗,红斑、关节疼痛症状及情志病变均逐步改善。[结论]高祥福教授在二型九证基础上辨治SLE情志病变,经验丰富,疗效颇著,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3.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本院51例住院患儿SLE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以肾损害(84.3%)、发热(70.6%)、皮疹(68.8%)、淋巴结肿大(41.2%)较常见.实验室检查以ANA( )(92.0%)、补体降低(90.0%)、ESR升高(84.0%)、贫血(83.6%)较常见.病情活动性(SLEDAI积分)以轻至中度活动为主.结论:儿童SLE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应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早期确诊,避免误诊,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SLE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治疗以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两组连续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6月后,两组SLE病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积分(3.62±2.02)低于对照组(6.42±2.19),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强的松平均每日维持量为(10.69±4.91)mg,撤减量优于对照组(19.16±7.06)mg,差异有显著性(P<0.05);SLE血瘀证症状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改善SLE血瘀证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中药干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探讨中药干预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应用SF-36生活质量测评标准,对93例SLE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生活质量的综合测评,并对其中的30例患者的SF-36得分进行治疗前后对照。结果SLE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LE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下降,配合中医药辨证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从患者体质、中医辨证、治疗以及基因组学研究四个方面对中医药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基因水平上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领域内的应用前景进行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当于中医红蝴蝶疮,病位在血脉,病机以阴虚血热、脉络痹阻、瘀毒互结为特点,以阴虚为本,热、毒、瘀为标。治疗当病证结合,以养阴清热、解毒化瘀为总则。  相似文献   

18.
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水明 《医学新知杂志》2007,17(5):270-271,27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nter leukin-10,IL-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trythematosus,SLE)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4例SLE患者按SLE活动性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LEDAI)积分分为活动组(27例)和稳定组(27例);对照组为30例健康人。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10水平,并分析其与SLEDAI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活动组SLEIL-10水平([52.13±10.24)pg/ml]显著高于稳定组SLE([19.55±8.76)pg/ml]和正常对照组[(13.25±3.12)pg/ml](<0.01);并且IL-10表达量与SLE活动组SLEDAI积分呈高度正相关(=0.7946,<0.01),与SLE稳定组SLEDAZ积分呈低度正相关(=0.3872,<0.05)。结论IL-10的表达水平和SLE的病情呈正相关;检测IL-10对SLE病情的判断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金实教授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中枢神经损害癫痫发作病理因素以风、痰、瘀、毒为主,常用经验方定痫汤加减;以发作性头痛为特点的中枢神经损害患者,配合经验方活血定痛汤加减;中枢神经损害症状不严重者,标本同治,以益肾化毒的狼疮方合定痫汤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